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恒章
(滨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滨州 256600)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棉花种植的主产区。棉花是滨州市乃至山东省的重要经济作物,棉纺工业是滨州市的支柱产业,全市拥有纺织、家纺、服装企业800家,其中规模以上392家,占全省的30%,全国的1/10。全市拥有1 200万锭以上的纺纱能力,还拥有在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魏桥纺织集团,通常情况,年需棉花10亿kg以上。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涨,采棉价格逐年攀升,棉农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棉花种植面积呈逐年下减的趋势,2010年以前,滨州市全市植棉面积常年稳定在16.67万hm2左右,到2021年,全市棉花种植面积急剧萎缩到3.07万hm2。提速棉花生产机械化,已是产业急需、群众急盼、发展急要的重大课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滨州市应时而动,主动出击,勇挑重担,肩负起率先在全国(除新疆外)开展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的重任,走出了一条具有“滨州特色”的机采棉发展路子。
目前,滨州市初步构建起了棉花机械化播种、铺膜、施肥、培土、中耕、植保、化控、脱叶、机采、清选加工等全程机械化格局,实现了棉花品种良种化、种植规模化和标准化、日常管理精简化、生产全程机械化。
目前,滨州市采取的主要是采取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播种密度67 500株/hm2左右,春播棉主推品种是“鲁棉研37”、“鲁6269”,夏播棉主推品种为“鲁532”、“中棉50”,搭配种植其他品种。春播棉理论播种密度130 500株/hm2,实收密度90 000株/hm2以上最为适宜,随着管理技术的不断跟进,适当增加密度仍有增产潜力。夏播棉理论播种密度150 000株/hm2,实收密度120 000株/hm2以上。广大棉农对76 cm等行距机采棉种植农艺模式已经普遍接受。
经过10年持续发力,从2011年的2.33 hm2试验田,发展到2021年的4 000 hm2,其中示范面积达到1 666.67 hm2,16.67 hm2以上的机采棉核心示范区20处,66.67 hm2的6处。示范区由沾化区扩展到无棣、沾化、滨城、北海新区4个棉花主产县区,实现棉花机采666.6 hm2。
目前,滨州市棉花生产机械涵盖了从播种、铺膜、施肥、培土、中耕,到植保、化控、脱叶,再到机采、清选加工等各环节。其中,约翰迪尔、凯斯等大型采棉机3台,大马力拖拉机320台,播种机120台,播种覆膜机86台,施肥机83台,植保机58台,培土机46台,清选加工设备2套。
人工采摘棉花成本为2~3元/kg,籽棉按3 750 kg/hm2计算,仅机械化采棉作业费比人工采摘棉花最高可节省采棉成本6 750元/hm2。目前,滨州市30%的植棉土地流转集中到农机、农业等合作组织中,合作组织采取开展统一深松,统一造垧,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害机防,统一机械化中耕除草培土,统一机采棉化控,统一施肥,统一机械化采收等十统一”模式,节省750元/hm2左右,可为植棉群众节省600万元以上。棉秆收获后,经过加工制成生物质燃料,用于当地群众冬季取暖做饭,平均节省取暖费800元,比烧煤既节省又环保,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滨州市自2011年开始先行先试,在沾化区冯家镇租用2.33 hm2棉田,完全按照新疆模式,建立棉花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通过农机农艺技术融合,采取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全程按照机采棉农艺要求进行化学调控、化学脱叶催熟。当年10月份,省市机采棉专家组对76 cm等行距种植的机采棉与传统种植模式进行测产对比,发现76 cm等行距种植的机采棉通风透光效果好,抗旱抗涝能力明显增强,并且能有效减少烂铃,提高棉花产量。经测算,当年机采棉地块产量在250 kg/667m2以上,高产地块达到352 kg/667m2,普遍增产5%以上,这一种植模式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证明了这种做法的正确性,为大面积推广机采棉坚定了信心、增强了决心。
2018年,滨州市与农业农村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棉花专业组、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总站、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在滨城区杨柳雪镇、无棣县西小王镇等共同建立黄河三角洲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示范村推广棉花机械化生产。同时,积极承办了2012年全国农机农艺融合暨机采棉现场会、2014年黄河流域棉花生产机械化收获现场会、2020年全国棉花机采作业观摩暨全程机械化推进会等国家、省级现场会11次,展示核心示范区建设样貌,演示全程机械化关键配套机具,研讨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示范基地的建立与大型现场、研讨等机采棉会议的举办,有力得推动了机采棉的快速推广。
