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锦实
(长白县长白镇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服务科,吉林长白 134400)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养殖业的发展以及工业上对酒精的需求不断增加,直接导致玉米的需求量持续增涨,玉米的市场前景持续看好,玉米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但我国的耕地面积是有限的,所以玉米的生产还需要从提高单产来增加总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保证玉米高产,技术人员应全面地开展技术研究,深入实践,找到促进优质高效的策略和方法。本文通过具体分析,结合玉米种植技术应用实际,探索有效的技术方法,分析病虫害防治对策,作为新时期生产技术人员以及种植人员要不断实践,科学总结,学习先进的技术方法并应用在生产中,从而全面提高玉米种植产量。
玉米的适应性较强,在多种土质条件下都能生长,但要达到高产优质的生产目标,在选地上要以适种为原则,通常以砂壤土为宜,排水性好,透气性佳,土质相对疏松,不易结块,这样的土质条件,利于玉米根系的发育,水肥充足基本能达到高产稳定的目标。玉米种植不宜选择土质相对粘重的土壤,这种土壤不利于玉米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植株发育迟缓,这种土质的地块基本属于中低产田,尽量不选。
种植玉米倾向于选择高产的类型,土地需相对平坦,有机物的含量要高于2%,土层厚度也需较高。但需注意,尽量不选择白浆土等类型的土地进行种植,其产能较低。
种植者可选择秋季开展整地工作。完成前茬作物的收割后,便可开展深耕,为土壤提供必要的养分。在实施深耕工序时,需按照规范要求实施,从而保证产量达标。深耕的深度需达到25~27 cm范围。深耕工序的时间不宜过晚,如果冬前无法实施,则可安排在春季深耕。如果春季干旱情况较为严重,则需选择在秋季整地和齐垄,从而保证土壤的墒情达到要求。
玉米选种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好种出好苗,好苗结好果,优良品种是高产优质的必要条件,要十分重视玉米的选种。选种要以适种为原则,结合当地的生产状况及气候条件,参考耕作方式、日照时间、年降水量、年积温情况等因素,选择适合当地的品种,在选择时要以耐密、抗病虫害、抗倒伏、高产为参考系数,同时与要参考以往的种植情况,不要盲目引进新品种,如必须引进,则要先进行试种,长势好产量高再进行大面积播种。经过试种筛选出具有较高产能的种子类型,具备更高的抗病能力、在生长周期、抗旱性能等方面也需达到一定适种要求。目前可使用先玉335、辽单565等为玉米的生长提供养分。针对肥力中等的土壤,可使用农大95、辽单37等。
在实施播种工作前,可先运用种衣剂搅拌种子,使用50%辛硫磷乳油,以50 g药剂配1kg水的比例拌种10~20 kg,避免地下虫害对作物的侵害。每1kg的种子使用5~10 kg硫酸锌搅拌,便可有效改善白化苗的问题[1]。
在种植玉米期间,断垄缺苗可作为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对此,需提高播种的管理质量,保证苗木齐全、健壮和匀称,从而提高产量。
需科学选择播种的时间,综合考虑种植区域的气候等因素。在北方地区,气候较为寒冷湿润,冬季干燥,无霜期持续较长,年降水量在500~800 mm范围,且降雨量集中在4月下旬到5月中旬期间。此时也是种植玉米作物的优选时机。其他地区也需具体结合地方的温度、降水等情况来科学选择种植时间。通常,在耕地层5~10 cm的位置,温度需达到10~12℃.土壤中的水分需高于15%。用手纂泥土需能够成团,扔到地面需能散开,此时便是玉米种植的优选时机。
对种植的密度需控制为:垅距55 cm,用苗量为3 800~4 000株/667m2,株间距为30~33 cm左右。此外,还需注意缩垄增行,这样便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土壤的透气性。在间苗成长到3叶左右时,需及时将弱苗、病苗等清除,每穴保留一株壮苗,如果缺苗,则需及时进行移栽补充[2]。
玉米出土成苗期间,需及时开展田间管理查苗的工作,一旦发现缺苗情况,便需及时补充,或从密度较高的区域移植幼苗。第一次的间苗可在玉米3~4片叶后实施,定苗可选择在5~6片叶时实施。定苗需保留强苗,去除弱苗,保留大苗,去除小苗。定苗期间,针对缺苗的部分需采取保留双株的方法补偿,其他则需保证所有定植穴内均有健康的壮苗。
