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SWOT矩阵分析

2023-01-04 08:51褚思真
天津经济 2022年12期
关键词:科创京津冀天津

◎文/褚思真

天津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必须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支撑,加快突破产业技术瓶颈,进一步稳固并做强经济基本盘;同时还需要加紧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竞争与合作中,在国内新一轮区域创新格局的调整中,塑造更多新优势,掌握更多主动权,加快构建天津经济发展新格局。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找准并充分发挥天津现有优势并补齐短板,主动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由于SWOT分析法能够将天津相关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更为直观地表现出来,因此本文主要采用了SWOT矩阵分析法。

一、竞争优势分析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天津地处京津冀区域边缘,是守卫首都的门户,同时也是京津冀的重要出海口,既拥有北方最大的海港天津港,同时拥有华北地区最大航空货运中心的空港,地理位置优越,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健全。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吸引高端人才与优质资本、先进技术等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丰富优越的高等教育资源

天津拥有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两所985高校,截至2022年5所高校(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共计14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同时还拥有诸如中国民航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专业强校。天津高教资源总体上在全国居于前列。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学科基础雄厚、科研创新建制化、科研体系系统化等诸多优势,是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城市创新体系已初步确立并在逐步完善中

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天津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和以各类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为主体的创新服务体系,三大创新系统分工合作,政产学研各司其职,促成天津市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并进一步形成联系紧密的科技创新链。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编著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1》,2021年天津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80.88%,位列全国第四;科技创新环境指数为92.91%,连续五年居全国榜首,其中科技人力资源指数和科研物质条件指数均居全国榜首,科技意识指数居全国第三;同时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为76.58%,居全国第五,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三。

(四)先进制造业实力雄厚,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天津制造业具有深厚历史积淀,轻工业、化学工业和海洋化工更是领先全国。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中,天津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定位就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近年来,天津坚持制造业立市,着力构建新型产业矩阵,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目前已形成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战略新兴产业为重点,以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为支撑,包含了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七链”有机产业链条的“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二、竞争劣势分析

(一)区位制约因素

天津在具有优越地理位置和便利交通条件的同时,也存在经济腹地小、可吸收依托的要素资源有限、市场辐射面偏小且竞争压力大等制约因素。上海的行政辖区面积虽然也小,但其在苏浙甚至长江中下游几乎一股独大,周边省区为其输送了大量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中,天津初步形成了以滨海新区为综合承载平台、各区专业承载平台为支撑的“1+16”承接格局。但在转型升级压力下,目前天津尚未取得经济发展优势,原因之一就是区位制约。当前京津冀区域内协同发展与对科创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争夺竞争并存,尤其是近年来面临逆全球化影响以及新冠疫情冲击,各地经济发展都面临下行压力,竞争效应超过协同效应(任爱华等,2022),而在京津间资源要素竞争中天津处于劣势,因此区位制约因素影响大于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这种情况或许会随着经济大环境整体好转而有所改变,但现阶段却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制约因素。

(二)关键核心环节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短板

天津先进制造业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关键核心环节的技术创新能力仍有不足,尚不能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足够的科技支撑。产业链中关键核心部件制造等方面相对落后,效率与工艺都存在短板,这一弱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以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例,天津聚集有大批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车联网产业链的龙头企业,但据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与云河都市研究院共同开发的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20年在中国城市汽车产业辐射力排名中天津仅居第9位,上海、长春、重庆、广州、武汉、苏州、北京、十堰都排在天津之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技术链条核心环节的科技支撑不足,“缺芯少件”供应链不畅。

(三)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科技领军企业尚未能引领经济发展

当前天津研发投入总体规模仍然偏小,无论是政府研发投入还是企业研发投入水平都偏低。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天津2021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3.6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全国此项经费超过千亿元的省(市)有11个,其中前三名广东4002.2亿元、江苏3438.6亿元、北京2629.3亿元,天津却只有574.3亿元,仅居全国第17位。同时天津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情况也不容乐观,尤其从发展趋势来看更是如此:2012—2021年十年间天津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数据,自2015年达到峰值352.67亿元后,连年呈递减趋势(见表1)。

