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新,王海霞
(北京城市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作为现代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采用总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社会经济活动各种总量关系及其变动规律。课程通过国民收入核算、宏观经济政策等的理论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视频收看、现场参观、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解读宏观经济指标、理解不同经济形势下的财政、货币政策、分析国家宏观经济战略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特定的经济形势下灵活运用适当的财政、货币政策工具的专业能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宏观经济学》已经成为一门体系完备、内容成熟的传统课程,随着时代的进步,需要注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特有的新内涵、新价值。本课程依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及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基于授课对象,确立了以理论知识为线索、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价值塑造为根基的课程体系。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基础上,强化价值目标,即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功经验以及首都的红色资源,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我国经济的巨大变化,明确我国经济建设的未来方向,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魅力。
依据经济管理类专业服务于京津冀地区行业需求的特点,《宏观经济学》把“以价值目标为导向,以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为执行,培养学生深入经济生活、感受经济规律、运用经济工具、培养经世济民能力”作为课程思政建设方向,结合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搭建了价值引领下的“一体两翼三路径五方法”的课程思政实践模式。其中“一体”指的是宏观经济学教学体系;“两翼”分别为专业翼和思政翼;“三路径”则指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路径出发全流程浸润课程思政教学。“五方法”是根据不同单元的教学目标,综合运用 “析理论、讲现实、引调研、辩中学、解目标”等方法,用新时代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课程思政的温度和深度,更要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本课程以学习单元内容任务为主线,以经济建设中的典型案例为桥梁,将“知识目标”与“思政分解目标”联系起来。本课程思政在总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选取与本课程相关的六大模块: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发展理念、脱贫攻坚与共同富裕、美丽中国与高质量发展为分目标,分别是植入不同的学习单元中去。表1以学习单元1为例,搭建起“知识内容—思政融入点—思政桥梁案例—思政分解目标”的思政架构。
《宏观经济学》以高等数学为基础,逻辑性强,教学内容上环环相扣,逐层递进,在教学引领上有较大的启迪空间。基于这个特点,教学团队在内容上将宏观经济学重新梳理为七大学习单元,思政架构也按照这七大学习单元的内容特点,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梳理为六大分目标,分别与专业内容实现了同向同行(图2)。
表1 “学习单元1:国内生产总值”课程思政元素提炼
北京城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课程思政区位优势。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以来,北京通过政策引导和科技创新,实现了技术和经济的腾飞,这正是宏观经济学“看得见的手”理论所研究的对象和目标。首都北京有关经济建设的红色资源,如“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来的伟大建设成就展”,既有线上也有线下,既提供了宏观经济学专业教育的现实场景,也为课程思政提供了第一手的教学资源。表2仍然以学习单元1为例,介绍红色资源的运用。
图2 专业翼与思政翼的同向同行
表2 “学习单元1:国内生产总值”的红色资源
课程思政的“五方法”教学方法指“析理论、讲现实、引调研、辩中学、解目标”。以“解目标”为例,它以学习单元内容为主线,将课程思政总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解为数个小的目标(表1),分别带入课堂。
例如“辩中学”教学方法,《宏观经济学》依据内容特点,设置了两大实训环节,即“学习单元6:宏观经济政策”和“学习单元1:生活中的GDP”。众所周知,全世界没有任何两个国家可以用完全一致的经济政策,每个国家在推行财政、货币政策时均需根据本国国情严格考量,即便如此,在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中也难免遇到问题。宏观经济学课堂上,教师根据这个特点,以某个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为例,以课程作业的形式安排同学分组调研,通过课堂辩论的方法,分析所选国家所采纳的经济政策内容及原因、执行中遇到的问题、政策工具运用是否恰当,并引导学生为该国的政策调整建言献策。“辩中学”除了可以引导学生社会调研,还需要学生自学新古典增长理论等理论中关于促进经济增长的不同方法,这样既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五方法”教学方法在学习单元中的运用见下表3。
1.课前时事引导,依托表2与表3的相应案例,老师通过班级微信群,向学生推送简短的热点文字案例或视频案例,为保证学生收看,课中需要穿插引用,以培养学生对经济生活和所授知识点的敏感性;2.课中旁征博引,教师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五方法”来旁征博引,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某些重要领域对国内宏观经济建设进行解读;3.课后言传身教,课程思政不是课堂思政,课堂也不是思政的终结点,日常接触中,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的生活态度、治学境界和价值观,“言传身教”的重要性甚至高于课前和课中。在一定程度上,老师本身就可能成为课程思政的内容,所以“三路径”需要浸润课程内外,力争课程思政像盐溶于水一样,既无声,又润心。
表3 “五方法”在学习单元中的运用
图3 《宏观经济学》“三路径”的课程思政道路设计