玉米在苗期,其根系对土壤中的空气要求较高,要及时进行中耕,使田间土壤达到疏松的程度,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利于玉米根系接触更多的空气,同时中耕后土壤的水分蒸发也得到很好的控制,利于保水护墒。一般在玉米封垄前,需开展2~3次中耕除草和松土工作,这样便可提高根系的发育效果。结合中耕可以进行除草,除草可以单独进行,除草是随时要进行的工作,主要看杂草的生长情况,原则是要“除早、除小、除了”,尽可能做到投入的人力物力最小,达到的效果最好,杂草的生长对植株在水分和光照方面形成竞争,也会影响田间的通风,另外杂草也是一些病虫害的宿主,及时除草时保证玉米植株正常生长的保障。一般在在实施定苗期间,需进行一次中耕除草。玉米叶片达到10~12片时,开展二次除草。此时主要为深中耕,同时做好培土工作。
通过实践可知,每50 kg玉米粒所需要的养分为纯氮1.5 kg、五氧化二磷0.6 kg、氧化钾1.75 kg。在玉米苗期无需提供肥料养分。如果苗期的长势不理想,存在脱肥的情况,则可使用1/3的氮肥和所有磷肥及钾肥。进入二次追肥阶段,便需格外重视施肥对玉米长势的影响。当玉米进入穗粒期之后,种植者便可依据具体的长势来科学追肥,从而提高玉米的千粒重。提高玉米的抗旱能力和环境的适应性,从而保障产量。为实现玉米产量达到预期,便需在玉米需要水分期间进行科学的水分补给。在玉米进入抽穗开花时期,便需提供大量的水分补给,保证土壤的含水量在70%以上。在玉米的生长进入中后期阶段,如果天气的湿度过高,还需及时排除田间多余的水分,避免出现洪涝情况,从而降低玉米倒伏的几率[3]。
在玉米的病害中,大斑病较为常见,且对玉米的产量影响较大。其主要的发病位置为叶片,在叶片的植株下方向上扩展。如果无法得到有效地控制,便会直接威胁到玉米植株的叶鞘等位置,大斑病的外部表现为叶片出现褐色的病斑,长度在5~10 cm范围,宽度达1层面。病斑分散,形状也不统一。如果病情较为严重,还会导致叶片枯萎,直到植株死去。
对此,可采取下述方法进行防治:可结合种植区域的具体情况加强管理。选择具有较高抗病力的种子类型,以此降低发生病害的几率,同时也需考虑使用生命力较强的种子,提高品种的抗逆性特征。此外还看客使用轮作的方式来降低出现大斑病的概率。深翻土壤消灭病菌,不断提高田间管理工作的质量。
也可使用药物进行防治,如果对种子的病情控制效果不理想,便可考虑使用药物进行控制。该种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抽雄时期,最高发病率可达70%。因此便可在病叶率高于20%时喷药。每隔8天喷药1次,共三次便可起到防治效果。
该类病害是苗期侵染的病害类型。主要在果穗和雄穗上出现。该类病害的黑粉大多会凝结在一起,分散的难度较高。一旦感染上述病害,该种病菌便会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种子的表层。这便会提高第二年病害的发病几率。此类病害主要在1~3叶期出现较为频繁,在4~5叶期出现不多,主要对苗期进行侵害。如果土壤的温度达到20~30℃,也会为该病害提供滋生的客观环境。中度干旱地区也是玉米丝黑穗病出现较多的区域。如果土壤的温度较低,且空气湿度较高,则会出现该病害。感染此类病害的玉米植株会普遍减产,因此种植人员便需提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在玉米生长的过程中持续观察其长势,一旦发现病害,便需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处理,从而尽量降低病害对植株的侵害。
针对该类病害,所能采取的防治手段主要为:主要从抗病种源入手开展病害的防治工作,侧重提升日常监护的力度,如果发现病害出现的迹象,便需及时将病株拔除。彻底清除病源后续对病株进行妥善处理,不能将其放置在露天下。及时深埋病株,避免其感染其他的植株。在完成玉米的收割后,还需及时对病区进行全面的清理,避免次年的种植作物受到该类病害的感染。针对重点发病的区域,需采用轮作的方法安排种植作物的类型,避免连作。开展种植期间,也需以精耕细作为标准,在适合的时期进行播种,促进种子提早发芽和出苗,降低发病的几率。
化学药剂的防治方法主要为:运用可湿性药剂搅拌种子。药剂可选择粉锈宁、福美双等药物类型。其中,粉锈宁可依据种子量的0.5%比例来计算使用的药量。敌克松可依据种子量的0.8计算。烯唑醇为种子量的0.3%,福美双的用量为种子总量的0.2%,且分别控制科学的浓度,上述药剂的浓度可分别设置在15%~50%范围内。
该类病害可使玉米植株减产10%~20%,严重的情况下可减产高达35%。纹枯病在上世纪60年代出现,对玉米的产量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能够主要影响玉米获得水分和养分,严重时会影响果穗,导致植株发育不理想,最终减产。
