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倩
(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技术、资本等方面的支持,而且对促进农民增收、活跃农村经济、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具有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国制定了多项返乡创业支持政策。例如,2020年国家发改委等19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同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5个部门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这些政策文件强调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激发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热情。
在此类政策的推动下,农民工返乡创业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掀起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热潮,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目前,学界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研究主要聚焦以下3个方面。一是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创业意愿是创业者期望从事创业活动的主观态度,政策支持、收入满意度、创业氛围等都是影响其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1]。二是创业模式。有学者根据创业动机的不同,将返乡创业模式分为生活导向型和兴趣导向型[2];也有学者从创业项目、创业规模等视角,将返乡创业模式归纳为发展特色农业模式、依托平台载体模式、能人带动模式、“互联网+”模式等[3]。三是创业影响因素。学者从创业者个体、家庭特征等微观层面到文化环境、地区经济等宏观层面,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展开了丰富的研究[4-5]。
总体来看,学者们围绕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前因”“后果”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现有研究中,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研究综述较少,尤其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开展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基于此,笔者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2008年后关于返乡创业的相关研究进行全面梳理,总结返乡创业研究的重要成果,厘清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以期为深入研究返乡创业问题提供参考。
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库。以2008年1月1日为起始日期,以2022年9月8日为截止日期,以“农民工”和“返乡创业”或“农民工”和“回乡创业”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搜索。同时,为保证文献的权威性和质量,笔者选择的期刊来源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并剔除如书评、访谈等非研究性文献。笔者最终筛选出675篇文献构成研究样本。
文献计量是基于数理统计理论,用于分析某一研究领域研究历程和趋势的研究方法。而CiteSpace软件可以通过可视化图谱,呈现研究领域的文献计量结果。因此,笔者借助CiteSpace 6.1R3软件,对以农民工返乡创业为研究主题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共现和聚类,挖掘其内在关系,进而总结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
研究领域的发文数量反映了该领域研究的活跃度。从图1可以看出,2008—2022年农民工返乡创业相关研究发文数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演变态势,该变化与农民工创业实践密切相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大量失业农民工返乡创业,相关学者的研究也聚焦该领域,因此,有关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的发文量快速上升。随着经济回暖,有些城市甚至出现“用工荒”,农民就业形势好转,返乡创业热度有所下降。2013年,我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城市低端市场岗位产生挤出效应,农民工出现结构性失业,返乡创业再次引起学者关注。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学者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以期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1 2008—2022年农民工返乡创业相关研究文献数量趋势
核心作者即在某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者。如图2所示,以作者发文量为依据,王轶、张秀娥、朱红根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从连线来看,作者之间的连线较少,说明该领域的大多数作者处于独立研究状态。
图2 2008—2022年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发文作者共现图谱
对发文机构进行分析,可以从侧面了解该领域中坚力量的分布情况。从图3可以看出,农民工返乡创业相关研究文献发文机构集中于各大高校。从节点大小来看,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吉林大学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具有重要贡献。同时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和管理学科。从节点之间的连线来看,研究机构之间并未形成紧密的合作网络。因此,针对未来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研究,应加强机构之间的合作。
图3 2008—2022年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发文机构共现图谱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把握该领域研究内容的特征、发展脉络和方向等。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研究数据关键词进行聚类并生成图谱,如图4所示,共生成10个聚类标签,分别是#0农民工、#1返乡创业、#2创业、#3乡村振兴、#4创业环境、#5政策支持、#6人力资本、#7中部地区、#8创业动机、#9社会网络。对10个聚类标签进行分析,发现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热点主要回答“who”“why”“how”“effect”4 个问题,即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热点可以分为返乡创业者特征(#0、#1、#7)、返乡创业动机(#2、#8)、返乡创业环境(#4、#5、#6、#9)、返乡创业结果(#3)4个方面。
