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联系党外知识分子:科学内涵、历史发展与基本经验

2023-01-04 19:39方增泉朱丽丽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人才工作

方增泉 朱丽丽 元 英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海淀 100875)

知识分子作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知人群,是一个国家、民族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更是统一战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1]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期,党外知识分子群体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是社会发展重要依靠和关键力量。因此,研究中国共产党联系党外知识分子的历史发展沿革、总结历史经验,对新时期团结和发展党外知识分子、巩固爱国统一战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知识分子概念的历史发展与内涵界定

知识分子的概念内涵不是自成体系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厘清“知识分子”的历史发展与时代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做好联系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前提,也是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知识分子概念的历史发展

“知识分子”一词来源于西方,即intelligentsia、intellectual,在近代西方学界关于知识分子概念的界定中,主要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以知识和脑力劳动为谋生手段,在从事的研究领域中拥有较高声望的群体。二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较高的社会威望,对公共事务和政治活动有话语垄断能力且往往采取批判性态度的人。三是受过专业训练,掌握专门知识,且具有高度专门性和排他性的社会群体。

与西方知识分子概念不同,中国关于知识分子的内涵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在古代中国,与“知识分子”内涵最为相近的是“士”“士大夫”,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读书人。在古代中国,“士”主要有三重特征和职能:一是经世致用。作为统治阶级的主要成员,维护封建统治,辅助君王统治天下。二是作为“道”的传承者和守卫者,“以身载道”,以天下大事为己任,为苍生立命。三是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士绅阶层,沟通联系官府与普通民众,并且在一定意义上代表当地民众的切身利益,承担起了开河建坝、弘儒办学等关乎民生的工作。

(二)新时代知识分子的内涵界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知识分子内涵发展早已超出了古代“士”的概念,并且与西方知识分子的定义也有所不同。那么何为“知识分子”?顾名思义,知识分子主要是指受过良好教育、文化水平较高,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脑力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对知识分子的学历划分标准是具有中专以上学历;21 世纪以后,我国知识分子的标准是: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从事科研、教育、文化传播、技术应用、企业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的脑力劳动者。[2]

进入新时代,社会对知识分子群体的认识以及知识分子对自身的认知也产生了新改变,因此如何把握时代特征,重新界定“知识分子”内涵与外延,对我们了解、认识知识分子群体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从当前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出“知识分子,顾名思义,就是文化水平较高、知识比较丰富的人,其中不少是学有所长、术有专攻、在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行家专家。”[3]由此可知,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是文化水平较高、知识较丰富的脑力劳动者。习近平对新时代知识分子内涵的界定,符合时代特点,体现了时代要求,打破了过去以往对知识分子的学历、专业、职业、阶层等局限,赋活、发展了当代“知识分子”的概念。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知识分子对知识、对技术掌握得比较多,对自然、对社会了解得比较深,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3]总体来说,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是脑力劳动者,劳动实践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根本特征;第二,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取得较大成就,对社会发展有较大贡献;第三,专业标准具有多元化、丰富性、差异性,具有各行各业的技术标准和职业特点。

知识分子概念与人才概念是有所区别又有所联系的。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各界,对知识分子和人才的界定没有清晰区分,界限模糊、众说纷纭。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知识分子和人才的数量都出现爆发式增长,这种界限模糊的情况对我们正确认识新时代知识分子、做好联系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识分子内涵的界定很好地厘清了知识分子和人才的区别与联系。从范围来看,知识分子是文化水平较高、知识体系较为丰富的人,其范围是小于人才概念的;从特点来看,知识分子是学有所长、术有专攻、在某个领域堪当行家专家的人,其质量也比人才更为精尖。因此,知识分子是包含于人才且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中选优的人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才中的人才”[4]。

二、中国共产党联系党外知识分子政策的历史发展

知识分子是推动思想传播的最主要载体和最广泛阵地,因此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的联系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联系党外知识分子政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风格,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总体而言,经历了团结吸收、教育改造、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团结、吸收党外知识分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此时,处于建立初期的中国共产党力量还非常弱小,因此迫切地需要团结社会其他阶层建立统一战线,共同承担起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重任。此时的新式知识分子大多抱有政治理想,加之新式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具有的弱阶级性特点,更容易超越阶级将爱国情感转化为革命理想斗志,因此中国共产党注意到了党外知识分子对中国革命的独特作用。尽管党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有过偏差,比如大革命失败后,在八七会议上,中共把革命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党的指导机关里极大多数是智识分子及小资产阶级的代表”。[5]但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革命的发展,党对知识分子的认识日渐成熟,也更趋于理性。

