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多元化融合
——以“高分子材料基础(双语)”课程为例

2023-01-04 19:49王莉玮夏建荣薛涵与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51期
关键词:高分子思政材料

王莉玮,夏建荣,薛涵与

(闽江学院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引言

新时代高等教育除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还应该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挖掘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走入学生心中,实现“三全育人”,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是育人的基本实现形式,也是课程思政应遵循的核心理念[2]。课程思政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给课程铸魂,即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各类思政教育元素,更好地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3]。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高校课程思政实施体系不完善,目标体系泛化,内容体系不完善,结构与教学方法体系仍需优化;其次是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不足,体现在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不足、课程思政教学情境胜任力不足等方面;再次是教师对课程思政自我反思不足;最后是部分学生内生动力不足,课程思政教育未达到学生的心理预期与发展目标,因而学生缺乏成就感、方向感和持久的内生驱动力[4]。《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3]。为了适应课程思政教育的要求,需要探索一套切实可行、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融入方法,以及一种适应当前教育形式、满足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在完成知识能力传授的同时,实现价值塑造,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思路

2018 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要求[5];2019 年《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提升本科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6]。可以看出,国家非常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和运用新技术的混合教学。本研究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高分子材料基础(双语)”课程为例,通过对标一流课程“两性一度”要求,从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确定高阶的教学目标,同时将所确定的思政点不断细化融入形成该课程的思想政治目标,以“五育并举”引领专业和思想政治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多元融合,助力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并且本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通过慕课延展了课堂教学空间,并通过互动交流和过程性评价,及时评估和反馈“智育”“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为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和效率提供保障。

二、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实施

“高分子材料基础”作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涉及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各类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性能及加工等诸多领域,经过教学团队的挖掘发现其蕴藏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但由于该课程任务重、课时紧,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很难有效地推进思想政治教学,因此教学团队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中,依托慕课和“雨课堂”等在线学习平台,以混合式教学改革践行课程思政建设。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

混合式教学和课程思政的融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育,也要注重通过对高分子材料实践问题的研讨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以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教学团队从三个维度构建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在知识维度上,强调增强学生对高分子专业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经典理论和前沿问题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社会进步与材料的关系,提升其对学科的认知;在能力维度上,通过增强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的能力,结合科研案例和文献研讨,提升学生运用基本知识解决高分子材料方面问题的能力,增进学生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学习研究的意识;在思政维度上,结合第二课堂和参加创新实践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工程伦理、绿色环保、工匠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二)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

混合式教学不仅需要考虑线上与线下教学内容的合理分配与有机衔接,也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团队讨论与教师指导之间的互补,以便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则是要以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方式,激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使隐性的德育内容显性化。因此,怎样安排教学内容、有效发挥线上学习的功能、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下课堂和实践教学是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重要部分。

教学团队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如慕课和雨课堂),打造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有机穿插问题导入模式、互动研讨模式、思育智育结合模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集科学性、趣味性、拓展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于一体,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迁移、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组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归纳总结,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一起进行高分子材料的学习与探索。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多元、多维度评价课程专业教学成效和思政育人成效。

本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要达到“两条主线三个阶段”的多层次混合[7]。两条主线指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两条主线。三个阶段是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其中课前与课后两个阶段主要是进行线上学习,课中教学主要是线下学习。“高分子材料基础(双语)”这门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本课程的高分子材料合成及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这两个章节,与“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相关性较大,因此这部分内容大部分会通过线上的方式学习。而线下学习(课中授课)时教师要基于“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这两大教育目标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案例式或启发引导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和任务而导入知识点;课堂上通过和学生互动或学生学习小组间互动互助,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并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个教学辅助手段(SPOC和QQ等)和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发送一些和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最新科学前沿成果进行科学“增负”(通常就一个研究热点推送中英文材料,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进行选择,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使教学内容达到基础性、前沿性和新颖性的统一。同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教学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课外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主动去思考、质疑、讨论,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搭建实验装置,分析实验数据,制作答辩PPT,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激发兴趣,明理悟道,学以致用,真正感觉到高分子材料的“有趣和有用”。研究成果优秀的学习小组可自己整理数据撰写研究论文发表,选拔优秀学生组队申报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参加学科竞赛,从而达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高度融合,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育人先育己。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陪伴者,教师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潜心教书育人和追求教学艺术的初心是最好的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课程组通过用精选案例将枯燥烦琐的内容串联成有血有肉的故事,比如在学习塑料这部分内容时,通过引入微塑料等前沿问题让学生了解塑料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方便,也同样带来了危害,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引导学生探寻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树立环保意识,践行环保,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讲授塑料的成分和作用时,介绍近年来发生的塑化剂问题,从专业角度说明增塑剂在高分子材料、食品等中的合理使用,从工程伦理、社会责任角度分析发生塑化剂问题的根本原因,勉励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在教授纤维这部分内容时,通过丝绸之路,引导学生思考古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明交往过程中曾经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我们国家目前的“一带一路”倡议对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在讲授功能高分子材料时通过介绍太空服、登月国旗、天问一号国旗展开系统等,让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在国际上取得地位离不开我国航天人所具有的追求科学的精神、献身国家航天事业的理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通过以上实例,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对正确思想价值的追求和坚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辩证思维。将工匠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如盐入水、润物无声地融入课程中。

(三)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课程的考核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高分子材料基础”课程构建了基于三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三方式(过程与结果、定量与定性、个人与团队)、三主体(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课程成绩评定由三部分组成:(1)线上MOOC和雨课堂学习成绩(30%):包括随堂测验、讨论区回帖次数、单元测验、作业提交、作业互评等;(2)线下课堂表现成绩(20%):包括翻转课堂、课外拓展报告、小论文及创新性成果奖励等;(3)期末考试成绩(50%)。另外,在多元化评价时也考虑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团队协作等思政元素。通过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本课程是采用双语教学,为了使学生重视双语教学,随堂测试时教师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引入了一定量的英文试题来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和强化记忆,使所学内容得到巩固与提高。并在最后的期末考试中引入了20~25分的英文试题用来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并用额外加分方式鼓励学生用英文作答。

三、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成效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构建“高分子材料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互融共促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和课程思政之间相互赋能,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持续学习热情均有较大改善,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学生成绩也有所提高。另外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也极大地鼓舞了学生深度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近年来学生考研比例逐步增加,2021和2022年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分别达到15%和22%,其中不乏一些国内外重点院校和一流学科。另外,学生的就业质量也有所提高,本专业的“就业岗位与专业吻合度”“平均薪资及薪资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指标居全校前列。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混合式教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使命感,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与专业竞赛,有些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了学术论文和申请了专利。

结语

高校的很多专业课目前面临着课时少、任务重的难题,很难挤出时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上通常采用“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传统式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主要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很少考虑德育元素。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将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践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同时激活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效纳入评价考核,注重过程性考核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

经过几年的积累,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混合教学模式保障了学生在线上可以完成一些知识点的自主认知,线下面授时运用翻转教学的方式、参与式学习,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教学实践基地等进行高阶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逻辑推理、归纳总结,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因此通过高阶教学活动,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而是全方位的能力提升。结合学校特色和专业设置,深入挖掘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主线贯穿法,建设了有温度的思政课堂,潜移默化地进行了专业教育,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思政认知考评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变为学生自发的认知需求,从而使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达到多元化融合。

猜你喜欢
高分子思政材料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最美材料人
精细高分子课程教学改革
多糖类天然高分子絮凝济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