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喆 范余波
(1.2.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征程,艰苦奋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是取得这些伟大成就所依靠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发挥了“生命线”的关键作用。新的历史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性在高校场域内的集中体现,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途径,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起到关键作用。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所依靠的战略方针,“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2]。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力迈进。新的历史条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赋予了新的使命、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文化优势,深刻挖掘党政、群体、社会组织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积极利用广泛联系、统合协商的组织优势,深度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丰富内容、完善体系、提升实效性的客观需要,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直面一切困难和挑战,
勇于承担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把握社会局势,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将党和人民事业推向前进。统一战线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走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赶考路”的重要抓手,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
目标任务体现着事物运行的本质和根本方向,指引着事物发展的形式和路径,是出发点和终极归宿。高校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阵地,高校发展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服务党和国家建设需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3]这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抓“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刻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重要意义,积极落实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期望和要求,不仅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提供依据和动力,也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仅凭“我们党‘千里走单骑’是不可能的,必须善集众智、善集众力,发挥好统一战线在凝聚改革最大公约数、汇聚发展正能量方面的作用”[3](P14)。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的问题,其本质就是团结各群体各阶层进步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化合作共赢,化解矛盾争议,为新时代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统一战线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中国共产党对人进行改造、影响的实践活动,两者在目标任务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从目标任务的表象上看,统一战线是团结和联合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和培育人,两者之间有所差异,但从目标任务的本质上看,前者的团结、联合与后者的培养、培育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进行的力量积累。在现实工作中,虽然两者的工作重点、工作方式、工作内容不尽相同,但目标任务所规定的使命宗旨存在根本统一性。因而,新时代统一战线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具有共通性。
指导原则对工作的开展规定了基本准则,反映了基本规律,是处理发展问题、制定发展路线的基本依据。基本原则的一致性建立在相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取决于价值追求的同一性。统一战线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基础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两者共同反映经济基础,并为其所决定,同时两者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统一战线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原则的一致性,是由我国的社会基础和国家性质所决定,体现出鲜明的价值立场。
实践群体是指人在能动地认识事物、改造事物的实践活动中的归类集合,包括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按照自己的想法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则是在主客体关系中被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且不同于主体的客观外在事物。[7]新时代统一战线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所覆盖的工作领域更加广泛,涉及人员成分更加复杂、人员背景更加多元,实践群体呈现鲜明的多样性。宏观上看,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中增加“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将统一战线工作大格局从“四者联盟”扩大为“五者联盟”。具体来看,在大统战工作格局统筹下,统战实践客体即统战工作对象,拓展到“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及其在大陆的亲属,华侨、归侨及侨眷,其他需要联系和团结的人员等12个方面”[8],统战实践主体则涉及党政、群体、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融合各方资源,形成了多部门合力联动、协同育人的高效机制。主体由传统的专职思政课教师扩大到党政部门、学工部门、思政课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后勤服务人员等,形成了“全员育人”的局面。随着国家各方面实力的提升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呈现显著的多元化。除原有的各阶层群体外,港澳台学生、华裔华侨学生、外国留学生等比例逐步上升,极大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客体的组成结构。
在新时代条件下,统一战线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主体之间呈现高度重合性,甚至在实际的工作中,身兼两职、同时兼顾的现象也并不鲜见;两者的实践客体之间具有频繁的耦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群体中的重点对象往往也是统战工作的重点对象。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重合和耦合是多元维度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有可能是统一战线工作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客体有可能是统一战线工作主体,这种主客体之间相互转变呈现出频繁交叉的态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人才的延续。统一战线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要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以具体问题为导向,严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发挥独特优势,完成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任务。
列宁指出:“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9](P143)所谓时代特征是指与时代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要素的基本状态,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集中显现,反映时代工作大局。时代工作大局为一切社会工作的开展指引了方向。一切社会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源自对时代工作大局的深刻把握,同时也服务时代工作大局。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时代大局就是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从认识的本质上看,当下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就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实践的本质上看,当下所有工作的推进是主观能动把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现实体现。
统一战线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立足并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服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分步实施,齐头并进,通过设置达成阶梯目标,不断向总目标靠拢。过程中,既协同奋进将任务完成好,又处理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实现精确的历史定位、整体定位和价值定位。实现历史定位,就是不仅关注当下形势的变化,而且要用历史的眼光,回望过去总结经验教训,展望未来做好发展规划。实现整体定位,就是不仅要关注表象和细节,而且要把握本质和整体,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社会变迁的乱象中走弯路、走歪路、走远路。实现价值定位,就是不仅要考虑现实工作的具体效果,而且要深刻把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实现短期效果和长远发展的有机统一,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力量,夯实基础。
