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
(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14)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历来是统一战线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进入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当前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发力。统一战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既是统一战线自身优势与履职尽责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必然要求,更是百年历程中统一战线法宝作用的集中体现。
乡村振兴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中共中央多次为乡村振兴谋划部署。但乡村振兴仍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统一战线服务乡村振兴,必须聚焦乡村振兴当前面临的问题,精准发力,有的放矢。
现阶段农村“两不愁三保障”已全面实现,但存在部分贫困户脱贫质量不高的情况。一是就业渠道较窄。相当部分贫困户增收方式就在于外出务工,但外出务工缺乏长期可持续性,最终还需要返回农村生活。二是抗风险能力较差,脱贫人员因年老、意外、家庭变故或市场波动无法继续工作而返贫的风险仍然存在,从而由开发型的脱贫转入救济型扶贫。三是部分地区由于贫困县与非贫困县、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存在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帮扶力量等方面的较大差距。[1]部分贫困户产生了“我穷我有理”等靠要的思想,影响其脱贫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边缘户由于享受的政策及帮扶相对较小,容易形成新的贫困人口”[2]。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引进产业、发展产业的必要前提。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道路、水电、通讯等设施都实现了大跨步发展。尤其是部分地区进行的新农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项目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上了新的台阶。但是也应该看到部分地区基础设施的短板仍然存在,道路梗阻点、新农村建设的薄弱点仍然影响着农村发展。另一方面是“人的再生产”[3]所需基础设施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医疗水平、学校建设方面与城镇存在较大差距。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工作必须首要解决的内容,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缺乏合理规划。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乡土文化风俗、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水平都存在巨大的差异,甚至同一区域内差异同样明显,需要根据每个村庄的特殊情况具体规划。但当前各区域仍以统一规划为主,缺乏对各村具体情况的把握,或由各村自行设计规划,由于无相关专业人才,规划往往不尽如人意。二是部分地区小农经济与规模化经营之间关系尚未理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产业化发展。三是部分村存在产业经济依赖政策支持,对市场把握度不足,甚至全然依靠政府补贴运作的情况。
当前农村实现了大跨步发展,但人才智力制约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由于土地矛盾等缘故,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农村现有常住人口呈现“女性化、低龄化、老龄化”[4]的特征;二是农村现有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难以利用现代科技改造当前农业;三是城乡之间资源差异,使得农村吸引人才不足,难以为农村现代转型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新乡贤统战是当前问题很好的一个解决思路,但是就目前而言,政策制定的目标与落地的实际效果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随着脱贫攻坚的完成及乡村振兴的推进,当前农村社会治理已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形成了多元治理模式,如通过“内生型乡村治理精英”和“嵌入型乡村治理精英”[5]的共同协作,以内生的农村基层组织为主体,实现村内乡贤能人及嵌入的经济组织、驻村干部等“共同生活、责任分工、自由发展”[6]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乡村良好治理。但是这种良性机制在实践的具体运作中,责任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矛盾仍然存在。同时多元治理的模式尚未形成良好的体制机制,更多处于地方探索实践中。乡村治理仍然是农村农业工作的短板和弱项,制约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乡村文化的发展不仅可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主流价值的影响,促进农村和谐健康发展。同时“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水平,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以及智力支持,促进乡村振兴的实现”[7]。由于农村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不足,同时相当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迅速接受了城市文化的灌输,对乡村文化缺乏认同,乡村文化难以得到有效传承,这都使得乡村文化在现有主流文化中呈现明显的弱势地位。农村的文化产业与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娱乐休闲方式较为单一,有的地区甚至存在娱乐向赌博化发展的倾向。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统一战线具有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通过整合社会力量,形成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的合力,可以有效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建言咨政是统一战线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方面。统一战线成员围绕乡村振兴中的问题难点,将防止返贫、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作为工作的重点,通过深入基层一线,广泛实地调研,形成相关研究成果,作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当前乡村振兴尚处于初步实施阶段,通过统一战线的调研、建言,为乡村振兴战略在各地具体落地实施提出应对策略,加强决策的科学性。
同时,统一战线加强自身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相关规划。既做好凝心聚力,发挥群众积极性,形成共同参与乡村振兴,推进农村发展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的统一战线成员有意愿、有途径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同时也避免一哄而上,形成“踩踏事故”,影响统一战线成员参与乡村振兴的动力和热情,形成科学合理的全局规划,做好整体协调推进。