滨州市政府2012年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通知》,对发展棉花全程机械化提出了明确发展方向和路径,并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农业农村、科技、财政、金融、供销等部门组成的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分工协作,合力推进。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将国家项目资金、省项目资金、市支持资金、高标准农田创建资金捆绑使用,发挥资金的膨胀效益。
例如,采购1台大型采棉机,国家购机补贴补30万元,省级棉花机收示范基地中,合作社购买能再补30万元,市财政还叠加1块补贴,1台机器最多能补到90万元。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市财政各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机采棉关键环节作业补助。无棣县对凡按机采棉要求种植的成方连片地块不小于7 hm2以上的,由县财政承担地膜、种子、深松费用,只向农户收取10元/667m2播种作业费;对零星散户按机采棉要求模式种植的小于7 hm2的农户,财政承担承担种子、深松费用。这些政策有力调动了当地农民种植机采棉的积极性。
2018年,滨州市与中国工程院喻树迅、陈学庚院士团队密切合作,借助其强大的科研创新及技术集成能力,先后将机械深耕深松、激光平整土地、膜下滴灌、北斗导航无人驾驶、卫星导航膜上打孔播种、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无人机等技术装备和等行距76 cm高密度、矮植株种植模式应用于棉花生产全程,棉花智能管理实现了播种、中耕、植保、化控、采收、精选加工等全程机械化,有效降低了作业成本,提升了棉花产量与种植效益。2018年示范区籽棉产量达到354.1 kg/667m2,比常规种植棉增产42%;2019年在遭遇台风利奇马影响、倒伏落铃严重的不利情况下,示范区籽棉产量为330.1 kg/667m2,比当年常规种植棉田增产65%。2020年,机采棉生长季节,滨州市采用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创新设计的两项棉花打顶新技术—棉花机械化打顶、化学封顶在滨城区杨柳雪红色基因棉花科技示范基地进行示范,取得良好效果。经过专家测产,当年机采棉地块产量在350 kg/667m2以上,高产地块达到400 kg/667m2,增产10%~15%。
机械配备方面,在收获机械引进为主的基础上,借助国家和省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结合当地实际,扶持和培植当地农机生产加工企业,积极帮助其开展技术革新,生产系列产品,形成竞争优势,自主研发了适宜机采棉种植的播种、培土、中耕施肥、植保化控、秸秆收获处理等配套作业机具,不断强化对棉花全程机械化的机械装备支撑。
深入开展“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广泛宣传机采棉的好处、技术要领和政府的支持优惠政策,发动和引导适宜植棉的县乡村开展棉花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最大限度地扩大机采棉种植面积。10年来,滨州市共举办省市县机采棉技术现场演示会和技术培训班23次,共培训棉农8 600人次,印发机采棉宣传彩页65 000份、棉花全程机械化技术手册8 000本。广大棉农切实感受到了机采棉的优势,种植热情得到极大调动。
从滨州10年来示范推进机采棉的工作来看,受棉花种植成本高、效益低、风险高等特性和农民传统种收习惯影响,加上政策扶持不到位、农机农艺融合不深等因素,成为制约棉花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多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农机化技术发展中主要侧重于粮食作物,前期主要对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作业机械进行研发、推广,而对棉花等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财政及金融扶持力度小、投入少,致使棉花机械化创新、推广工作相对滞后。
从滨州市总体来看,棉花生产机械化、规模化得以实现的多是农机专业合作社或者农机大户,小农户分散种植棉花仍占主流。一家一户的小地块植棉不利于大型机具的应用,农机农艺融合新技术的推广受阻,采棉机机采作业的优势也得不到彰显,延缓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进程。