图4 2008—2022年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相关文献关键词聚类图谱
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创业者不仅要在已有的创业资源框架中进行资源整合,还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创业环境,识别机会并提升创业绩效[6]。为此,返乡创业农民工显著区别于非创业者或其他创业者的特征,是学者首要关注的话题。早期研究侧重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心理学特征,发现返乡创业农民工以中青年为主,其中男性占主体,且大多数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和市场头脑[7]。随着创业情景日益多元化,学者开始基于“新特质论”考察返乡农民工的“先验经验”“家庭禀赋”“社会禀赋”等特质对其创业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民工先前创业经验、行业经验是影响其创业机会识别、资源获取和整合的重要因素[8]。其次,创业者的家庭人力资本、家庭社会资本、家庭自然资本、家庭经济资本等家庭禀赋特征也与其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息息相关。有学者认为家庭禀赋在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资金、人力、信息等创业要素的同时,赡养父母、抚养子女、家庭团聚等家庭责任伦理也驱动农民工返乡创业[9]。除了家庭禀赋,社会禀赋同样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有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10]。农民工社会资本的提升驱动“外出打工潮”
向“返乡创业潮”转变,且社会资本可以通过影响机会的传播,间接影响农民工的创业决策[11]。正是由于创业者禀赋特质存在不同,面对同样的创业环境,返乡农民工在创业行业选择、创业地域选择、创业规模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特征。
大多数学者基于“推-拉”理论分析农民返乡创业的动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和创业环境的不断改善,返乡拉力增强。同时,由于城市生活成本提高、就业竞争及工作不稳定,导致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推力增大[12]。创业动机作为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的根本动力,显著影响其创业模式的选择[13]。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可以将农民工返乡创业动因划分为以下3类。一是生存型创业。此类创业者大多数是由于家庭照料等现实问题的压力,不得不返乡谋生[14]。相比其他类型的创业,生存型创业易受到政府方面因素影响,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税收优惠、开辟多渠道筹资、贴息等措施支持生存型创业者成长。二是成长型创业。此类创业动机在返乡创业农民工中占比最高,创业者往往因为不满足只充当受雇者角色或者自身职业成长受到限制,为谋求自身进一步发展而主动选择返乡创业[5]。三是价值型创业。此类创业者往往在某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基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以带动乡村发展和回报社会为目标返乡创业。此类创业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即使创业动机存在不同,但乡土情结是农民工返乡的固有拉力[15],且创业动机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政府的引导下,生存型创业可借助创业支持体系,通过创新商业模式等,实现向成长型和价值型跃迁[16]。
创业环境是对创业行为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包括政府政策、文化环境、社会服务、市场环境等。创业环境的复杂性对农民工创业企业的生存绩效、成长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目前,学者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环境的研究主要聚焦正式制度政策支持和非正式制度社会网络两个视角。其中,政策支持包括财政扶持、法制环境、信息咨询、行政审批等相关政策或措施[17]。研究表明,政府支持有助于提高返乡创业绩效,从具体政策支持效用来看,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财政扶持政策的实施均可以显著提升创业企业绩效,且对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和小规模返乡创业企业的创新绩效提升效果更为显著[18]。相较于财政补贴,张若瑾认为金融支持对农民工创业意愿的激励更大[19]。我国农村是以亲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熟人社会,非正式制度同样在农民创业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社会网络作为非正式制度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关系、资源、结构等均会对农民工创业绩效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异质性社会网络比同质性社会网络更能提高农民的创业绩效[21]。在创业的不同阶段,社会网络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先赋性社会网络在农民工返乡创业生存阶段有显著促进作用,随着创业由生存型转向成长型,自致性社会网络逐渐取代先赋性社会网络发挥主要作用[22]。也有学者认为社会网络在初期能帮助创业者获得资源,但随着社会网络变为路径依赖,将导致企业缺乏信心更新和丧失创业活力,有损企业的长期发展[23]。
创业结果包括创业绩效、创业失败和创业退出。就农民工返乡创业结果的研究而言,学者主要聚焦创业绩效,对返乡创业失败和创业退出的研究寥寥无几。关于返乡创业绩效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是探讨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前因变量。学者就返乡农民工个体、家庭、政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考察其对创业绩效的影响[5]。二是将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国计民生相联系,关注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于农村发展、地区经济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返乡创业可显著缓解农户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维度的贫困[24],且有利于丰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实现乡村振兴[25]。学者通过对返乡创业试点进行准自然试验,发现政府推动返乡创业可以提高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 3 个百分点[26],带动县域经济增长[27]。关于返乡创业对县域经济的增长作用及影响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加速了人才回流,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素质[28];资金、市场、技术等要素随着农民工回流融入乡村,打破了经济增长的要素瓶颈[29];引进新产业、新业态,增加了就业机会,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提高了农民收入[30]。
