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路 张晓琪 王宝迎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是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反流等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食管炎性病变,常会导致食管黏膜充血、糜烂甚至溃疡,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此病发病多与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及不良精神情绪有关,是抗反流防御机制与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的共同结果[1]。西医治疗主要以抑酸剂和促动力剂为主,短期疗效尚可,但需维持治疗,且复发率高,长期使用抑酸药会导致耐药甚至影响消化功能[2]。中医学并无“反流性食管炎”这一病名,根据其出现的胃脘部痞满疼痛、反酸烧心、咽喉不利等症状,结合古籍,可归属于“反酸”“嘈杂”“噎膈”“胃痞”“胸痞”“梅核气”等病证范畴[3]。导师王宝迎为山西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王老师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丰富,自拟方治疗RE疗效确切,笔者随诊于师,现将王老师对RE诊治经验探析如下。
《医学实在易》中有云:“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水谷同下,并归胃中,乃粮运之关津,以司六腑之出纳者也”。食管为“胃之系”。 王老师认为现代人生活不规律,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节,劳逸无度为常态,久而久之导致后天脾胃损伤,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逆乱发而为病。《景岳全书·吞酸》又云:“腹满少食,吐涎呕恶,吞酸嗳气,病在脾胃”。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胃气上逆,可见食糜上返、嗳气;胃气不降,停聚于中,郁久化热,可见烧心、反酸;气机阻滞不通,可见胸骨后、胃脘部疼痛不适。脾升胃降协调,则食管通利,传导如常。《黄帝内经》云:“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故为酸”。脾胃气机的升降同时离不开“肝主疏泄”与“肺主治节”共同调节。综上所述,此病位在食管,关乎中焦脾胃, 与肝、肺密切相关。
2.1 生活干预常言道疾病“三分治,七分养”,王老师临床中时刻注意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考虑到不良生活方式是发病的重要因素,王老师时常叮嘱患者饮食方面应注意减少摄入高热量食物、浓茶等含咖啡因的食物,忌辛辣炙煿等食物,避免饱食,睡前避免进食,严格控制烟酒等不良嗜好,生活起居方面应适时释放压力,适当运动,调畅情绪。抬高床头,保持大便通畅,不穿紧身衣,避免一切会引起腹压增高的活动。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劳逸有度,形神共养。
2.2 辛开苦降理中焦临证观察不难发现只有外感之疾可见单纯脾病、胃病,是由于外邪致病多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上而下,具有一定的传变顺序,如以伤寒六经辨证来看也是由阳明“胃”到太阴“脾”,故治疗多以《临证指南医案》中:“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为纲,阳明燥热多用甘寒清热之法,太阴寒湿多用辛温燥热之法。而现代人多居有定所,外感之邪避之有时,更多见的是由于饮食劳倦,情志过极而导致的直接内伤脾胃,首先表现脾胃虚弱,继而气机升降失常,湿邪内生,久而化热,最终寒热错杂,湿热蕴结,虚实兼夹表现的各种不适。单纯苦寒直折之法治疗,恐伤脾阳,单纯辛热温散,恐助热伤津,惟辛开苦降之法平调寒热。再有内伤脾胃,湿热胶结,如油裹面,单纯清热多用苦寒之品有碍湿祛,单纯祛湿多用温燥之品又易增热,辛开苦降可使湿热并除。辛能升散,苦能降泄,一升一降助恢复脾胃气机,帮助脾胃运化,可谓标本兼治。反流性食管炎虽病位在食管,但离不开的是脾胃,故吾师认为此病治疗也应从脾胃入手,根据其病机灵活运用辛开苦降之法。
