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设计专业教学中的缺失及适应性对策研究

2023-01-04 12:13王海峰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水墨中国画传统

王海峰

(安徽三联学院 动漫与数字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中国画在其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具艺术特质的形神意境和特有的民族审美。传统中国画将诗、书、画、印艺术语言有机结合,不论是艺术表现形式还是作品内容,都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具有深层的文化融合和独特的艺术美感。

当下,在高校多专业多学科跨越融合的背景下,传统中国画与现代设计联系得越来越紧密,部分设计专业开设有中国画课程。在多年的设计专业中国画课程教学中,常有学生带有疑问,那就是“设计专业为什么要开设中国画课程?”其实,这个问题很值得涉及的人直面思考,不但设计专业的学生应面对这一问题,对每个从事设计专业中国画课程教学的老师来说更应深入思考。

一、设计教育中的传统缺失情况

我国高校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大多源自西方。现行的以应试教育模式为主的美术高考,以及高校美术类、设计类等课程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长期受到西方美术根深蒂固的影响。受此影响的学生,其专业技法表现及艺术思维方式,更多的是接受西方的美术教学和思维模式,他们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及艺术观念知之甚少,影响了学生整体综合艺术表现和审美素质。在高校大扩招的情况之下,相当一部分文化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通过美术高考,顺利的进入大学,初步进入到设计领域。但设计艺术人才应有的文化修养和艺术素质在他们身上有吗?没有。在部分高校课程设置中涉及到培养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这一块了吗?少,或者没有。

人类传统的设计古来有之,留下了众多设计艺术经典。我国在现代设计领域起步较晚,高校设计教育最初基本沿袭了传统工艺美术的思维和形式,部分高校设计课程教学与设计实践严重脱离,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滞后,真正的与市场接轨的设计实践少之又少,学生缺乏与社会审美需求对接的设计锻炼。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作品中展现艺术设计的人文审美和深层品质,当然就成了纸上谈兵的一句空话。

在我国,“设计学”这种提法以及成为一级学科虽然短暂,但人类的设计史却很漫长。

早在原始社会,与人类生活联系密切的设计就伴随早期人类劳动,创造出各类精美绝伦的生活生产实用器物。在各个时期,产生了反映各时代审美和生产水平的艺术设计经典。如原始社会有“土与火”结晶的彩陶黑陶,元代有纹饰丰满、蓝白素雅的青花瓷,清代有宏伟的“万园之园”建筑群等。在不同历史时期,设计与包括中国画在内的传统绘画相融相生,渗透影响。中国古典园林经典设计作品如皇家的圆明园、私家的苏州园林,其设计均有不少画家参与当中,对园林景致意境的设计,大多出自这些文人画家的想象与才思。他们将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所强调的意趣、怡情和神韵融合到古典园林造园之中,以追求理想的文人气息以及自然与技艺巧妙融合之境界,在静谧风雅的园林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山水精神和审美旨趣。

当下,社会经济和物质文化快速发展,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促进了设计这种实用艺术的快速发展,各类设计专业备受业界重视。2011年,在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将先前隶属于文学门类的艺术学,升格为新的独立学科门类。在“艺术学”所包含的学科中,“设计学”与“美术学”成为并列的一级学科。[1]站在设计专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好事。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设计本位思想的形成,人们将在思想上重设计轻美术。反映在教学上,则会突出设计忽略美术,极易把设计教育推向忽视深层文化,只看重或只针对设计技艺的层面。因此,设计很难成为设计艺术,很多设计便成为快餐式形态,高校培养的仅是一些只会使用设计软件的技术人才。

高校设计专业普遍追求技能与实用,人们对具有功利性、实效性的设计以及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学产生质疑。在教学中,过多地注重和依赖电脑设计软件,忽视设计理论和文化内涵,忽视与设计关联的其他艺术学科相关知识的补充,人们将认为类似中国画或其他相关艺术学科课程对设计专业来讲是可有可无的。长期如此,高校的设计教育必定缺失传统,设计仅是设计,而不能称其为设计艺术。因此,在高校设计专业教学中,应充分有效地吸收包括中国画在内的传统营养和艺术想象,结合设计实践寻求艺术创新,提高设计作品的文化品位。

