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疾病腹部超声影像特征分析

2023-01-04 20:54:28杨立王宇翔
健康之家 2022年15期

杨立 王宇翔

摘要:目的 观察肝胆疾病腹部超声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择78例来某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肝胆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7年4月~2019年6月。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腹部超声检查,术后取病理组织进行诊断。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分析腹部超声诊断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78例患者中,急性胆囊炎31例,胆结石14例,病毒性肝炎12例,脂肪肝9例,肝硬化7例,肝肿瘤5例。与病理诊断相比,腹部超声对急性胆囊炎的诊断率为90.00%(27/30),胆石症为73.33%(11/15),病毒性肝炎为83.33%(10/12),脂肪肝为88.89%(8/9),肝硬化为71.43%(5/7),肝肿瘤为80.00%(4/5);腹部超声对肝胆疾病的总诊断率为84.62%(66/78),P<0.05。结论 超声对肝胆疾病的诊断更为准确,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但为了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可能性,建议最好结合其他辅助诊断方法进行辅助诊断。

关键词:腹部超声诊断;肝胆疾病;影像特征

近年来,物质生活水平持续性提升,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度也明显提高,定期参加健康体检的人员逐渐增多,肝胆脾胰肾方面的疾病发生率逐年递增。肝胆脾胰肾是机体重要的器官,实施超声检查可将器官的真实情况反馈出来,操作简单,医疗费用低,可重复操作,而且检测准确率高,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有着积极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78例来某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肝胆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7年4月~2019年6月。其中男50例,女28例;年龄20~75岁,平均(48.16±5.46)岁;病程1~38个月,平均(13.52±2.34)个月。患者均因上腹部存在疼痛或右上腹部有疼痛症状而入院。在进行手术之前,患者均接受腹超声检查,且在手术治疗以后病情均得到了缓解。为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均得到确诊。所有研究对象均不存在严重的内分泌疾病和心肝肾等功能,器质性病变,排除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或存在手术禁忌者。本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对研究内容知晓。

1.2 方法

采用超声诊断仪(型号为GE-E8)对患者进行术前超声检查。在开展检查以前,引导患者保持空腹状态达到12 h以上,同时还要询问并检查患者的病历等情况,以便了解患者的具体资料。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联合其他影像学诊断的结果和疾病史等情况,对患者进行检查之前的准确判断。检查之时首先将超声探头频率控制在3.0~3.5 MHz,同时通过凸阵探头实施腹部的弧形扫描,并合理的对仪器的清晰度和灵敏度进行调整,这能使得患者获取的扫描图像,更加的清晰和完整,并具有均匀的特点。协助患者以仰卧体位接受检查,如果患者情况特殊,也可以协助患者以侧卧位或半坐卧位等体位进行检查。检查之前首先在患者腹部涂抹均匀的耦合剂,这样能够使得超声探头与患者皮肤进行充分接触,减少二者之间空气的存在,这就能够有效的减少反射和折射等情况产生。通过顺序连续平行断面方法、十字交叉法和編织法等进行常规的扫描。获取完整的超声图像并增强立体概念。检查时注意不能遗漏病变,手术后将病理组织送往病理科进行活检确诊。

1.3 观察标准

观察超声检查对肝胆脾胰肾疾病的检出率,并分析相关影像学特征。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肝胆疾病患者腹部超声诊断结果

经腹部超声检查,78例患者中有急性胆囊炎31例、胆结石14例、病毒性肝炎12例、脂肪肝9例、肝硬化7例、肝肿瘤5例。见表1。

2.2 肝胆疾病患者腹部超声及病理学诊断结果对比

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腹部超声诊断急性胆囊炎确诊率为90.00%(27/30),胆结石确诊率为73.33%(11/15),病毒性肝炎确诊率为83.33%(10/12),脂肪肝确诊率为88.89%(8/9),肝硬化确诊率为71.43%(5/7),肝肿瘤确诊率为80.00%(4/5)。其中,腹部超声诊断肝胆疾病的总确诊率为84.62%(66/78)。见表2。

2.3 肝胆疾病患者的腹部超声影像特征

31例急性胆囊炎患者超声图像表现出胆囊壁有明显增厚的情况,而且胆囊出现增大。胆囊内壁相对毛糙,图像主要表现为密集的点状回声特点;14例胆结石患者超声图像显示存在胆囊内部强回声,随着体位的改变存在移动,胆囊管之内,有些患者存在强回声,胆囊管后方存在声影。其中有8例患者表现为胆囊明显肿大的情况,4例患者存在胆囊管明显扩张,2例患者的胆囊存在明显的肿大与扩张。胆囊周边均存在大范围的回声降低表现的患者有14例,超声回声表现为墨菲氏征阳性;1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超声图像,显示肝脏内部未出现明显回升,但是有肝静脉中断的表现。超声图像显示门静脉属于高压状态,合并脾肿大;9例脂肪肝患者的肝脏当中,有明显超过脾脏和肾脏皮质的表现,而且存在超声波减弱,肝内结构不清晰且肝脏的轮廓较为模糊。肝硬化(7例)及肝肿瘤患者(5例)的超声影像显示其肝内存在低回声,6例周边肝组织回声明显增强,4例肝内伴有混合型回声包块。

