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译晨* 吴 冬
(西北大学化工学院)
高校化工科研中的危险化学品具有种类繁杂、体量庞大等特点,若管理不当则极易引发安全事故[1]。虽然国家政策和各高校出台的文件都不断加强了危化品的购置、使用、储存和处置工作,但实验室危化品管理和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2]。
(1)虽然大多数高校施行统一采购、台账登记等政策,但对领用数量并没有限制,实验人员容易超量领用,造成积压等情况。此外,危化品登记记录不完善,没有延续性,抽查使用情况及余量台账落实不到位等现存问题妨碍了危化品的安全使用,增加了意外发生的几率。
(2)高校实验室面积狭窄、人均面积不够用的普遍现象造成实验室易制毒物品常与一般试剂交叉存放,缺乏科学的分类摆放,存在引发易燃、易爆、易腐蚀等事故的潜在危险。
(3)对于实验室危险品信息(如存放、使用方法、废液处理等)缺乏系统培训,导致部分实验人员对危化品管理安全知识储备不足,在使用过程中安全意识薄弱,易引发由操作不当造成的安全事故。
虽然很多化工院系都积极开展安全讲座,组织消防演练等安全培训内容,但在安全教育培训体系的完善,实践演练体系的构建,和实验室准入考核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1)安全教育培训课程开课频率普遍偏低;主要对新生进行实验室安全培训教育而忽视了对其他年级学生及实验室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达不到“全面、全员、全程”的安全教育要求[3];且缺乏开设有考核标准的专业安全课程等。
(2)实践与演练环节偏形式化且内容单一。部分高校仅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消防演示,师生在旁观摩,或部分师生进行演练操作,达不到全员覆盖,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后期如遇事故,学生将可能无法正确使用应急防护设施。演练内容多局限于消防演练,缺少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专业的应急演练。
(3)大多采用线上考核形式,导致考核标准不严格,部分学生未能全面掌握实验室安全知识。部分高校忽视了实践考核环节,导致一些学生未具备安全操作能力就进入实验室,降低了实验室准入的标准。
高校大多缺乏展开实验室安全相关制度规范及技术标准的研究工作,导致现出台的安全管理制度文件多流于形式,千篇一律,而少有针对实验特点和研究方向制定的有针对性的制度。
化工实验室建设和使用出台的管理条例也存在不全面、过于笼统等问题,即使“制度上墙”,也存在实验室科研师生对制度不了解、不熟悉或者忽视制度而导致制度无法落实等现象[4]。
一些高校虽然制定了“学校-二级单位-实验室”三级联动的安全管理机制,仍存在各级负责人分工交叉,主体责任不清,监管工作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很多高校教学实验楼使用时间长,人均实验用地面积狭小,实验功能性区域划分不清等。在这样的情况下,需再次合理规划实验区域及优化设备,包括高效划分实验台、仪器设备、消防器材、废弃物回收处、安全逃生处等区域的位置和面积;用具有通风功能的抽拉式多层分区域试剂柜替代传统的密封文件柜,解决因场地有限造成的试剂不分类或存放混乱问题[4]。
学院应设置独立的实验室危化品管理岗位,也可由在岗人员兼任,即由专人统一汇总并审核全院师生所需危险品的种类、数量及用途,并上报学校统一购置。购置后由危化品管理岗位负责人统一保管,并严格记录电子与手工台账,方便追踪出入库数量及领用人的使用情况。
校方结合科研情况规定学院每季度危化品领用的上限,学校、院系定期检查危化品台账记录、使用情况及实际余量,如有出入,应追查具体原因并及时问责整改,做到整改到位、责任到人。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线上危化品信息库,其中包括易燃、易爆、易制毒、易腐蚀危险品的基本信息及使用、储存、处理等注意事项的演示视频,并同步到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媒体,便于实验人员随时随地查阅学习,从而加强实验人员对危化品的规范使用意识,有效降低因人为操作失误引发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完善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包括自查实验室常规安全设施、安装符合化工各专业特点的配套安全设施及及时更新产生安全隐患的老旧设施。
常规的安全防护设施应包括:实验场所张贴的安全信息牌、安全警示标识、安全黄线等安全标识;配备安全防护用品柜,并存放实验服、护目镜、防护手套、防护口罩、防护面罩、急救药箱等防护用品;安装台式洗眼器、紧急喷淋装置等应急设施并张贴相应的指示标牌和使用说明;应配备消防栓箱、消防砂、灭火毯、灭火器等消防设备并张贴消防安全标识和安全疏散图。
应根据各专业实验室的性质和使用要求安装相关配套安全设施,如在有机化学类实验室安装桌上型通风橱;在化工专业类实验室安装万向集气罩通风系统与危险气体报警装置,在使用易燃易爆化学品的实验场地或存储室中安装防爆灯、防爆开关等装置,防止电器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电火花现象而引起火灾或爆炸。
老旧实验室应定时检查电线、管道老化等情况。老化的管道应及时进行更换,防止因设备运行超负荷、管道破裂而造成的火情、走水事故。
丰富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不局限于单一的安全教育讲座、发放安全手册、进行安全知识竞赛等传统教育,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信息化设备,例如采用VR、AR 等技术对安全问题进行体验式教学,让安全教育深入人心。
将设有学分的化工安全教育必修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安全教育课程需同时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使学生提高对化工安全的重视程度,强化对安全技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
严格建立与执行实验人员的考核制度和准入制度。定期对所有使用实验室的师生进行安全知识理论考核和操作实践考核,考核通过后获得进入许可资格。部分高校并没有配备实验楼门禁系统或只有个别楼宇设置门禁,导致实验室准入制度无法有效执行,因此需建立完善的安全信息系统和楼宇门禁系统。
学院除了组织常规的消防演练外,还应结合实验室特点和安全隐患的日常排查情况,对可能突发的其他化工实验安全事故场景进行模拟演练,加强师生对不同种类、不同等级事故的紧急处理能力。
对实验室管理人员和科研老师进行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实验项目风险分析等的培训,增强教师的安全管理能力。
各化工专业实验室应根据课题研究方向,结合实验室布局结构、危险源种类等具体情况进行风险等级评估,并制定符合实验室和科研特点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管理预案,从而做到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和风险管控。
学校、学院应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与自查工作,检查项目应包括安全教育、实验场所安全检查、安全设施、化学安全、辐射安全、机电安全等,做到“全过程、全要素、全覆盖”地排查安全隐患。发现的安全隐患应及时进行整改,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完成时间,而后定期按要求进行复查,彻底落实整改工作,有效执行登记、报告、整改与复查的“闭环管理”机制。
化工实验室是安全隐患较多、安全风险较高的实验场所,高校和化工院系必须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通过改善与优化实验室硬件设施与危险品管理体系,完善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进行有专业针对性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与实践演练,设置安全教育必修课,严格实行实验室准入制度,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的针对性和延续性,落实“全过程、全要素、全覆盖”的安全排查及建立“排查、整改、复查、再落实”的“闭环管理”机制,以有效减少安全隐患,防止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