为进一步分析返乡农民工创业相关研究趋势,笔者借助CiteSpace软件对研究文献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得到6个突现词(见表1)。从突现时间看,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与农民工创业实践有较高的关联度,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历史沿革可以划分为金融危机、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3个阶段[12]。
表1 2008—2022年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文献突出最强的前6个关键词
2008—2011 年为金融危机阶段,此期农民工、金融危机、影响因素是强度较高的突现词。此阶段,农民工集聚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到巨大冲击。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明确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指导思想。学界也积极以稳就业为导向,聚焦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包括返乡创业决策影响因素、返乡创业企业成长影响因素、返乡创业动力影响因素等,并认为资金缺乏、文化水平低是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决策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加强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融资、培训等支持体系,增强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减少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
2012—2017 年为产业升级阶段,此期创业、社会资本是强度较高的突现词。此阶段,国家以科技强国,东部沿海地区企业不断革新技术,传统农民工的人力资本较难满足岗位需要,农民工内部出现分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被提及。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养较高、眼界更为宽阔,尤其在“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文化的普及下,新生代农民不愿意终身打工,创业意识更强。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注重提升社会资本,以期返乡创业转变其就业困境。在该阶段,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对其返乡创业行为的影响也得到了学界的关注。农民工外出务工获取创业行业信息、缓解融资约束,有利于提高其返乡创业质量。
2018—2022 年为乡村振兴阶段,此期乡村振兴是强度较高的突现词。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政府在土地制度、融资方式、基础设施、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倾斜,吸引有志青年返乡创业。2018年农民工返乡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接近1/2的农民工认可在农村发展的前景,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情持续高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回流势必给传统的农村带来一定的冲击,如何激发和引导该群体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积极作用尤为重要。因此,学者基于乡村振兴背景,对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问题、创业路径选择、创业质量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理论研究。
由于关键词突现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因而未来一两年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研究前沿问题依然将围绕乡村振兴展开,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互动机制是学者持续关注的领域。从关键词突现可以看出,学界充分回应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实问题,但也从侧面看出,该领域对某一议题的持续性研究不足,导致研究成果呈现碎片化和深度不足的特征。
笔者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2008—2022年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分析,揭示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的研究现状、进展、热点和前沿,得出以下结论。
从研究情况概括来看,2008—2022年,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领域的发文情况与农民工返乡创业实践息息相关。从核心研究成员和机构来看,研究成员和研究团队之间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合作网络分布特征,未来应加强机构之间的合作。从热点和前沿来看,研究热点集中于返乡创业者特质、返乡创业动机、返乡创业环境、返乡创业结果4个方面,研究前沿问题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
总之,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呈现百家争鸣、蓬勃发展的态势,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未来此领域研究还应注重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机构和发文作者应进一步加强研究合作和交流,以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二是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仅是实现收入增加的方式,更是发展农村绿色经济、引入乡村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推手。因此,学者们除了从管理学、经济学方面加强研究,还应引入生态学、教育学等学科,使该领域的研究更加系统、深入。三是补齐研究短板。在相关研究中,学者较少关注农民工返乡创业失败,然而研究创业失败有助于农民工改进创业思维和提升创业能力。因此,学术界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失败的本质特征和内在机制的研究,并关注创业风险感知能力及可能的风险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