3讨论

超声检查是以曲线、图像和波形的形式显示人体组织的声学和超声特征之间的差异,从而实现疾病诊断的效果。对于肝胆、脾脏、胰腺和肾脏疾病患者,在腹部超声诊断期间,通过加压和探头倾斜检测患者的髂血管,以确保远端输尿管的完整显示。通过膀胱声音传输窗口扫描患者靠近膀胱中下部的输尿管[1~2]。如果检查未发现结石,在患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腔内超声检查,将安全套放入探头,慢慢放入女性阴道,靠近宫颈口和前穹窿位置,并向上倾斜探头。膀胱顶部呈横截面显示,并逐渐向膀胱外侧移动。通过调整探头的方向,声速向前倾斜。输尿管从膀胱中下段纵向、横向、斜向显示,观察是否有结石回声。

此外,男性患者也可以通过直肠检查。患者保持左侧卧位。操作者戴上手套,在肛门周围涂抹无菌偶联剂,以确保肛门周围的括约肌处于放松状态。然后,探头从肛门位置缓慢放入直肠进行扫描,然后对输尿管进行扫描,以显示结石回声和后方位置的声影。在对女性患者进行检查时,可将探头调整至横截面,并可检测外部位置和扩张的输尿管,以了解患者体内结石的回声状态。探头通过平行于该位置的髂内动静脉和输尿管中上段,直接进入直肠并旋转,紧贴患者的前腹部,通过冠状切面显示结石回声。还可以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束的方法检测回声,重点观察结石后是否有快速闪烁的彩色信号,从而确定结石表面的光滑度和硬度,从而准确诊断疾病[3~4]。

超声波检查不会对身体产生反射损伤。对软组织有很强的分辨率,能快速得出结论,诊断准确率很高。超声检查可重复进行,以进一步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超声诊断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操作、安全性高、临床应用率高等优点。超声在肝、胆、脾、胰、肾疾病患者普查中的应用,有助于医生观察患者身体器官的具体情况,了解其身体器官是否存在不良状况。相关研究表明,超声诊断具有操作简单的优点,可以显示疾病的大小、形态和发展,可以为医生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5]。然而,对操作员的要求相对严格。他们必须有经验,能够识别超声图像,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在实施超声波检查之前,通知患者保持禁食。如果患者出现腹胀和便秘,可在检查前服用辅助消化药物,以免影响检查结果。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超声诊断模式不断完善,可以诊断多种疾病。超声检查在器官检查中具有重要价值。相关研究表明,超声技术具有很强的灵敏度,获得的图像更清晰、更准确、更易于操作。随着仪器的不断创新,疾病的误诊率和漏诊率也有所下降,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超声检查是一种良好的无创性诊断方法。在检查时,它可以有效地保证人体的身体功能。检测速度快,成本低。具有良好的适用性。需要注意的是,此类检查结果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像检查医生的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的影响。如果医生在检查前不指示患者禁水,消化道会有气体,影响超声检查结果,使检查医生难以准确判断其肝胆的实际情况,导致误诊或漏诊。此外,对于肥胖患者来说,超声波也很难穿透他们的腹部,导致图像不清晰,这将使肋骨下方和肝臟边缘的一些小病变容易被遗漏或误诊。因此,为了提高肝病准确诊断的效率,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临床医生在检查肝病患者时必须掌握必要的超声成像知识,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诊断经验和诊断能力。在诊断过程中,有必要在检查前指导患者禁食和饮酒。对于一些必要的患者,检查前应进行灌肠,以确保胆囊管能清晰显示,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如果患者过于肥胖,可以将磁共振诊断添加到诊断中,这是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必要方法。

超声诊断是肝胆疾病临床诊断不可缺少的辅助技术。同时也是相关疾病临床检查的主要方法。腹部超声对肝脏疾病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急性胆囊炎患者接受腹部超声检查时,能及时发现患者是否胆囊增大,了解胆囊壁增厚和胆囊壁粗糙度,观察患者是否有致密回声。通过观察胆囊结石患者的声像图,我们可以发现胆囊内有一个可以随身体移动的强回声,并且可以在后部发现声影。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超声图像不明显,肝静脉中断。因此,腹部超声诊断结果作为重要的诊断依据,对临床医生判断患者病情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是促进和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一鸣,殷新光,章丽芳,等.弹性诊断仪(Fibroscan)与无创诊断模型在日本血吸虫肝病患者肝纤维化评估中的比较[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0,28(2):163-167.

[2] 周静娣,华馨,胡耀仁,等.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在慢性肝病中的表达及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探讨[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0,34(5):527-531.

[3] 罗娟,刘立伟,刘纪民,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和病理特点及进展期纤维化危险因素性别差异的对比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1,29(4):356-361.

[4] 陈松,黄泽和,吴奇新,等.双源CT脂肪定量技术联合血脂、体脂检测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广西医学,2020,42(22):2926-2929.

[5] 田霜,刘海林,钟雪晴.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水平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6):585-58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