二、设计发展离不开文化审美滋养

从美学意义上讲,设计与绘画在发展过程中,两者具有同一性。设计艺术作品,强调实用,看重审美。设计与绘画碰撞融合,彼此渗透。“美”是两者永恒的主题,是人们对视觉和谐的主观创造。设计,是一种视觉感官艺术,设计作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其设计艺术风格反映了设计作品在造型审美、意境表现和文化层面上的认知。

设计,要成为一种艺术,那就不可否认其文化属性,设计教育要能持续发展,也不能否认教育的文化根本。现代设计的发展依托于对传统文化的承载、延续和创新。文化,使设计与设计教育永不凋零。多年前,央视播出“相信品牌的力量”系列广告,其中《水墨篇》精彩绝伦(如图1-图3)[2]。全片充分发挥水墨氤氲变化和艺术想象,堪称中国画水墨语言在设计艺术中运用的典范。该广告动静结合,中国画静止的物象视觉形态,结合水墨灵动的晕化,通过设计师丰富的艺术想象,从无形到有形,展现出动态水墨气势磅礴的视觉张力。片中以水墨中国画与设计艺术相融合为切合点,晕散水墨和虚实变幻的审美趣味展现出“从有界到无疆”的幽远意境。这是动态的中国画,也是中国画的动态艺术,更是民族文化审美与设计内涵表达的完美结合。

水墨是传统中国画语言的重要基础,承载了精深博大的精神文化,寄托了画家和观者无限的审美想象。在“相信品牌的力量”水墨篇中,灵动变幻、黑白虚无的动态传统水墨语言成为设计主体,创造了新颖的动态视觉。片中动态水墨形象自然精致,似与不似,在现代动画设计变幻连贯之间一气呵成,展现出中国画传统文化语言深远的意象审美。该片语言单纯,但创意独特,气势恢宏。作品将传统语言现代化,赋予了动态水墨语言新的创造,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融合魅力。该片的创意构思以及反映的民族文化底蕴让人仰服,殊不知它并非出自国人,而是来自德国动态影像设计师NIKO TZIOPANOS团队的得意之作。他们对中国画水墨特性进行了充分的实验研究,结合多款电脑制作软件,将宣传片中的水墨变幻发挥到了想象力与意境美的极致。“在频繁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之下,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语言已不再独享。当我们淡化或忘记传统时,是国外设计师把中国传统挖掘得更深更透,运用得更真更美。”[3]

设计是一种文化,民族的设计应依附于民族文化审美。高校是设计人才培养主阵地,在教学时更应强调设计艺术品质和民族文化定位。现代设计的文化性成为优秀设计作品深层内涵与否的重要评价点,如何在设计作品中体现传统文化,是高校设计专业教学探索的重要课题。绘画从物质技术到精神理念的转化,实质就是画家对观念和文化的探索表达。中国画虽只是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是世界艺术瑰宝组成部分。在其观念表达、传达方式、怡情审美、空间想象等方面,设计领域可充分借鉴并赋予创新。中国画强调“计白当黑”,讲究“虚实留白”,这是艺术空间的协调和通融。墨处为有,空白为无,艺术空间朴实的对比手法,将作品中视觉空间的呈现形态虚实相托,以白显墨,增加了艺术空间的生趣,表现了水墨中国画独有的空间想象、思维方式和艺术哲学。[4]面对同一幅中国画作品,“黑白虚实”的意象绘画使观者对其有多种艺术想象和艺术解读,这是中国画的艺术真实。中国画的“计白当黑”、艺术真实与意象认知等艺术理念可为民族的设计艺术找到创新与突破。因此,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物质技术层面,设计要成为设计艺术,方能展现设计的内涵。设计教育特别是高校设计教育绝不能只停留在学科专业层面,设计教育要强化文化审美,强调文化的滋养与包容。