产业兴旺、人民富裕是乡村振兴应有之义。统一战线具有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优势,通过引导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投身到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他们敢闯、敢干的特质以及灵活适应和把握市场的能力,以市场基础配置的充分发挥为前提,形成农村产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民营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尤其是以民营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光彩事业成为近年来进行造血式扶贫的典范,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市场参与能力,将民营企业的财富创造与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达到双赢。“万企兴万村”行动,成为统一战线成员尤其是民营企业贯彻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求,为乡村振兴贡献新力量的主要途径。
乡村振兴人才的缺失,仅仅依靠农村内生动力推动解决是十分困难的。这不仅需要中央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也需要统一战线齐心共举,形成强大合力。随着统一战线深入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与统一战线资源下乡伴随的必然是人才的下乡。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能够广泛参与乡村振兴实践。统一战线成员中有众多农村农业相关的高校学者和智库专家,通过动员他们参与乡村振兴,利用他们的专业学识和专业素养,缓解农村人才智力短缺的情况。新乡贤统战工作,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人才基础。统一战线加强新乡贤统战工作,通过宣传引导和政策激励,让更多的外出务工者、经商企业家和退休企事业干部回归乡里,奉献乡里。积极发挥新乡贤的独特作用,在乡村治理、文化传承、产业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乡村文化领域的问题,需要依靠文化领域的供给侧改革。[8]新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乡村文化建设运动,形成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作品,为激发人民革命热情,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以及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统一战线通过引导统一战线成员,尤其是文化领域的名人和专家学者,更多关注农村文化,以文化作品为载体,为乡村振兴供给优秀文化作品,在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推动农村文化发展和移风易俗。积极挖掘当地文化特色与文化资源,形成乡村文化挖掘与保护的良好风气。同时通过文化资源的挖掘,提供形式更加多样、贴近农民农村生活、农民更加接受和认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统一战线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两个不同的角色,既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之一,是乡村治理内在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乡村治理的监督者,是乡村治理外部监督的重要力量。两种角色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作为乡村多元治理的主体之一,统一战线是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与乡村多元治理具有内在的耦合性,通过积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参与到乡村治理中,形成共同参与、有效协调的乡村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统一战线中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发挥着民主监督的重要职能。通过对乡村治理的参与,更加便于他们把握乡村治理中出现问题的具体情况,在对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民主监督,问题更加准确,对策更加适宜,从而使得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制度更加完善。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统一战线服务乡村振兴的根本前提和保障。坚持党管农村,既是政治要求也是现实要求。一方面,党管农村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另一方面,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再次用实践印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通过加强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领导,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和制度体系,是农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政治保证和制度保障。
中共中央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强调农民主体性,明确提出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作为指导乡村振兴规划实施的基本原则之一。以人民为中心,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这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符合乡村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乡村振兴离不开外部资源的支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乡村振兴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不论是产业建设还是乡村文化移风易俗,只有农民深入参与到互助合作中,提升他们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内生动力,才能为乡村振兴带来不竭的动力,只有农民自身充分参与的乡村振兴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
另一方面,如若忽略农民的主体性,将使得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获得感缺失,从而越来越处于从属地位,失去主动性和创造性,产生依赖心理,不愿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也会造成缺乏对农村农民利益的关心和保护,使得农民的核心利益受损,如部分地方出现资本下乡后,出现挤占农民利益或以农村耕地搞工业建设等。因此,在引进外来资金、人才、产业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按照农民主体的原则,将帮扶资源的优势与农民自身的自主创造力有机结合形成。
统一战线服务乡村振兴,不是为了走过场,而是要给农村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和进步。这就需要统一战线立足自身优势和特性,汇集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服务乡村振兴事业。一是要加强力量凝聚。习总书记讲“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乡村振兴的落地实施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统一战线要深刻把握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加强思想引领,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在统一战线成员中形成为乡村建设做贡献的共识和氛围。二是加强统一战线自身建设。统一战线服务乡村振兴,既为乡村治理带来新的机遇与力量,同时也对统一战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统一战线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在农村发展中发挥自身长处和优势,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实现更大作为。三是要制定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这既是对统一战线服务乡村振兴的激励和约束,也能及时反馈服务乡村振兴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从而提升统一战线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