毛泽东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一文中强调:“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6]因此在革命时期,党组织对党外知识分子总体上也采用了团结、吸收的方式,积极引导青年学生、进步教师为革命事业作出努力和贡献。一方面党组织通过在高校中宣传抗日政策来争取更多的党外知识分子参与到抗战中。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也使知识分子得到了精神上的洗礼,不少党外知识分子吸收了共产主义思想,成为推动抗日战争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在高校中秘密组织各种学生组织和小组活动,宣传抗日思想,为抗日战争输送了大批有志有为青年。在解放战争中,联系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则以秘密活动和公开工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尤其是在全面内战爆发后,高校学生群体开展的关于反内战、反压迫的集会、罢课和游行产生的舆论影响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教育、改造党外知识分子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的伟大理想,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待党外知识分子的政策也经历了从“积极争取、改造学习”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再到“文化革命”的曲折发展。这段时期的党组织联系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随着大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但总体上是以教育、改造为主。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面对人才的缺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制定了一系列团结、发展党外知识分子的方针政策。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要“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7]各级政府通过办革命大学和各种培训班的方式吸收党外知识分子,同时积极接收国民党时期的高等学校,此时党组织联系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改革旧式高校、培养国家发展亟需专业人才。1951 年周恩来在京津两市的学习会上,作了《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此后从1952 年开始,对高校教师和青年学生等党外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成为了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这场思想改造运动的全国高校知识分子占教职工总数的91%,大学生参与人数占总数的80%”。[8]

1956 年毛泽东正式提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双百方针”,指明了发展党外知识分子的正确方向。到1957 年6 月底,全国共有11 万高级知识分子。[9]1957 年7 月,毛泽东在其《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中表示,“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充分发展生产力,在拥有自己的技术干部队伍之后还需十到十五年大力发展知识分子”,“在宏大新部队没有造成之前,革命事业是不会充分稳固的。”[10]由此可见,毛泽东非常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但随着思想政治运动日益“左”倾,也使得党对待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也出现“左”的倾向,影响了知识分子与党的关系。1958 年,毛泽东致信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同志,批评了清华大学认为社会主义的革命对象是知识分子,高级知识分子都是“从根本上”反对党的教育方针的严重“左”倾思想,指出要“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教授、讲师、助教、研究人员为无产阶级的教育事业和文化科学事业服务。”[11]摆正了对党外知识分子的认识,重新将知识分子的地位转移到正确发展方向。然而,整个社会政治生活氛围仍日益“左”倾,知识分子首当其冲成为阶级革命被打倒的对象。在“文革”时期党组织对党外知识分子的联系工作也难于幸免,逐渐被忽视。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拨乱反正,结束了各项工作徘徊的混乱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纠正了对知识分子“左”的政策及错误认识,随之联系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也恢复和发展起来,开创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新局面。这一段时期,联系党外知识分子主要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到八十年代末期,为拨乱反正和重新落实发展政策的调整期;第二阶段是从九十年代初期到新世纪初,这一段时期主要是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1977 年5 月,邓小平在同中央两位同志谈话时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2]41同年8 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教育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我国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12]49自此,联系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也随之进入恢复和调整期。这段时期内,主要任务集中在对高校进行恢复和调整,取缔不当院校、恢复合并不当及解散的高校,对高等院校进行全面调整,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高校也鼓励有海外关系的党内外知识分子、教授学者加强与世界的交流交往,致力于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提升知名度,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培育更多具有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接班人。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基于此,江泽民指出:“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13]首先要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由此,人才是重要资源的地位确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对人才以及知识分子的认识。进入新世纪,知识分子群体更为多元化、价值观更具多样性,这就要求联系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必须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开始改变了以往的传统工作方式。一方面,更加注重科学发展。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党组织统战人员个人经验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方式,将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知识分子群体中,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的意见反馈,更加精准地做好联系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制度化发展。完备的规章制度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同时也能提升其规范性。因此为适应时代发展变化需求,联系党外知识分子的体制机制及相关政策逐渐完善,如出台关于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意见,积极开展学术座谈会、组织生活会,进行实地调研走访,加强党组织与党外知识分子的联系,增强知识分子的归属感。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系统规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在知识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社会,知识分子是决定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对新形势下知识分子的具体情况作了正确判断,就新时代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完善联系党外知识分子机制提出了新思想与新论断。