从前文我们知道,中国画与各类设计分属“美术学”与“设计学”,这在设计本位思想作用下,容易让人误读为既然是不同学科,那就是相互完全独立。但事实上,美术与设计确实又存在很多事实上与意义上的关联,经典的设计作品离不开传统中国画的想象思维和绘画元素。事实印证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一种反映。中国画是民族审美的传统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的当下,在教育推崇特色和传统的现今,抛弃传统的教育其未来是不可想象的。[5]因此,中国画课程不应成为高校设计教育的包袱,反而它在大学生认知民族艺术,提高人文素质,增强设计内涵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传统中国画强调天人合一、宁静致远,讲究气韵生动、物我交融。中国画在笔墨造型、创作理念、艺术形式、审美取向等方面,丰富和拓展了当下设计艺术的创意思想和艺术内涵。因此,高校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应更加重视和强化中国传统绘画。根深才能叶茂,植根于民族文化和传统审美基础上的设计才更具生命力。北京2022年冬奥会系列制服设计元素其中之一源自中国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选择宋代山水画,“以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为基底,融入象征冬奥会的雪山元素”,使冬奥制服体现了自然景观和山水画的审美特征,展现了浓郁的传统文化韵味。制服寄情于水墨山水,体现了人们畅游自然的运动情怀,传达出“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制服设计团队负责人,北京服装学院教授贺阳女士指出:冬奥会制服“水墨元素很‘中国’”,“水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础,具有深邃而博大的精神承载能力,又有无限寄托志向的空间。将水墨艺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于冬奥制服,蕴含了浓墨淡彩、至繁至简的文化精髓和独特意境。这也是中国人民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观和价值观的体现。”[6]

三、中国画在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适应性对策

针对高校设计专业的中国画教学,如何有效挖掘其内涵的艺术语言和文化审美,并使其有机的融合到设计实践之中,如何使中国画教学更适应现代设计的专业要求和设计需要,是面对该课程的师生需研究探索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自古以来,传统绘画和各类设计相互影响,借鉴融合,历史上留下了大量的设计艺术精品。到了现代,在设计艺术大师级人物靳埭强、贝聿铭先生的作品中,传统的中国画艺术理念和设计元素更是被运用得炉火纯青,达到了自然天成的艺术境界。靳埭强强调中西合璧,主张中国传统文化与设计的融合。在靳先生为2008年北京奥运设计的《运动,阳光与健康》作品(如图4)中,古朴典雅的中国画水墨元素被赋予了新的韵味。该作品时尚有朝气,水墨晕染的线条简洁但充满运动力量,传达了运动所崇尚的阳刚之气健康之美。贝聿铭先生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水面山水墙”(如图5)时,依然是将中国画元素作为该设计的创新之源和点睛之笔。曾有人请教贝先生,为何将传统绘画元素融入到建筑当中?贝聿铭说:“有了这些元素,我的建筑才能更具有灵性,让我觉得它是活的,有生命的。”[7]“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假山成为设计的主题元素,材料和形式变了,平面的绘画变成了三维的石质山水,但作品审美核心依然反映了水墨山水的意境之美。因为“水面山水墙”的设计灵感原本就来自宋代米氏父子的“米点山水”,石材堆砌,只求神似。运用石材表现抽象的水墨山水画,这是建筑设计中的创造探索。

在高校,针对各设计专业开设中国画课程,对于极少涉足中国画,长期受西方美术影响的学生来讲,无论是在对传统民族绘画的了解方面,还是通过对中国画的认知与拓展,完善自我知识体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当然,设计类专业中国画课程的教学重点已不再是传授和学习绘画技法,而是以中国画课程为媒,通过对理论的梳理,对作品的辨析,感悟传统绘画的思维方式,从传统中国画的美学思想和哲学观的角度,欣赏千年的美学文化。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欣赏的眼光去学习鉴赏民族绘画,在传统艺术中获取所需的设计营养。