对此,种植人员通常会采用选择高质量的种子和翻耕的方法来进行防治。其中,深耕土壤能够破坏病害的生长环境,但如果植株已经感染病毒,便需使用药物进行处理。当前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类型为京科968,农大935等,上述药剂对处理纹枯病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
在使用药剂时,主要需针对玉米植株的根部进行处理,通常使用的防治方法主要在感染病害的初期去掉病害叶子,并在根部涂抹药剂。或者在发病初期用药物进行均匀喷洒。效果较好的药剂主要为可湿粉剂。如菌核净、速克灵等,并需科学控制药剂的浓度,以1 000倍液喷洒为宜[4]。
该类虫害会对植株的叶子、雌雄穗产生侵害,主要出现在6—8月期间。6月中旬会出现少量的病虫,此后幼虫持续繁衍。进入下旬,幼虫便生长成熟,会幼苗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危害。进入7月下旬,第二茬幼虫便形成,此时虫灾较为严重,对雄穗的生长会产生直接影响。8月下旬,第三茬虫害便会对雌穗造成侵袭,导致玉米严重减产。
对此,可以抗病母钟作为预防虫害的原则,同时使用越冬玉米秸秆的清洁工作来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此外,还可从苗期,喇叭口期和打苞期三个时期来分别处理该类虫害。在苗期,可使用可湿性粉剂混成2 000倍液喷洒治疗,药物为杀灭菊酯乳剂等,同时需做好浓度的控制工作。在喇叭口期,可运用药物的挥洒方式进行防治。药物可选择辛硫磷,浓度为1%/667m2。科学的药量拌入适量细土中然后播撒。打苞期可使用药物兑水的方式向植株喷洒,药物可选择敌杀死乳油等,并科学控制药剂的浓度,以3 000倍液来喷洒。
该类虫害主要会对玉米的幼苗产生侵害。幼虫多食用玉米叶片,或破坏幼苗。如果形成转株,便会对周围的玉米产生影响。受到该种虫害啃食的叶片也会存在多个小孔。
对此,可针对根部用药来进行防治。药剂主要为乙酰甲胺磷乳油等,在灌输药剂时,也需保证浸入到根部30 cm的深度,这样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玉米在我国有长期的种植历史,虽然在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在玉米的生产过程仍然要引起重视,不能掉以轻心,在玉米的生长期间,要密切关注植株的长势,及时发现病虫害发生的苗头,早发现早诊断早防控,确保玉米的稳产高产。在防制病虫害方面目前主要采用措施有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
重点是在玉米的生长阶段,做好每个环节的细节管理,如选地整地阶段,做好地块的翻耕及土壤的消毒;播种阶段对种子进行处理,进行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加强水肥管理,促进植株壮苗,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力;进行粮豆混种,错茬种植等。
及时发现田间的病虫害发生苗头,清除病株和虫卵;进行人工捕捉集中杀灭害虫;设置黑光灯诱杀一些具有迁飞性的害虫。
一方面是利于病虫害的天敌,如一些鸟类、蜂类,对天敌进行适当的保护,增加繁殖数量,或者集中进行投放。另一方面是利用一些生物菌类、病毒、生物激素制剂,达到防虫防病的目标,如在我国常用的细菌制剂有苏云金孢芽杆菌、杀螟杆菌、青虫菌等;真菌制剂有白僵菌、绿僵菌、虫霉菌等可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
化学防治是短期内见效最快,效果好的防治手段,但缺点也十分明显,一是不环保,二是会导致病虫害的抗药性不断增强,长期使用后要加倍药量,经济优势会逐渐下降。一般是其他手段,病虫害都难以达到防控效果才采用此措施,采用化学防治时,要注意用法用量及使用的天气情况,严格按不同药剂的操作规程进行,同时注意做好人畜的保护。
随着新时期玉米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提高玉米种植水平,需要技术人员积极进行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种植经验与技术应用方法,从而全面提高玉米种植产量,有效的保证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