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理论阐释及实现路径

2023-01-04 20:05裘实付广青杨舒仪朱鹏韩超余向阳邹轶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3期
关键词:绿色农业农村

裘实,付广青,杨舒仪,朱鹏,韩超,余向阳,邹轶*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南京 210014;2.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扬州 225009;3.扬州大学商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

0 引言

绿色是农业的本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于2月22日适时发布,文中多次提到“绿色发展”一词,而江苏省委一号文件再次提到“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这不仅是“双碳”发展背景下资源环境问题加剧带来的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更是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农业功能和需求变化的需要。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多个涉农管理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的战略性文件、技术体系和专项行动计划,将绿色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推动涉农产业转型提档,力求通过提高农业资源(耕地、灌溉水等)利用水平、提升产地环境质量(气象条件、水文状况、土地资源、植被与生物资源、自然灾害等)、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放牧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居民点及饲养业生态系统等)、平衡绿色产品供给和加强减排固碳能力等多举措并举形成绿色发展驱动新格局。

1 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理论阐释与政策解读

1.1 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内涵与区位现状

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双碳”目标的提出既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更是立足于当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为现代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1],使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成为乡村生态振兴的新阵地,“绿色发展”一词应运而生。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低碳农业”,其贯穿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技术创新与制度创设、能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等多种举措,努力减少农业全产业链中的高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耕地、水资源等利用效能,在确保粮食安全及农产品有效供给前提下,实现低能耗、低碳排放、低污染、高质效、高碳汇的农业农村发展模式[2]。可见,绿色低碳化农业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和内在要求。绿色发展倒逼出一条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路,符合“两山”理论的核心思路,迎合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战略需要,同时也是14亿中国人的健康保障,将卓有成效地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落地。

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中国正在实施的五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之一[3]。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我国农业生产、农村建设条件最为优越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重要农产品主产地,是我国优质高产主粮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重要供给与消耗区,支撑着全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源头生产”和“末端消费”,是我国农业市场稳定的重要支柱、农村建设的前沿阵地。同时,长江中下游地区也面临严重的涝渍、病虫灾害,农业生产投入品过剩,人地矛盾激化,农民收入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态破坏、农业投入品过度使用等突出问题已明显有悖于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初衷。近年来,随着“两山”理论深入人心,党中央坚持生态优先,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等可持续发展战略,正为打造长江中下游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模板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到2025年,农业绿色发展全面落地,体制机制基本健全,科技支撑更加有力,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和农村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

1.2 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研究

随着人们对优质、绿色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持续增加,与此对应,农业快速发展背后隐藏着耕地质量下降、农业资源利用低效、生产环境承载力明显退化、水土流失持续加剧以及地表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凸显,农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针对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反映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绿色作为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无疑是农业整体效率提升、质量保障和可持续的重要抓手。前人对农业绿色发展评价及指标体系早有研究,周静[4]基于2014~2019年长江中下游的各省级面板数据,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经济增长四个方面构建包括12个具体指标的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张乃明[5]综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乡村发展、产品安全四个方面,提出10项覆盖区域农业绿色发展的量化指标,细化了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和各指标的打分标准。

1.3 农业农村绿色发展重要政策与专项行动计划解读

2017年5月,农业农村部以优化传统生产方式,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为出发点,宣布启动实施了包括启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农膜回收行动和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在内的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从源头上确保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同年9月,《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出台,其作为我国第一个详细论述农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我国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基本路径和内在动力,努力实现农业发展高效、农民生活富裕、乡村建设宜居等具体目标。2018年7月发布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意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实现“三个转变”,通过构建适应生产和产业需求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优化资源布局,引领农业科技人员调整科研方向,把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转变到“绿色”和“质量”上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质量为重、效率优先和动力变革,并细化了绿色技术的七个主要攻关任务,即研制绿色投入品、研发绿色生产技术、绿色乡村综合发展技术与模式、创新绿色低碳种养结构与技术模式、发展绿色产后增值技术、农业绿色发展基础研究和完善绿色标准体系。2019年3月,在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中明确“十三五”到“十四五”的过渡时期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七方面重点任务,其中重点突出农业绿色转型发展,调整农业生产力布局,增加农业绿色投入品使用,引导节约高效利用水土资源,全面加强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在2019年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工作要点中,文件提出了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涉及农业绿色生产、农业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农业污染防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多个领域。同年10月,农业农村部等8部委联合印发通知,认定了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第二批)共计41个,力求通过打造一批绿色发展先行模板作示范引领。同年11月,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管理办法(试行)》,为加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了行动纲领。2021年2月,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点在于促进绿色发展符合制度化、标准化的要求。同年8月农业农村部联合6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明确了农业绿色发展的重点目标、主要路线、阶段任务和重大举措,对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做出了系统而详尽地安排,提出到2025年的“五个明显定性目标”,并进一步细化到4方面11项定量指标,对指导我国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期,中国农业科学院绿研中心于2018—2021年连续发布了中国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报告,进一步强化了规划与发展的数据支撑,通过公布农业绿色发展定量评价结果,调动了地方投入绿色发展的积极性,提出了深入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与战略构想。

