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秀娟
(广东德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佛山 528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的迅猛发展,相对应的农业面源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之所以会造成这一状况,与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农业废弃物的不合理处理有莫大关系[1]。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的肥料以及农药会流入水体,对水体造成污染,而废弃的秸秆以及禽畜粪便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2]。当下,农村面源污染的存在已成现实,而且有恶化的趋向,这直接导致我国农村耕地逐步退化,农村的内部环境也在逐步恶化,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而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长期生活在被污染的环境之中,会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也会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由此可见,要保护环境,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势在必行。
21 世纪以来,我国的土地资源已经被超强度利用,农民们为了能够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大量使用农药以及化肥,给我国农村带来了严重的面源污染。实际上,早在20 世纪60 年代,我国农民为了能够提升单位面积农作物的产量,就开始广泛使用化学肥料,而这些肥料的使用,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带来农作物的增产,却也为农业环境带来较为严重的污染。农业部发布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0》指出,截止至2020年,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化肥利用率高达40.2%,较2015 年提升了5%,大量的化肥的使用,会带来大量的废氮以及废磷,直接导致地下水、湖泊以及池塘等水域的水藻疯长,最终导致水体缺氧,水生生物也难以生存,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严重影响[3]。
此外,农民为了遏制病虫害的发生,也使用了大量的农药,农药在水稻生产中的使用尤为明显。农业部发布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0》指出,2020 年,我国水稻、小麦以及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农药利用率为40.6%,较2015 年提升了4%,甚至很多地方依然继续使用一些已经被禁止使用的农药,这类型的农药之所以会被禁止使用,与其毒性大且具有生物和化学稳定性有关,因此这些农药中的80%会通过地表流失,而这些流失的农药多数会流入农村内部的河沟之中,最终对当地的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3]。
以上污染都属于化学物质的污染,而这些化学物质所带来的面源性污染是不可逆的,最终受影响最大的依然是生活在当下环境的人民。
除了化学物质带来的污染以外,废弃农作物秸秆以及禽畜的粪便也会给环境带来较为严重的污染。随着我国的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很多农村地区的人民也看到了畜牧业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前景,因此建设了大批的养殖场,但是在建设养殖场时,多数的人们都缺乏相关环境保护意识,并没有建立相应的环境管理机制,对于养殖场产生的禽畜粪便等废弃物,多数会直接排放,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在很多农民眼中,禽畜粪便属于有机肥料,但实际上,这也是在发酵过后且在一定用量范围内,才能称为有机肥料。以鱼类的养殖场为例,很多养殖场为了能够使水生植物生长,会撒播一定量的肥料,而鱼类的粪便、饵料的沉淀物也需要进行排放,长此以往,就会对湖泊以及水库造成严重的影响。除此以外,对于牛、羊、猪等的养殖,也会产生大量的粪便,此时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这些粪便在堆积发酵以后,就会产生硫化氢、氨等各种有害气体,除此以外,废弃的农作物秸秆也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因此农村秸秆的数量也在飙升。而面对大量的秸秆,多数农民选择以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这样不仅会浪费秸秆内部的营养物质,还会给农业面源污染带来严重的影响,焚烧秸秆所产生的气体,会影响空气质量,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除去这些类型的污染以外,农村的生活污水以及固体废弃物也因为没有配套的污水处理措施以及垃圾处理措施,导致水体污染,而且固体废弃物会占据大片耕地,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影响到农村的生态环境[4]。
因此,在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相关部门更应该选择探索更加优质的办法,以此改变现有的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在保护环境与农业发展之间寻找平衡,以此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的一种重要体现,而循环经济的思想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20 世纪60 年代,其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在此背景下,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依然是生态产业链,而要实现循环农业,还是需要进行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且朝着清洁生产方向行进,并且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找平衡,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5]。要发展循环经济,利用这一理念为农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以此发展节约环保型农业,加快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循环农业发展的方式,提升农业经济效益,而相应的,农村经济也能够得到持续性的增长。而从实际操作中,循环农业治理面源污染应当从源头上进行处理,要实现污染物能源化以及资源化,才能够“变废为宝”,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局面,让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更多的可能。