滨州市76 cm等行距机采棉种植面积4 000 hm2左右,不到全市植棉面积的1/8。棉花种植仍多以80 cm、50 cm大小行距模式为主,标准化程度低,行间距差异较大,难以进行机械化收获。全市拥有采棉机3台,受采棉机保有量影响,机采作业面积较小,仅为666.67 hm2左右。打顶作业还仍以人工为主,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生产成本高。
机采棉含杂率和含水率相对较高,传统棉花加工线不能满足清理杂质的要求,需要升级改造或新建适合机采棉的加工生产线。升级改造投入较大,企业积极性不高;新建生产线又受国家控制棉花加工企业数量政策的限制,审批困难。
由于国家没有出台明确的机采棉等级标准,机采棉的质量等级评定存在很大随意性。现行普遍的做法是沿用手摘棉的标准确定机采棉的等级,由于采摘和加工方式不同,机采棉与手摘棉在质量指标上存在差异,导致加工企业收购机采棉花积极性不高。一些棉花加工厂对机采棉的质量要求苛刻,扣除水分和杂质比例分别达到了12%和5%,棉农损失过大,导致机采棉“能采难卖”。
日前,山东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两全两高”(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意见》的制定实施是山东省农机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表明省政府充分肯定了农机化在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体现了省政府对农机化发展的高度重视,为破解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政策引导扶持,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发展棉花机械化,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劳动力,而且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市场调控,提高棉花价格,提高农民群众种植棉花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各级政府、部门应将棉花生产放在国家战略位置来考虑,切实把棉花机械化发展置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谋划,放在与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推进,及时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棉花机械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棉花生产机械化重点在收获,难点在采摘。目前,进口采棉机价格每台150万~300万元,国产三行采棉机每台约为100万元,农民和农机合作社难以承担。建议对采棉机的购置补贴应当不少于新疆兵团的40万元,地方政府给予累加补贴,来引导合作社等组织购买。建议进一步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和范围,加大对机采棉等机具的补贴力度,为加快突破棉花生产机械化的瓶颈提供装备支撑。
棉花收获机械化,不仅要有适宜的机具,而且对种植品种、种植模式和生长管理等农艺技术也有新的要求。推广机械化收获,就必须对传统的棉花生产农艺技术进行变革,使棉花品种选择、播种规格、田间管理和采摘清选等各项农艺技术与机械化生产的要求相适应。当前,农业农机部门机构合并,为农机农艺融合推广提供了便利条件,要组织农机、农艺专家特别是棉花生产技术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棉花机械化作业标准和农艺技术标准。同时,大力开展棉花生产机械化农艺技术培训,广大棉农和合作组织掌握技术规划和实施要领,打通机采棉种植农机农艺融合实施的“最后一公里”。
加强与国内棉花和农业机械领域的相关科研院所、专家,凭借其强大的科研攻关能力,推动在滨州市建立国家棉花产业体系机采棉综合试验站,开展机采棉育种、栽培、管理、机采、棉杆综合利用等各环节的试验示范,为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农机科研将重点在棉花机采研制、技术推广上下功夫,同时聚焦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研究应用,或粉碎还田或制成生物质燃料,变废为宝,走生态农业循环发展之路。
依托黄河流域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开展棉花生产农机农艺融合试验示范,实现播种、施肥、铺膜、培土、中耕、植保、化控、采收等生产环节全程机械化,探索总结标准化种植模式,把示范基地建成棉花生产机械化机具、技术引进研究的试验基地。总结棉花生产农机农艺融合经验模式,形成作业标准、技术规范,打造可看可学、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
制定出台“机采棉国家标准”是推广棉花机械采收的迫切任务。目前,全国(除新疆外)都面临实现棉花机采问题。棉花生产环节可充分依据标准要求提高机采棉质量,为加快推进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确保国家棉花产业安全由手工采棉向机采棉过渡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