首先,增加理论联系实际内容的考核以检验课程思政的“增值”情况:阶段测试增加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六大内容相关的案例分析题型,知识目标上考查学生对所学理论的掌握程度,能力目标上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政目标上考查学生对“六大内容”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作用的解读;期末考核同一个知识点的同类题型再次出现,通过分析学生答题的深度来研究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情况。其次,设计调查问卷,进一步分析课程思政“增值细节”,了解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六大部分的理解与细节掌握,寻找薄弱知识点,以便于在未来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1.课程思政有明显溢出效应。课程思政传递的是正能量,学生接受课程思政教育后,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努力方向,进而回馈以更好的成绩与更活跃的校内外活动,先进学生作为榜样还可以起到引领后来者的作用,进而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甚至其他课程的学习效果也被带动起来。三年以来,学生多次通过评教等方式来表达了对本课程思政的满意之情:如“第一次感受到了一门纯理论课这么有用”,“通过老师的教学,获得更多正能量,更有学习动力了”等观点。
2.课程思政促使专业课老师提高了政治觉悟和教学能力,也敦促了学生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推广三年来,课程组老师多次研讨、互相听课、发起学生调研、改进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老师在解读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对学生反复进行思想品德、价值观、团队精神、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教育过程中,自身的素养也在不断提高。在学生评教中,不少人主动表达了对宏观经济学课程组老师的尊重与热爱之情,这项收获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3.课程思政更能让师生着手现实,放眼未来。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有中外对比案例,有现实经济建设案例;既有上一代人成就,也有当代人的艰苦奋斗,还有当前经济技术的不足,以及国际环境的重重困难。所以既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能启发学生从何处着眼,从何处入手来参与未来的经济建设,明确当前应该为之做出的努力。“岁月因青春慨然以赴而更加静好,世间因少年挺身向前而更加瑰丽”更能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来,所以专业课老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已是责无旁贷。
1.“五方法”下课程思政的实现手段单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较少介入课程思政教学。当前教学现状下,虽然采用了“析理论、讲现实、引调研、辩中学、解目标”五大教学方法,但其中“析理论、讲现实、解目标”仍然属于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方法,七个教学单元中只有两个教学单元实现了“引调研、辩中学”的学生现场调研、课堂辩论等教学方法,在当前科技手段十分发达的情况下,尽管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播放视频等形式来进行辅助,但仍有陷于老师说教,对大学生吸引力不足。尤其是部分红色资源,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参观过,如何寻找更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成为本课程思政实现形式的首要目标。
2.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存在困难。《宏观经济学》在我校若干班级同步授课,存在两个方面困难:首先,每位老师的专业背景不同,社会阅历和知识底蕴也不一样,在“析理论”的深度上,在“讲现实”的联系上,理解程度不一,导致了各班在课程思政的授课深度上存在差异。第二,专业资源库与案例库更新跟不上。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的形式融于专业内容之中,越是新鲜的热点案例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这种案例在共享的资源库中难以做到及时更新,在学生们中间反映十分明显,更新快的班级与更新慢的班级有时候甚至会产生相应知识点是否讲过的疑问。
3.课程思政的考核标准实现困难。目前《宏观经济学》通过“阶测”+“终测”的方式已经执行了三次考核,每次考核均会出现学生理解深度难判断的问题。例如,相同的经济政策在不同的国家或者同一个国家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往往出现不同的效果,个别学生的理解往往会被没有直接联系的社会现象所影响,答题时出现偏差。另外,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难以“量化”,这也是老师们普遍遇到的困难。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在建设过程中先后采用了多种形式,如当初的网络课堂、现在的混合式课堂建设和慕课建设,基本上是以信息化为基础进行的教学环境和专业内容的搭建,而课程思政内容很难实现。所以未来拟在智慧课堂的建设中,做以下三步调整:一是重新梳理教学内容,建立《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大纲,在教学内容中进一步提炼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和编写相应案例;二是将上述案例以视频、音频等于智慧课堂相同的信息技术形式实现,并插入到相应的知识点位置;三是线上线下同步实现智慧课堂的专业内容与课程思政内容教学,并及时更新。
《宏观经济学》在经济管理类本、专科教学中均属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在我校的教学中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开设的班级多,涉及的老师多;二是我校地处首都北京,涉及的红色资源多、经济类国际会议多、经济建设案例多、学生涉足社会的机会也多,因此对相应案例的更新要求也快。由此在智慧课堂建设的基础上,拟构筑以下案例更新机制:建立文字版课程思政案例库、在线共享案例库与智慧课堂案例库,这“三大库”的工作机制为:先建立专业教师共享群,专业老师们群内随时分享新型案例,待老师们一致通过并交学校审核后,加入文字版案例库,最后录制视频或音频版案例,交由专业技术人员更新到智慧课堂案例库中。
课程思政是与所有教师、所有课程、所有学生都相关,有利于促进专业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面对学生的时候有知识的传授,也需要能力不断提升上的培养。除专业内容以外,专业老师需要了解关于经济建设的历史和成就、关于时事经济的新闻、关于红色资源的历史与应用等。老师懂得越多,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能力越强。能点亮学生眼中光的教师首先自己眼中要有光。自己的学术水平要让学生折服,自己的治学精神和境界要有足够的感染力。因此对教师的培养不能松懈,不断加深对专业教师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