所谓的生物质经济,实际上就是以种植植物以及养殖牲畜所产生的农村可再生废弃物作为原料,生产出更加环保廉价且可靠的常规化的能源竞争产品,而生物质经济是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一大方向,更是在农业功能扩展、农产品加工深化上的一大尝试。实际上,生物质经济在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较快,而且发达国家早就开始为过剩的农产品寻找出路,而且设立了大量的农产品应用研究中心,不断对过剩的农产品进行研究,寻找更多可能的出路。在这其中,生物柴油技术、培育新能源、探索新品种等工作已经初见成效。而我国作为石化能源紧缺的国家,但生物资源却极为丰富,农业的发展使得我国每年产出的作物秸秆、木柴以及禽畜粪便等数量极大,因此在后续工作中,应当着力培育农林生物质产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寻找可替代的再生能源尤为重要,这是一种资源的再利用,也是减少农村面源污染的重要途径。
而发展生物质能源,除了可以推动农村沼气的应用以外,还可以以沼气池的建设推动农村的建设,通过合理的厕所、厨房的改建以及设计,让生活和生产商所产生的废弃物得到有效的利用,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推动农村生产能力的提升,农民生活也能够有所改善。对于一些小麦、大豆以及玉米等种植行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可以选择将秸秆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面对面源污染,利用秸秆再利用技术,全面建设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农户节约更多的生活支出。其次,国家需要强化秸秆的固化成型的工程建设,将秸秆粉碎以后,利用设备将其压榨成型,便于燃烧,这也是组成的秸秆煤,是生物质能源利用的方式。此外,利用秸秆等物质通过技术发酵成汽车用乙醇汽油等,也是一项生物质能源技术,这种技术的投入,会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有更好的去处,而因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产生的面源污染也能够得到最有效地控制[6]。
在特定的系统内,实现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是生态型农业的重点,而且多层次资源的利用的方式来实现农业循环利用,能够有效减少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我国如今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极为重视,不仅关注农村的牧渔结构的合理化,还会让农民的收入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最快的增长,而且在此方法下,还能够减少水土流失以及土壤的沙漠化的情况出现,提升森林的覆盖率,让农村的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型农业的发展,需要按特定原则进行,其中包括整体原则、循环原则以及可再生原则。所谓的整体原则指的是在生态农业系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农户又或者是村庄,而是可以推广到县、乡,范围的扩大,意味着生态型农业不再是简单的针对某一地域,而是不断地扩大。而协调的原则,就是要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及气候条件,实现生态产业链的相互协调以及产业结构的重新布局,以此达到在生态层面上的无人控制。而循环则是通过对现有的农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实现物质能量之间的互相转换,同时要进行多层次的利用,形成一种循环化的生态系统,并且确保系统内的物种能够共生,而且在系统内,共生生物之间可以实现物质能量之间的互相转换,以此达到减少农村的化学物质的使用,也从另一方面达到减少面源污染的目的。
生态型农业倡导的是专一化,也就是在村内,实现农作物的高度专一,一条心种植某一种植物,以此提高劳动效率,这也是提高产量根本途径。实际上,这种方式还在很多发达国家都有使用,这种将单一化生产链条连接成循环生产链条的方式,是生产的整合。例如禽畜养殖户与果蔬种植户就可以建立联系,将养殖户所产生的鸡粪用于蔬菜的种植之中,形成循环化的农业。而鸡粪的使用可以减少蔬菜种植过程中的化肥的使用,而且也可以解决鸡粪过多可能会造成的土地以及水源污染的问题。循环农业的使用,不仅解决了农村禽畜粪便和化肥过度使用对水体影响的问题,还调整了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民的收入也能得到更快的增长。
发展节约型农业是当下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循环农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水、电、肥多方节约的农业产业,鼓励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能源节约型的机械以及加工设备,提升器械的使用效率,以此推动节约型农业的发展。此外,还需要推广节约用肥、用药技术,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也是最大的化肥使用国,但是在节约型农业的建设上,要节约用肥,在使用化肥的前提下,要避免盲目使用,而在技术和手段上,也要避免落后的问题。相关科研人员在进行研究时,要朝着提升农药利用率的方向发展,而且农民要改变依靠高投入去追求高产出的粗放式的经营理念,进一步引导经营者按照标准进行生产以及加工,合理地利用农药以及化肥,减少因为农药化肥的流失而造成的水体污染,尽可能选用高效环保的农药品种,在生产环节上,尽可能杜绝农村面源污染源的出现。而在肥料的使用上,要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通过对土壤的检测,确定科学的施肥方式,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新的沃土工作。配方施肥技术,不仅能够减少不合理的化肥使用的情况,也能够提高耕地的质量,尽可能减少因为化学物质的使用导致的面源污染,以此促进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保护。为了更好地推行这一技术,相关部门还要强化基础研究,要强化肥料市场的整治,既要保护生态环境,也要对农民的利益进行保护,从种植的源头上进行控制,以此减少对农村所产生的面源污染,实现生态与经济发展并行的良好局面。
