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新度中心小学 李碧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思维导图能引导学生进行发散联想,将所学的知识有机地分析、归纳和总结。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指导学生用直观而有趣的符号方式表达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个系统的构建整理,从而理解记忆所学的知识,形成自主有效的复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数学审美感,体验知识带来的乐趣。下面笔者从小学生数学复习的角度着手,探讨思维导图在其中的应用。
无论在小学哪个阶段,教师都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把思维导图的基本形式展现出来,一边绘制一边讲解。比如,整理六上第一单元“分数乘法”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把思维导图中的一级分支给学生定好,引导学生学会迅速找到关键词。对于关键词学生有多重的理解,可以是学习的重点,可以是自己的一个学习难点,还可以是与其相关的知识点。但本质上就是对学习内容的一个提炼,要点、重点、难点、相关点等等,都可以成为关键词。“分数乘法”这一单元的关键词,可以是计算方法、定律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可以从这三个点出发再分支知识,会更加明确绘制某个知识的思维导图所需要准备的工具和划分范畴。
在复习课中,教师先让学生以整理与复习为对象画思维导图中心图。接着让学生迅速浏览教材,挑出本单元的主干知识画出一级分支。注意这里不要过多分析,不要在理解过程中纠缠,但要做好标记,如标记上√、×、?等;然后将做好标记的重点部分提炼出关键词,找出它们的逻辑关系,按照顺时针在主题关键词的周围画出二、三级分支。最后是最张扬学生个性的一步,就是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写出末支知识点,将画在线上的关键词转化成图形并涂上颜色。需要上色的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导图的分支线条,第二部分是画的图。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画图,不要担心图画得难看。因为图是经过思考得出来的结果,无论如何都是学习的成果,对自己要有信心。每当完成一张预习思维导图,可以在思维导图旁边画上一个小笑脸。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对学习过的知识有了整体印象,对哪些知识学懂了、哪些知识还不会做到心中有数,达到有效整理的目的。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对逻辑思维清晰的思维导图要及时展示,给予表扬;对存在典型问题或共性问题的思维导图要及时纠正。比如,在整理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只看导图,把本课或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讲给组员听。学生之间可以做一下对比,看看能回忆出哪些内容。如果有讲不通顺的地方,让小组内学生重新翻看教材,看看是否遗漏了知识点,从而找出本课或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丰富整理的内容。
例如,在指导学生复习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时,课前可以要求学生结合本单元知识,将有关知识以思维导图形式整理出来。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会主动拿起笔,利用各种符号从角的度量出发引出分支点:线段、直线、射线和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画角,再在这些分点上作图或用文字说明。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交流,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整理,最终完成对“角的度量”这一单元知识的整理与复习。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纠正自己的错误,形成知识体系,从而认识到本单元中自己的薄弱知识点,并及时补缺补漏,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在整个绘制“角的度量”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思考,不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还能在与同学的交流、比较中自觉矫正思维偏差,完善认知结构,提升数学素养,掌握使用概念图学习的策略,进行有效思考和复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学习过程中,优秀生也会犯错,那么他们是如何纠错并提高自己的呢?原来,优秀生对付容易出错题有共同的方式,就是建立错题集。平时,教师要求学生对遇到的数学错题进行整理,很多学生不是很情愿,觉得多此一举,他们往往抱着应付的态度,有些甚至有不耐烦、反感的态度。那么,如何让学生乐意并主动摘抄错题呢?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摘抄错题的真正意义,其次要巧妙地应用思维导图按题型、概念等分门别类进行整理,便于学生二次使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准备好“蓝题本”,主要整理每节课的重点题、难点题;再准备“红题库”,主要摘记难题或者易理解错误的题目,这样的整理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复习。巧妙应用思维导图串联数学错题集,能让小学生对知识有个重新认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明白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提高复习效率,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应用题这一专项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有关“应用题”复习的思维导图。根据解题方式将应用题分为了一般应用题与典型应用题,而典型应用题往往是学生易出错的题。教师带领学生在纸的正中间用粗号笔写“应用题”,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校本作业和综合练习上的解决问题进行分类。即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倍比问题、行程问题、年龄问题、盈亏问题、植树问题、工程问题、比例问题、百分数问题、鸡兔同笼问题、鸽巢问题等类型。再引导学生对每一类应用题分支成含义、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方法三个同级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们使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来对不同的层级进行填写,最好是并列层级同种着色,起到了加深记忆的作用。通过导图,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类型更加清楚,思路更清晰,认识到错题整理的实质好处,从而更加乐于整理,掌握了复习方法,培养了自主复习能力。
这一过程主要是抓住知识间的联系,采用转化策略突破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的重难点构建知识网络,这需要教师对整单元或整册知识进行梳理,或教给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或抓住知识点间的“纵横联系”,让学生对复习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最终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例如,在“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一课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分析,从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开始着手,展示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由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转化而来,而圆的面积的计算是通过转化法中的“化曲为直”思想实现的。这一思维导图的形式可以是树状,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对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进行分析与完善,进一步加深记忆,丰富数学思维,帮助学生学会围绕一个关键点来回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过程,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又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直线、射线、线段”一课时,以前的教学方法是将这几种线分开讲,学生只会判断这三种线。如果综合考查的话,学生对这三种线的概念会混淆,没能发现它们的本质区别与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这三个知识点融合:先用黑线画出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用蓝点表示其一端点,再在直线点一绿点表示出线段长度。这样的图例表示出来后,学生也可以逆思维,从有两个端点的线段引申出如果向蓝点或绿点无限延长就是一条射线,如果向蓝、绿两个端点无限延长就能得到一条直线。这样将三个不同的概念融合起来,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小学数学阶段教师若能合理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厘清思维、梳理知识点、整理错题,将零散的数学知识重难点串联并区别,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绘制有个性的思维导图,就能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从而有利于找到数学学习的切入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