辛开苦降法以中药性味理论为基础,最早见于药物性味理论完整的《黄帝内经》有云“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提出辛温苦降并用之理论,其后张仲景遵《黄帝内经》之旨,将药性辛热的中药与苦寒的中药配伍组方 ,后以《伤寒杂病论》中的泻心汤类方而闻名于世,经明清诸家不断完善及补充,如叶天士提出了“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的论点,认识到辛苦合用则“苦寒能清热除湿”“辛通能开气泄浊”,最终使此法理论完备,最终得以广泛运用。辛开苦降法其特点为以不同性味的寒凉药与辛温药相配伍,辛温宣通开郁,苦寒清热降泄,一升一降共奏平调寒热,燮理阴阳,条畅气机之功。
2.3 处方特点临床中胃病多见实证、热证,脾病多见虚证、寒证。此病根本在脾胃,临床患者多见寒热互结证、虚实兼夹证,因此治疗常需权衡虚实,标本兼顾,王老师主张虚实同调,通补兼施,斡旋脾胃气机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强调“治人”与“治病”相结合。自拟方以半夏厚朴汤、泻心汤、左金丸等复合成方,临床研究发现自拟方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显著优于西药治疗[4]。处方如下:法半夏15 g,厚朴12 g,炒白术20 g,党参15 g,砂仁10 g,黄连6 g,吴茱萸9 g,黄芩12 g,高良姜12 g,蒲公英20 g,海螵蛸20 g,瓦楞子20 g,浙贝母20 g,枳壳12 g,炒白芍12 g,甘草6 g。方中法半夏、厚朴仿半夏厚朴汤之意,是对咽部黏着感从痰气论治,降气消痰。党参、炒白术健脾益气,加强后天脾胃之运化;砂仁具有化湿行气和温中止泻的功效;黄连、吴茱萸仿左金丸之意,黄连入心、肝、胃经,一者能清肝火,又能通过清心火而泄肝火,佐金平木之意,二者能清胃火,防止食糜内郁化热成酸,吴茱萸辛散苦降,散热止痛,降逆止呕,制约黄连苦寒之性,二者一寒一热,相反相成,肝胃同调;再合黄芩、高良姜仿仲景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之法,取用温重于辛,偏于走里兼顾散胃寒的高良姜,舍善暖脾阳的干姜直达病所。辛品高良姜以行散为功,可助脾气升清,精华转运;苦药黄芩、黄连以泄降为要,可助胃腑降逆、传化糟粕。两者配伍,辛开苦降,脾安胃和,最终使得中焦气机升降有序,气顺则饮食受纳如常,气血生化有源,脏腑功能复常,胃气不逆,形成良性循环。反流性食管炎正是表现为各种因素导致的反酸、烧心等胃气上逆之证,辛苦之药合用恰能治疗“脾寒胃热”之证,寒热并用,阴阳和合[5,6];蒲公英泻胃火,气甚平,《本草新编》谓之:“既能泻火,又不损土”,有“火退而胃气自生”之功;海螵蛸、瓦楞子制酸止痛,海螵蛸收敛,瓦楞子散结,两味并用,相辅相成;浙贝母清热散结、软坚化痰,仿乌贝散之意,加强制酸止痛之功;枳壳破气、行痰、消积,洁古张氏、东垣李氏有治高主气之枳壳与治下主血之枳实的说法,方用枳壳味苦泄至高之气;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一方面柔肝,另一方面制约诸药之辛散伤阴。
此外,在主方基础上随证加减可有:脾虚不甚而有伤津者以太子参易党参;阴津不足者以沙参易党参或加天花粉,麦冬之类;舌苔白厚腻、脾虚湿阻偏寒者,加苍术,豆蔻;苔腻色黄郁久化热者,加茵陈、龙胆草化湿清热;气滞胀满不舒者,加香附、香橼、佛手等行气之品;食管胃脘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川楝子行气止痛;食滞胃肠者,加焦三仙消导食积;咽部梗阻不适,刺激性咽痒者,加桔梗,射干利咽消痰;病程日久,久病入络,胃脘刺痛,舌暗苔紫有溃疡者,酌加丹参、三七等活血化瘀,白及敛疮生肌;胃镜见黏膜异型增生者,加石见穿、半枝莲、山慈菇、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散结,防止癌变。