循环农业实际上就是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为主要途径的农业模式,其重点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以及能源,并且将再利用、再循环作为主要原则,以此实现立体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循环农业的发展,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民的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式,会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带来极高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当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其重点在于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只有农业综合生产力能够提高,才能真正地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但是在提高生产力的前提下,不能以破坏环境、污染环境为代价,否则只会给人们未来的生活带来灾难。循环农业的目的更主要的是通过对农业废弃物的合理化处理以及化学物质使用的控制,实现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而循环农业的发展,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受益于环境,还会对农村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循环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循环农业的提出,有利于当下农业生产从粗放式的增长朝着集约化生产方向转变,以此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且进一步促进当下的农村产业升级。循环农业的提出,是对农村生产方式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举措。循环农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模式,要求农业生产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行进,并且要实现农副产品生产的专业化以及规模化。在这种背景下,普通的农户会逐步转变成多种类型的专业户,从而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而发展循环农业的重点还在于资源的多级利用以及适当的外部投放,在双方合作的前提下,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会有所提高,而且农业生产的成本也会随之下降,这种方式的农业生产,既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也能够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还能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业生产对化学物质的过度依赖,以此实现环境保护以及经济效益并重的双赢局面。
其次,循环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民就业问题的解决,循环农业发展的核心是产业化生产,实现良性的产业链或者是产业网,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提高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如此一来,有大量的岗位需要农民进行补充,而农业就业机会也大大提升。而且诸如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规模的提升,也需要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这对于农民就业而言意义重大。
最后,循环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众所周知,当下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在这样的环境下,优质、安全的加工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升,而我国的农业也陷入了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境地。依托于循环农业的经济模式倡导的是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展相互依托,环境与发展和谐共生的经济模式,而农业资源可以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的体系中得到最合理和持久化的利用,将农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此外,各种绿色农产品的出口已经成为当下的时尚以及潮流,所以循环农业的发展,也可以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农民的持续增收。
于社会而言,循环农业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在实现循环农业的生产方式过程中,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诸如沼气等可以为农民提供清洁能源,如此一来,能够有效减轻社会的能源供给压力,让社会局部能源不足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不会因为能源匮乏而选择过度开采,既节约了社会资金,也节约了劳动成本。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循环农业的生产方式虽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却也因为高度现代化,使得有部分的劳动力剩余,此时,剩余的劳动力可以向二、三产业转移,以此创造更多的社会总价值。
而生态价值则是有别于社会价值的一种价值,环境资源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环境资源是不存在价值的,这就意味着人们在使用环境资源过程中无需付出代价,实际上并非如此,也因此衍生出生态价值这一词语。如今,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成为世界性难题,环境污染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能够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各国政府需要耗费大量金钱,因此生态价值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循环农业强调的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从事高质量、高产量、高效益的“三高农业”,追求的是绿色环保。循环农业的实现,无疑是为实现我国的生态价值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总而言之,当下农村面源污染较为严重,面对这一状况,各部门以及相关单位必须聚焦重点,清楚了解造成面源污染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对于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的问题,要做好宣传工作,而对于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也要制定合理的规则。利用现代化科技,发展循环农业,让废弃物得到最大程度地利用,在增产增收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发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