2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中绿色发展意识淡薄

当前,随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进程不断加快,作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载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但是,这个群体还面临比较大的制约和困难,仍然处于成长的阶段,无论自身的专业能力还是综合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很多方面都还需要加强。因此,农业经营主体“过度逐利、轻视绿色发展”的弊病正逐渐凸显,对资源的不当或过度使用,对农业生态保护的不重视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相关政策和技术的落地。

2.2 农业绿色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相对脱钩

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已经取得明显提升,但绿色发展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研究仍处于“跟跑”的状态,双链闭环[6]尚未形成,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衔接不紧,且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足,导致了共性技术供给体系难以建立,绿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落地运用更困难重重。

2.3 农业绿色低碳产业链建设迟滞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农村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农业总产与单产记录不断刷新、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优质农产品品牌鱼贯而出,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7],但快速发展的背后,无疑是以生态资源大量消耗、农业面源污染加深加剧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固然在一定时期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已与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背道而驰,当前完整的农业绿色低碳产业链尚未建立,而全产业链多个节点也尚难真正符合“绿色发展”的既定目标。

2.4 农业生态价值实现阻力重重

农业的基础性作用不仅表现在其具有经济性的功能,还包括生态和社会功能等,而农业价值可进一步分为了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当前,绿色产融结合的价值重构聚焦环境权益的资产化阻力较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也远未建立[8],生态产品的价值核算、市场化交易、生态保护补偿等无法量化,存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缓慢的弊病。

3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3.1 科技支撑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重依靠科技创新供给来破解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难题,唯有“围绕绿色产业链部署绿色创新链,围绕绿色创新链布局绿色产业链”,通过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程度和农业科技支撑水平,充分调动农业产业链前、中、后三环节上各创新主体的有生力量,全面集聚重大项目、重点人才、源头资金、绿色技术等要素,建立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有效促进创新、转化、应用有效衔接,科技创新链与农业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3.2 全力打造农业绿色低碳产业链

“十四五”期间,要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领,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9],拓展农业绿色发展全链条的维度和立体空间,推动形成低碳减排、绿色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发掘潜在增长点,加快形成产业绿色高效发展新动能。开展绿色发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的具体表现为:在生产环节上,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依靠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农业品牌打造与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在农产品产后环节上,构建连接紧密的绿色供销链。

3.3 全面壮大绿色发展人才支撑

充分发挥人才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第一资源”作用,才能切实解决长江经济带在国家人才雁阵格局中成为“领航头雁”的发展命题。要尽快编制围绕绿色发展人才的全量统计、分类评价和发展规划,认定一批、发展一批,加快集聚各类绿色发展人才,激活“两山”转化新引擎,为构建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产业与科技支撑的澎湃动力。

4 结语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第19个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之际,将“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等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坚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重点工作,从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等方面进行了认真地部署和安排。立足当前经济体脆弱的复苏与高发、频发的国内外疫情等严峻形势,深度思考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及解决路径大有裨益。笔者认为,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是促进乡村发展的根本,而推动农业农村绿色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于将生态红利转变为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生态价值的实现,核心在于突出科技支撑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技术落地转化。亟需构建一个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相应的路径分析,这是未来对绿色发展的研究需要填补的空白。

猜你喜欢
绿色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绿色低碳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