现代药理研究半夏可抑制呕吐中枢以止呕,并抑制腺体分泌,减少胃酸形成;党参、白术等补益药可抑制胃酸过度分泌,增强胃肠平滑肌张力,调节食管下段括约肌和提高机体免疫力;枳壳、厚朴则均具有抑制胃肠平滑肌收缩,抗胃溃疡及抗炎杀菌的作用[7];黄芩、黄连具有抑制炎症介质的生成和释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而且,黄芩素,黄连碱可以抑制幽门螺杆菌脲酶活性,减轻 Hp 诱导的胃黏膜上皮细胞损伤[8];海螵蛸能中和胃酸,增加胃黏膜血流量,促进肉芽组织中新生血管的形成,促进黏膜损伤的修复,保护黏膜细胞的完整性和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9]。
张某,男性,63岁。2020年10月19日初诊。主诉: 反复烧心、反酸发作十年,加重1个月。半年前饮食不节后病情加重,进行胃镜检查提示: 反流性食管炎Ⅱ级, 食管下段黏膜呈条索状充血、水肿、糜烂; 慢性浅表性胃炎。使用奥美拉唑,吗丁啉有效,医生建议其连续服用8周,早晚各1粒,患者连服10周期间无明显不适,但停药后诸症复发,病情反复。1个月前进食油腻食物后病情加重,为求进一步中医治疗来诊。诊见:胃脘不畅,饭后出现反酸,烧心,胸骨后烧灼感,夜间平卧后加剧甚则咳嗽,晨起口苦,口气重,纳食一般,大便黏腻不爽,舌质淡暗,舌苔白腻,脉弦缓。证属脾虚湿阻,蕴而化热,治以辛开苦降、健脾化湿。处方:法半夏15 g,厚朴12 g,炒白术20 g,党参15 g,砂仁10 g,黄连6 g,吴茱萸9 g,黄芩12 g,高良姜12 g,蒲公英20 g,海螵蛸20 g,瓦楞子20 g,浙贝母20 g,枳壳12 g,炒白芍12 g,甘草6 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020年10月26日二诊。患者反酸、烧心减轻,口干,口苦症状略有改善,腹胀缓解,纳食转香,晨起腹中辘辘有声,大便稀溏,舌苔白腻之象较前改善,脉象同前。上方炒白术加至30 g,加车前子20 g,葛根20 g,补骨脂15 g,益智仁15 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11月2日三诊。服药症减,无明显反酸、烧心,纳食香,食后未见明显腹胀,晨起肠鸣减少,大便略成形,自觉咽部梗阻感明显,睡眠良好,舌淡暗,苔白腻之象较此前明显消退。二诊方去砂仁、蒲公英、海螵蛸、车前子,加桔梗9 g,木蝴蝶9 g。继服7剂,煎服法同前。
11月9日四诊。患者已无明显不适,反酸等症无明显发作。效不更方,以三诊处方继服14剂以巩固疗效,嘱患者继续清淡饮食,勿食辛辣刺激之品,调摄情志,规律作息,后随访未见明显不适。
按:本例患者中老年男性,脾胃素虚,病情反复,脾虚湿阻,脾胃气机升降失序,影响胃之降浊,出现胃脘部痞闷不舒,食欲不振等表现,水湿凝聚停于内,郁久化热而生酸,随胃气上逆则吞酸、口臭。患者病情复杂,寒热错杂其中,故以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之法,健脾利湿,和胃降逆,旨在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二诊患者诉肠鸣辘辘,考虑久病伤肾,下焦失温,故加车前子渗湿止泻,有利小便实大便之功,补骨脂、益智仁阳止泻。三诊针对患者咽部不适,加用木蝴蝶舒肝利咽,桔梗宣肺利咽,用药仍以调节脏腑气机之品,标本兼治。《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王老师认为人作为一个整体,与天地相应,一切生命活动均依赖气机升降出入的调达,疾病的产生也与气机障碍密不可分,因此在遇到复杂多变的病时,一方面要“治人”,一方面也要“治病”。六经为川,肠胃为海,只有将为“海”的肠胃气机调畅,为“川”的六经气血运行自然通畅,王老师自拟方从治人与治病两点出发,用药寒热并用,通补兼施,重在斡旋气机升降,兼顾反流性食管炎不适病症,标本兼治。
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与患者的生活饮食习惯、情绪状态息息相关,治疗上以抑酸护胃及促动力药为主,虽疗效立竿见影,但停药后易复发,病情反复,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中医药治疗此病有一定的特色,在疗效确切的同时不良反应更少。导师王宝迎主任医师使用自拟方治疗此病二十余载,临床经验丰富,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叮嘱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情绪的同时,随症加减用药,以辛开苦降治疗之法为纲,调理脾胃气机,恢复脏腑功能,临床治疗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