从上段文字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在设计专业中国画课程教学时,仍然按照传统中国画课程教授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易于理解,教学效果明显。但对于设计类专业学生来讲,这种教学模式显然脱离了“设计”专业需要,学生怎么能把对中国画的理解和相关知识运用于设计之中呢?针对高校美术专业的中国画课程教学,通常重视基础技法,强调笔墨掌握,看重流派传承。在教学中,临摹、写生和创作也就成了学习中国画表现技法,认知中国画艺术内涵的重要三阶段。[8]但是,针对设计专业的中国画课程教学,我们应改变传统,明确教学重点,把重心放在对中国画作品的认知以及绘画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与借鉴之上,使传统中国画绘画语言、空间呈现、笔墨意境等与现代设计艺术相融合的理念沉淀在教学之中。

因此,中国画课程教学要符合设计专业研究方向。首先,要有能突出“现代设计”的中国画课程教学目标意识。学习中国画不是只针对其技法,而是以传统绘画为渠道,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意之根本,那便是创新思维。中国画多变的笔墨形态,深远的意境想象,定会给现代创意设计带来一定的启示。

其次,按课程教学目标规划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设计专业的特点和要求,选择性筛选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在这一点上,老师必须对授课专业的性质特点、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发展方向做详细了解,方可在教学中有专业针对性地做到游刃有余。教学内容的选择更新、重难点的把握至关重要,对现代设计创意灵感或设计语言的来源中国画以及创意设计作品,更是要分析透彻讲到关键。

再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专业适应性选择,也就是改革创新不同专业中国画课程的教学方法。设计专业种类繁多,有专业针对性地教学对学生学习中国画尤为重要。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无论是广告设计、书籍装帧、图形创意还是版式设计等课程,都不可回避设计语言的虚实疏密、空间布局等,中国画的“虚实相生”“计白当黑”的笔墨语言和哲学原理可以在设计中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和实践作为。在服装设计专业,“国风”“国潮”主题设计中,中国画元素向来都是不可或缺的。央视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让国人再一次感受到翩若惊鸿的舞蹈之美和蕴藏其间的文化自信。《只此青绿》的舞美、服装、色彩等创意设计均来自上文提到的青绿山水鸿篇巨制《千里江山图》,编导们对该画作及宋代诗词绘画进行详细研究,历时1年零8个月最终完成。《只此青绿》艺术地表现了现代艺术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唯美解读。[9]

最后,教学途径的多元化与信息化适应。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铺天盖地的资源丰富了传统课堂教学,多渠道信息手段在教学中的跟进应用已成为教学必须。多媒体课件教学,虽早已普及,但对于以图片直观展现的中国画与设计相融的课程来说,视听效果更有利于对作品认知欣赏,有利于拓展课程信息量。网络教学也是授课中不可或缺的,不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我们都可以通过网络,通过各类App等平台搜寻需要的内容,这是对课堂教学知识的延展,开拓了眼界激发了思维。特别是疫情时期的线上教学,课程的讲授、师生间的交流以及课上课下的答疑,网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设计专业的中国画课程教学的适应性是长期的、复杂的教学探索实践过程。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学习,要以现代设计原理为宗旨,要从设计艺术的角度理解体悟中国画,以期审视把握中国画内含的设计艺术。

四、结语

现代设计是当下社会文化形态融合创新的艺术综合表现形式,反映了设计主体的创意思想和艺术想象,体现了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传统中国画教学可让学生感知体悟传统民族艺术,从中领会绘画中的形式元素,传承并拓展创意设计语言。

中国画课程在高校设计专业教学中,师生应充分认知传统中国画的深度内涵,应对中国画的形式语言、画论哲学、造型理念、思维方式等做深入的探究,挖掘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文化元素与艺术语言。中国画课程在设计专业的教学适应,是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笔墨意境和内涵文化融会于设计创意之中,将传统绘画审美理念和表现语言自然的、艺术的与现代设计相融。

猜你喜欢
水墨中国画传统
中国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水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泼尽水墨是生平
当代水墨邀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