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树根 修翅飞 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南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革命英雄城市,也是山水绿色都城,赣江之滨素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醉人意境。南昌赣东大堤在城市防洪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赣江两岸的脏、乱、差已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相适应,江滨生态环境破坏也亟待修复。
传统意义上的堤防设施往往仅考虑单一的防洪功能,对河道岸线的生态环境营造、景观美化等其它功能关注不够,岸滩缓冲区域也不足,亲水性较差,尤其是城市滨水堤防,大多阻隔了城市与水的联系,人为过度干预,岸滩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城市景观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已成为一堵分割城市与水系的“墙”[1]。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生态治水”、“生态管水”思想深入民心,人们对堤防、堤岸的生态性、景观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道及堤防的生态治理是以生态学、环境学、美学和现代水利学等学科作为指导,将保护河道生态系统和营造和谐自然环境作为基础,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维持河道及堤防生态环境。文献[2][3][4]对河道尤其是城市滨水堤防岸滩的生态治理作了有益的探索,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南昌赣东大堤岸滩现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在遵循赣江河道演变规律、确保泄洪通畅和堤防稳定安全的前提下,提出治理思路,从布局原则、设计构思及工程总体布局等方面突显南昌赣东大堤风光带的设计特色。
南昌赣东大堤风光带北起滕王阁南侧新洲闸,南至生米大桥桥头立交,岸线全长约8k m,岸滩宽度30m~130m之间,用地面积约135万m2,由岸线整治与景观绿化两大部分组成(效果见图1),按照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思路规划建设。工程采用BT 模式融资代建,总投资11.50亿元,于2012年开工建设,2018年完工。
图1 赣东大堤风光带效果图
经现场调研,项目场地(见图2)存在以下问题:
图2 赣东大堤及岸滩现状
(1)赣东大堤为传统意义上的直立式挡水墙,墙体高、亲水性差,严重阻隔了城市与水的联系,且缺乏生态性及景观性。
(2)长期以来,南昌市区赣江河段岸线利用以防洪为主,对河道岸线的生态环境营造、景观美化等其它功能关注不够,两岸堤防护面生硬、单调苍白,自然性、生态性极为欠缺。
(3)沿线物流码头、砂石码头、船舶制造修理厂、自来水取水口等杂乱分布,生态环境受人类干扰严重。
(4)沿线小贩兜售鱼类、垃圾随处倾倒现象时有发生,对赣江水质带来较大影响,部分靠堤岸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5)水体与防洪堤之间的岸坡多为陡坡,岸滩缓冲区域不足,亲水性较差。
本项目在遵循赣江河道演变规律、确保赣江泄洪通畅以及堤防稳定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岸线资源,按照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思路,以生态景观为准则,结合风光带景观设计,进行水生态环境开发、利用和保护,将赣江岸滩打造成水安全保障、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水文化发展、水经济发达的都市滨水新名片。
赣东大堤风光带的建设,既要立足现状,遵循自然规律,又要加大综合整治力度,融合生态与景观,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人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工程布局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遵循赣江中下游河道的演变规律,确保赣江泄洪通畅和岸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2)遵循人水和谐、协调发展,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彰显山水资源,按照“开发服从于景观、景观服从于生态”的原则,注重岸线资源的保护,在保护中合理利用,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3)坚持统筹兼顾,以安全为基础,生态为导向,可持续为目标。重点考虑防洪安全、生态环境及滨水景观需要,兼顾航运和经济发展需要等因素。
4)自然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景观建设融入历史文化和现代潮流,营造别具特色、统一协调的城市滨水景观,使历史文化名城与山水绿色都城交相辉映。
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立足现状,通过研究论证,形成本工程主要设计思路:
1)以“赣江画卷·时空水岸”为目标,打造五大岸线。通过水岸空间层次的梳理,绿色滨水空间的开发,做到“还江于民”,将赣东大堤风光带打造成“安全、亲水的友好岸线,精致、跃动的活力岸线,绿色、多样的生态岸线,独特、典型的文化岸线,环保、生态的可持续岸线”五大岸线[5]。
2)全面构建“大系统、大功能、大绿量”三大体系。其中“大系统”为最大化融合了防汛系统、交通系统、游憩系统、商业系统、景观系统、城市系统;“大功能”为最大化融合了防汛功能、交通功能、游憩功能、商业功能、景观功能;“大绿量”为最大化融合了滨江岸线的生态绿色空间,打造中心城市8km绿色水岸[5]。
3)促进景观与环境相融合,实现岸线资源的有序利用和滨水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针对不同的场地条件进行分析和规划,全线在腹地有条件的区段分成四个梯级平台进行防洪、生态、景观、交通布局,形成“滩”“堤”“台”三层空间序列。
4)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恢复河道河岸的生态功能,因地制宜结合防洪抗冲要求,选择各种新型生态护坡型式如生态混凝土护坡[6]、网格生态护坡[7]、植草或植生植物护坡等。
赣东大堤风光带总体形成一堤、一滩、一台,多层次复合滨水空间,构建三大主题功能片区活力滨水空间:文化创意片区、城市生活片区、大桥湿地片区。(见图3)
图3 赣东大堤风光带建成鸟瞰图
“一堤”:为8k m堤顶风景道路,在赣东大堤堤顶形成沿江林荫景观大道,堤顶地形基本保持不变,必要时因地制宜做适当微地形整理,塑造堤顶城市绿脉。
“一滩”:为8k m 生态活力江滩,结合防洪要求、根据洪水特点设置三级平台景观带,拓展多层次生态滨水景观空间。第一级景观平台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游玩、休闲、购物的场所;第二级景观平台规划布置贯穿整个风光带的自行车道及景观步道,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散步、运动休闲及观看江景的场所;第三级景观平台为市民提供休闲、亲水的场所,主要种植低矮、耐水景观植物。
“一台”:为1km时尚城市阳台,在岸滩狭窄区域设计城市阳台,形成立体观景面,拓展沿江观景空间。
表1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文化创意片区:位于滕王阁至南昌大桥区段,以滕王阁为片区坐标,通过竖向营造丰富多样的空间形态,打造文化创意片区。
城市生活片区:位于南昌大桥至云锦路之间,以老城中心为背景,打造城市生活片区。根据不同的景观原理和老码头构筑物的保留元素,从南往北,分别布置八处大小不等的景观建筑物和保留改建建筑物。
大桥湿地片区:位于云锦路至生米大桥之间,在水利工程对岸线整治的基础上,通过滩地塑造,打造多维度生态绿地和人工湿地。该片区地势较为平缓,东西向纵深较宽,本项目利用高差空间形成台地生态花园,并植入雨水净化系统,构件良好的、丰富的水生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场所。
本文通过梳理南昌赣东大堤岸滩现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提出治理思路,并用于指导赣东大堤风光带的岸线整治,旨在打造遵循自然规律,集构建防洪屏障、建设生态体系、塑造多样空间、提升人居环境、充实旅游资源等设计理念的滨水城市岸滩治理典范。十里长滩,一览赣江,如今南昌“一江两岸”美景连绵。赣东大堤风光带生态治理的实践探索,为以后滨水城市岸滩的生态治理带来新的思路与启发,对我国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