表1 2012-2021年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

政府和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反映了天津政企两方面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这也是影响天津科技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企业本应是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主力军,对区域创新和产业创新至关重要,企业对研发重视和投入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影响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令天津不止与国际大都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与国内一些先进省市甚至原来落后于天津的省市相比也开始出现弱势苗头,必须予以重视并及时改变。制造业原本是天津优势支柱产业,近年来一些传统支柱产业因能耗与污染问题受到较大影响,正在谋求转型升级;现有战略新兴产业缺少具有强劲实力的头部科技领军企业,尚未能担起引领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由于科技支撑不足,在核心技术方面只能高成本引进,导致可用于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更显窘迫。

(四)高端技术创新人才不足,存在引不来、留不住问题

主要有如下两个原因:一是对人才重视程度还不够,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薪酬福利待遇等方面,同产业同效益的企业,天津能够提供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远低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二是目前仍缺少能大量吸引高端科技人才的强势产业集群。天津传统产业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后,新的能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强势产业和知名品牌“大厂”不足,影响了对人才的吸引和吸纳能力。三是软硬件环境,包括营商环境、创新创业环境、宜居环境以及人口结构等,也都构成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三、面临的机遇分析

(一)国家新一轮创新战略正在布局

近年来我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不断加强,全球创新指数(GII)排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不断提升:2018年中国排第17位,2019年和2020年保持第14位,2021年排名第12位。“十四五”期间,我国加快打造创新发展战略高地,新一轮创新战略正在加紧布局,目前已经初步形成“3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5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创新空间战略布局。天津毗邻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从地理区位角度看,近几年争取国家科创中心的可能性不大,因此需要加强与北京两个不同层级科创中心的联系,依托北京中心优势调整和优化天津科创与产业布局。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与津滨“双城”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对北京、天津和河北省都是重要发展机遇。尤其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城市群建设,有助于拓宽天津腹地,弥补天津的行政辖区面积不足辐射面小的劣势。近年来,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物流一体化、环境一体化等各方面一体化建设的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趋势日益强化,三地协同互补发展格局愈益明显,天津的先进制造研发优势必将迎来重大利好的发展机遇。此外,天津2020年底提出构建“津城、滨城”双城格局决策,进一步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拓宽了发展空间。企业若能充分抓住机遇,加强与京津冀各科研基地密切合作,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科技领军能力,对天津制造业立市将是一个有力支撑。

四、面临的挑战分析

(一)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大

天津当前正值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传统的工业制造业优势在产业转型升级中逐渐衰减,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尚且稚嫩还不具备领军扛鼎之力,近两年又遇到新冠疫情的严峻考验,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令以实体经济为发展主力的天津经济发展速度放缓。2022年上半年天津市GDP同比增长0.4%,在全国上半年GDP三十强城市中排名仅占第11位。转型升级压力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更加需要强有力的科技创新支撑才能破局。但反过来看,经济发展放缓、产业发展不够强劲,又制约了天津吸引各类创新资源要素的能力。

(二)全球科技竞争加剧

当今世界各国纷纷强化科技政策与发展规划,一方面加快科技发展进程、促进全球创新链和产业链重构,另一方面不断强化知识技术保护,实行“技术脱钩”等科技战略。同时随着全球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科技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愈益凸显,世界各国对高端科技资源的争夺愈加激烈,竞争手段也更加多样化。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尽可能多地争取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创资源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抢占科技制高点,成为天津市面临的一个来自外部大环境的挑战。

