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龙彪, 方毛林, 杨 敏, 王 宝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安徽 合肥 230022)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8.2%,增速高出上海、江苏、浙江幅度分别为5.8、3.7和1.8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疫情后,2020—2021年安徽用电两年平均增速高出上海、江苏、浙江幅度分别收窄至3.0、2.2和0.4个百分点,仅高出全国1.8个百分点,用电增速在长三角和全国领先优势明显缩小(1)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局-安徽数据.http://data.ahtjj.gov.cn/.;上海市统计局-数据发布.https://tjj.sh.gov.cn/sjfb/index.html.;江苏省统计局-数据发布.http://tj.jiangsu.gov.cn/col/col4573/index.html.;浙江省统计局.http://tjj.zj.gov.cn/#.;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 https://data.stats.gov.cn/.。。
经济是决定电力需求走势的最重要因素[1]。从经济发展情况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导致经济增速明显下滑,2021年安徽经济迎来恢复性增长,全年GDP总量接近4.3万亿元(2)数据来源:安徽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tjj.ah.gov.cn/ssah/qwfbjd/tjgb/sjtjgb/1465 18001.html.,同比增长8.3%,增速较2020年增加4.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但对比长三角其他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近两年安徽经济增速领先优势明显减弱。“十二五”以来,安徽经济增速持续领先沪苏浙,并在全国处于前列。其中,“十三五”期间,安徽GDP年均增长7.3%,增速高出上海、江苏、浙江分别为1.6、1.1和0.8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5。但从全国与各省市公布的2021年经济数据看,2021年安徽GDP增速分别低于江苏和浙江0.3和0.2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幅度大幅收窄至0.2个百分点;从两年平均增速看,安徽增速比江苏低0.1个百分点、与浙江持平,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长三角各省市和全国GDP增速情况见图1。
图1 “十二五”以来长三角各省市和全国GDP增速情况
下文分别从三次产业和地市发展情况两个维度,分析近两年安徽经济增速领先优势缩小的原因。
分产业看,安徽第一产业在疫情后恢复势头良好,2020—2021两年增加值平均增速高出疫情前1.5个百分点,增长幅度高出江苏、浙江分别为0.4和1.9个百分点。但第一产业比重小,2021年占GDP比重已降至8%以下,其相对较快复苏对经济带动作用有限。
受疫情后供应链受阻、外需回暖对我省经济拉动作用偏弱等影响,安徽经济复苏偏慢。一方面受大宗商品价格高企、限产缺电、“芯片荒”、需求不旺等多种因素制约,企业生产经营承压,民营和小微企业尤为困难,导致经济恢复相对较慢。2021年安徽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两年平均增速6.5%,年均增速比疫情前(3)文中采用2016—2019年平均增速作为疫情前的水平,下同。减少1.4个百分点,未达疫情前水平。对比江苏、浙江和全国,2020~2021年,江苏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9%、浙江增长6.6%、全国增长5.4%,增速分别比疫情前增加0.7、增加0.6和小幅降低0.2个百分点,已恢复至接近或明显快于疫情前水平。总体来看,安徽第二产业恢复情况落后江苏、浙江和全国平均水平。安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超四成,经测算,安徽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若近两年安徽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恢复至疫情前水平(7.9%),则2021年安徽GDP同比增速较当前实际将提高1.2个百分点,达9.5%,两年平均增速6.7%。另一方面,国外需求回暖对外向型经济的地区带动更明显[2],支撑江苏、浙江和全国第二产业恢复速度相对更快。受国外需求强烈带动,2021年我国出口实现两位数快速增长,但安徽出口占GDP比重小(不足10%),显著低于全国(19%)和江苏、浙江地区(江苏28%、浙江41%),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偏小,2021年安徽出口对GDP增量贡献22.2%,分别低于比江苏、浙江和全国15.1、33.3和7.6个百分点,且降低幅度明显大于疫情前的水平。
新冠疫情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更持久[3],但安徽作为人口流出省份,叠加“就地过年”政策影响,第三产业恢复势头更缓。虽然国内疫情得到快速有效控制,但受限于服务业生产经营特点,服务业供需两端受疫情冲击较大,尤其是疫情散发多发导致部分服务业需求明显受到抑制,整体复苏基础仍待进一步巩固。2021年安徽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两年平均增速5.7%,平均增速比疫情前大幅降低3.7个百分点。对比江苏、浙江和全国,2020—2021年,江苏第三产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5.7%、浙江增长5.8%、全国增长5.1%,增速分别比疫情前放缓2.4、3.1和2.8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安徽、江苏、浙江和全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疫情前均有较大差距,但安徽差距较大。安徽作为欠发达省份,农村人口较多、居民收入偏低,消费能力偏弱,对疫情后消费需求的恢复性增长难以形成强有力支撑。同时,“就地过年”政策对安徽第三产业恢复有一定影响,2021年初为有效防止疫情扩散,国家鼓励“就地过年”,安徽作为人口流出省,大量出省人员未返乡过年,春节假日消费需求未充分释放,对服务业的快速恢复造成一定不利影响。安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五成,经测算,如果安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会拉动GDP增长约0.5个百分点,假设近两年安徽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恢复至2019年水平(7.8%),则2021年安徽GDP同比增速较当前实际将提高2.2个百分点,达10.5%,两年平均增速7.2%。
从各地市GDP增速看(4)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局-地区数据.http://data.ahtjj.gov.cn/dqndsj/index.jhtml.,2021年5个地市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蚌埠为唯一负增长地区,GDP同比下降2.1%,两年平均仅增长0.4%,较疫情前大幅放缓7.5个百分点。经测算,2021年蚌埠GDP增速较2020年下降5.4个百分点,拉低全省GDP增速近0.3个百分点。全省各地市GDP增速对比见表1。
表1 全省各地市GDP增速对比
工业生产大幅回落,是蚌埠经济失速的主要原因。2021年,蚌埠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8%和4.5%,较2020年分别加快4.8和1.9个百分点,呈恢复态势;但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较2020年回落17.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大幅收缩是主要拖累。2021年,蚌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5.1%,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增加值均呈收缩态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传统行业增加值分别下降56.9%、51.3%和13.8%,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下降23.9%和49.9%。
当前安徽经济发展虽面临恢复基础不够稳固、三重压力带来的影响比较明显、区域间竞争更趋激烈等挑战,但安徽经济长期向好并保持增速领先的态势没有改变。
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效应加速释放,安徽启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实施第一产业“两强一增”、第二产业“提质扩量增效”、第三产业“锻长补短”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双招双引”政策,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制造业强省之基将进一步夯实,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壮大,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迎来新机遇,将构筑安徽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同时,随着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加快建设,沪苏浙结对帮扶皖北城市取得实效,欠发达地区发展动能不断积蓄,产业结构稳步优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发展动能显著回升,为全省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
总体来看,安徽产业发展活力持续释放、区域发展协调有效,经济增长动力充足。同时,出口、就地过年等短期因素的差异化影响逐步减弱,全省经济有望实现质和量双提升。根据各省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发展目标,2022年安徽GDP增长7%以上,分别高于江苏、浙江和全国目标1.5、1.0和1.5个百分点,经济增速预计将重新领跑长三角,在全国领先。
经济发展是用电量增长最主要的动力,经济增速领先优势的回归将为安徽用电增速持续领先提供内生基础。在常年天气条件下,基于多种经济-电力关系模型,结合GDP增长目标,预计2022年安徽全社会用电量增长8%以上,增速高出江浙和全国幅度有望较前两年平均水平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