一是关于思想政治引领。政治性是组织的灵魂,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在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90 多年的历程中,广大知识分子为党和人民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3]由此,充分表明对党外知识分子加强政治引领的必要性,知识分子对推进伟大事业发展的重要性,科学回答了为何要重视、引领、凝聚知识分子。二是关于充分信任、尊重知识分子。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人才强国战略眼光高度认可知识分子的独特作用,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在肯定知识分子地位的基础上给予知识分子充分的信任与尊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明确表示,对知识分子要“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1]提出了对待知识分子的正确态度,表明了应如何科学对待党外知识分子。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遵循知识分子工作特点和规律,减少对知识分子创造性劳动的干扰,让他们把更多精力集中于本职工作。”[1]为党组织联系党外知识分子提出了工作要求、指明了工作方向,给党外知识分子提供了更为包容的空间,创造了可以充分发挥才能的社会发展条件。三是关于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的培养工作。知识分子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力量的重要体现,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力量”,离不开知识分子的支持与参与。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一文中强调,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用好用活人才,大胆使用青年人才,激发创新活力,放开视野选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14]明确了对知识分子及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发展方向,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团结、培养党外知识分子。

三、中国共产党联系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主要经验

知识分子是推动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战略资源。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加渴求人才,因此总结百年来党组织在联系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中形成的历史经验,对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队伍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历史自觉,正确认识党外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纵观党的历史,在百余年关于联系党外知识分子的理论与实践中,成功地实行了争取、团结、改造、尊重、培养、聚集英才的政策。回顾历史可知,对党外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认识有正确发展,也有过偏离和曲折,经验证明只有对知识分子有正确的认知,采取团结的方针政策,党的事业才会顺利前进。因此,正确认识党外知识分子的地位作用,是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巩固统一战线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吸取了过去的教训,深刻认识到团结党外知识分子对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及时调整、制定实施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政策,充分肯定了党外知识分子的力量,自此,全党充分重视、发展知识分子的工作提到日程上来。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3]基于对党外知识分子正确的历史考察,党中央始终坚持历史性与发展性相结合,以“大人才观”的思维、“大统战”的方式,广泛凝聚、引导、发展一切党外知识分子,使知识分子成为新时代有“大担当”“大使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维护者和赓续者。

(二)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落实党的统一集中领导

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权问题是做党外好知识分子工作的先决条件,百年历史和事实充分证明,知识分子只有坚持在党的引领下,才能有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方向问题关乎着前途命运,是不可忽视、也决不能忽视的问题。党坚持对党外知识分子的集中统一领导首要体现在政治引领。政治立场正确是根本性问题,因此必须将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引领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来团结、教育和发展党外知识分子,将其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这也是百年来统一战线坚不可摧的重要法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15]其次是思想引领。思想引领是保证统一战线稳固的必要条件,是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性工程。因此要坚持循序渐进,引导党外知识分子实现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坚定思想立场,尤其是在事关党和国家的大是大非面前,做到敢于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发挥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积极引导作用。再次是事业引领,党外知识分子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实现的中坚力量,因此要引导党外知识分子将个人职业理想融入到国家事业发展中去,保证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用伟大梦想、共同理想引领事业发展,用事业力量托起伟大梦想、实现共同理想。

(三)坚持以人为本,给予党外知识分子充分的尊重与关怀

古语道: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重视、尊重、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是党攻坚克难、发展壮大的政治优势,也是党在领导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中总结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15]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从统一战线的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出发,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培养发展党外知识分子的政策,改善与现实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放开视野选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为党外知识分子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更灵活的机制、更完善的保障。给予党外知识分子充分的尊重以及充足的发展空间是党立足新时代、新情况与新问题作出的正确的战略决策,切实增强了统一战线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与之相应,中国共产党也完善了一系列联系党外知识分子机制,主动履行主体责任,将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的统一战线工作列入党组织的重点工作内容。以在政治上充分信任为基点深化改革,在生活中给以关心、工作上给予尊重支持、经济上力求改善,加快形成有益于充分发挥知识分子才能、助力事业发展的体制。同时畅通交流渠道,通过学术座谈会、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等方式积极推进常态化教育、创新关怀方式,了解知识分子的所思、所想、所虑,在加强交流、解决苦难的过程中增进情感,更加紧密地将党外知识分子团结在党的周围,引导知识分子主动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人才工作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不工作,爽飞了?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清末民初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形成及特点
选工作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