(三)国内其他地区对科技和产业资源的争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国各省市对科技和新兴产业资源的争夺日渐激烈。近年来,国内不少省份以省会城市领军谋求省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一些省会城市在全省要素资源拱卫下发展迅猛。2022年在全国城市竞争中,除已经排在天津前面的北上广深之外,杭州、成都、苏州、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纷纷崛起,天津城市地位受到严峻挑战。同时在京津冀都市圈,北京强大的科技资源规模和高度集聚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种企业研发中心,对天津市科技资源要素尤其是人才要素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从而也对天津形成了挑战。

五、对策建议

国内外长期以来的产业发展实践表明,任何产业竞争的实质都是技术的竞争。而以产业先进性、技术先进性、管理先进性为本质特征的先进制造业更是如此。因此,天津应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高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天津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结合当前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发展的现状,针对天津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SWOT矩阵分析(见表2),提出天津市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表2 天津市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SWOT矩阵分析

(一)依托北京国际创新中心和国家创新中心,加快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融入国家创新战略布局,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一是充分发挥天津科教优势,继续整合并加强现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同时积极与北京国际创新中心和国家创新中心的优势科创资源对接合作,推动开展京津冀科创力量协同创新。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领域具有技术优势,结合天津现代化工业产业体系布局,有利于促进天津相关产业科技创新,推进天津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加快推进开放性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出平台相关鼓励合作创新的灵活政策,吸引京津冀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来津建功立业。三是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双向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升级,以产业创新支撑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推动天津创新体系建设与天津市当前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相结合,着力推动天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迭代,以科技支撑加速天津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

(二)加大财政与企业科技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探索更科学高效的科技资源配置机制,推动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一是继续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结合本市优势重点学科和产业以及核心技术攻关需求,继续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不断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从而促进全市科技创新发展。二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财政和科技主管部门应认真落实相关规定,加强沟通协调,规范管理程序,有效实施科创资金管理和监控制度。科技项目承接单位则应建立健全科创资金内控管理制度。三是继续在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强劲科创实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有效供给,研究并制定能够切实提高企业研发投入水平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一批能够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头部企业。

(三)充分发挥港口城市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引聚并充分利用各类科创资源

充分发挥天津海港和空港的港口城市优势。港口城市开放性高,尤其现代港口是城市的水陆空交通枢纽,非常重要。一是充分发挥港口城市现代物流优势,担当起综合物流供应链龙头的作用。利用港口城市生产要素最佳结合点的地位,汇集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要素,发展相关工业基地和商务中心。二是挖掘并利用现代港口信息汇聚中心的优势,通过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与信息流的汇集,发展全方位现代信息服务中心。三是充分利用港口城市开放度高的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引聚各类科创资源并使之在天津落地生根。

(四)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契机,拓深天津经济发展的腹地

一是拓深天津各类科创要素及产业资源的供给腹地。将天津先进制造的产业优势与北京先进科创要素以及金融资本要素结合起来,主动调整以形成京津冀差异化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布格局,降低区域间竞争因素、扩大区域间协同因素,以区域协同创新合力推动天津先进制造业升级发展。二是拓深天津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腹地。盘活并升级优化天津传统产业优质产品供给,发展天津新兴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供给, 首先瞄准京冀市场,提高天津产品在京津冀区域的市场占有率与好评率,在站稳京津冀市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瞄准环渤海区域和三北地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坐稳天津环渤海暨北方经济中心地位。

(五)重视知识,尊重人才,营造有利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良好社会生态

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尊重,是推动天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关键因素。努力将天津构筑为科创人才聚集高地,聚集和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和团队,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坚持人才为本,学习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人才管理经验,结合天津特点,针对人才特点和需求,解决人才所忧所思。二是加快和深化科研改革,探索并逐步健全完善符合科研规律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解决科研创新的行政束缚,加快科技管理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加大自主创新激励力度。三是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移转化,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研诚信体系,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创新、尊重知识与人才的良好创新生态和氛围。

猜你喜欢
科创京津冀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天津卷
《天津之眼》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