整体上看,统一战线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是反映统一战线所有成员或团体政治利益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一切思想信念、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的理论基础。新形势下,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作为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使命,充分发挥包容性、多元性、联合性等独特优势,广泛凝聚社会力量,促进统一战线不断壮大。一定意义上,统一战线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决定统一战线事业的成败兴衰。但同时,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既要寻求一致性,也要尊重多样性。[10]要辩证看待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高校是统一战线成员云集之所,教师和学生队伍中均存在数量庞大的统战工作对象,他们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增强国家软实力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我们要在求大同中争取最大公约数,旗帜鲜明地用新时代话语体系,宣扬党的政策、方针、路线,宣扬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引领广大统一战线成员认识了解“中国之治”,增进共识,消除误解和隔阂。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存小异中画出最大同心圆,广纳各方建议,听取不同声音,尊重包容相互间的差异,找到利益共同点,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构建大团结大联合、凝心合力促发展的局面。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旗帜下,尊重多样性,在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不搞“清一色”,不搞“单打一”,不断夯实统一战线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为适应新形势带来的新需求,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从而展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状态。这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不断守正创新的要求。所谓守正,即是遵循根本、恪守原则、赓续传统,是实事求是的不变;所谓创新,即是积极进取、敢于尝试、继续奋斗,是解放思想的创造。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致力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充分运用统一战线的广阔视野、灵活方法、丰富内容,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发展过程中守正创新问题,这对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守正,要筑牢校园意识形态阵地,抵御各种不良思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消解;要坚持校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地位,强化思政课程建设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要紧抓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课程思政教师育人的思想觉悟和综合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创新,要着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使各类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频共振,形成协同育人局面;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广泛联系社会生活,挖掘课程资源素材,增强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要聚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紧跟时代发展,提高教育力度和扩大教育广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统一战线对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动,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智慧的相互补充、相互交融。在此过程中,要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根据相互间作用机制规律,对过程中的矛盾关系、方针政策、实践方法进行科学调整,改变机械僵化式的工作局面,形成稳定高效的助推机制。
白钢等人认为:“它(内阁)不是最高政务机关,六部不是它的下属,首辅并不能真正完全等同于宰相。”[5]他们片面地认为宰相仅限于行政首长。《论秦汉时期的宰相》一文已指出了这些错误。
新时代统一战线指导思想更加鲜明、覆盖群体更加广泛、战略地位更加重要、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新时代统一战线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要积极总结历史经验,紧紧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将统一战线的经验优势有机地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动能,建立科学全面的实践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为达到教育目的,按照一定思想政治价值观念传输给被教育对象的所有信息。从这个意义讲,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信息灌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承担高校思想政治观念的信息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育人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科学严谨、与时俱进、生动鲜活又具有针对性的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可以提高教育者的授课效能,也可以提高教育对象的接受效果。
统一战线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切入点,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第一,丰富内容的时代特征,为思政课建设注入时代精神。作为新时代重要的治国理政战略,统一战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各方面领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统一战线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战略地位更加重要、涉及群体更加复杂、工作视野更加宽广。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制度在统一战线工作中也反映出特殊的时代特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将统一战线的时代特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担当相结合,既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又为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注入了活力。第二,丰富内容的深刻程度,为思政课建设积聚深厚力量。百年伟业,统一战线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统一战线中蕴含的革命智慧与精神力量,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统战文化,这既是中华民族奋斗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鲜活璀璨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读史使人明智”,党的百年奋斗史包括波澜壮阔的统一战线史,将凝聚着历史经验与优良传统的统战历史带入课堂,可以极大地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从而增强高校思政课堂的生动性与感染力,这也是新时代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
为了让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目的、理解教育内容,教育者要采用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作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链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以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具有重要意义”[11](P362)。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势头迅猛,教育方法不断创新,取得了不少阶段性的成绩。与此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存在一定程度的教育方法单一、互动性不强、填鸭式教学等方面的问题。
新时代,“统一战线点多、线长、面广,是包含着阶层、民族、宗教、政党、团体及社会不同方面人士的联盟”[12],联盟成员文化背景复杂、思想观念各异、利益要求多元。在大团结大联合旗帜下,在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方针的要求下,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体现出了包容性与针对性的有机统一,这是我国统一战线工作的显著特征。开放性是统筹发展、海纳百川、广交朋友、画大同心圆的基础;针对性是杂而不乱、步步为营、有序推进、确保牢固的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可以利用统一战线的包容性和针对性特征,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和统一战线的建设经验相结合,形成双向合力发展的良好态势。高校应该利用统一战线的开放性丰富教育方法的内容。以开放的态度和形式,积极吸收其他领域、其他学科的先进方法,使其内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新武器”。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是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批判性地继承,科学化地运用,是从外化转内化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利用针对性提升教育方法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群体分布较为广泛,不同群体的施教方法不能“一刀切”。要根据不同群体的背景、特点等方面的不同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逐步形成完善的教育方法体系。只有充分满足群体个性化的需求,才能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直接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结果,同时也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目标是否完成的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反映高校域场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层次、方法路径的合理程度,以及能否反映当下时代及政治的基本要求”[13]。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有效性的提升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发展大局。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统一战线的视角下融合、发展、推动,可以分为几个层面。第一,整体战略层面:以“大统战”促“大思政”。随着新时代伟大事业的不断推进,两大战略布局在外延和内涵上的交叉和重叠越来越成为常态,两者的相互促进、相互融通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借助这种大趋势,对于统一战线的资源优势,应该全面利用,形成长效发展机制。第二,系统协同层面:用“大团结、大联合”促“协同育人”。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强调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其他课程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政课堂上。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强化道德教育和价值引领,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面对复杂多样的现实环境,用“大团结大联合”的理念,解决现实工作系统中理念协同、内容协同、教师协同、教法协同、管理协同的矛盾争议,凝聚共识,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展。第三,具体实践层面:以统战“活力”促思政“效率”。高校的统一战线成员活跃在各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统战队伍中要团结的重要对象。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群体统战工作,拓展统一战线成员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凝聚人心、统一共识,将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