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以对《孟子》的引用为例

2023-01-04 18:13钮则圳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孟子中华传统

钮则圳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 广州 510050)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并明确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使之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相通,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本人就是“两创”理论积极的践行者,他通过援引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经典,在阐明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在众多中国古代儒家代表人物之中,孟子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被古代士大夫奉为修齐治平之圭臬,在今天亦可焕发出无限的思想生机与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孟子,从中汲取思想智慧,激活传统思想资源解决当代现实问题,实现了对孟子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我们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生动范例。

一、涵养家国情怀,培育优良家风

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可以被视为孟子家国观念的集中展现。在孟子看来,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而家的基础在于其中的每一个体。东汉赵岐在概括此章章旨时说:“天下国家,各依其本;本正则立,本倾则踣。虽曰常言,必须敬慎也。”[1]天下—国—家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这在当时虽属常识,孟子与赵岐却一再论说,其意图在于警醒世人重视每一个小家、每一个体对于政治共同体的根基性意义。

习近平历来重视孟子这一思想,并且将其创造性地与新时代涵养家国情怀,培育优良家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和万事兴。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用我们4亿多家庭、14亿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2]“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西方文化相比较,特别重视家、重视人伦以及血缘亲情是中华文化的鲜明烙印之一。正如李存山先生所言:“家庭确实是人类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承载着人类肉体生命的传衍,而且是人类文明和各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由此来看,中华文化之重视家庭,有着充分的合理性,也是其突出的特点和优长所在。”[3]习近平这段话在新时代条件下重新揭示出涵养家国情怀、培育优良家风的重要意义:每一个人都应秉持敬畏之心,努力做好自己,然后才能建设和谐美满的家庭,国家才能做到秩序井然,天下才能够太平,这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家国情怀。有家庭就必然有家风,只有家和万事兴,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同样,只有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每一个人的家庭梦才能梦想成真。这一方面需要重视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与建设和传承优良家风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进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自觉地把爱家与爱国紧密联系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到中华民族大的中国梦之中,起而行之,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二、善养浩然正气,树立良好官德

孟子素以“大丈夫”精神闻名于世,其养浩然之气、坚持个人道德操守以及积极的入世担当精神不仅深刻改变了先秦时期的士人风貌,更对后世的士君子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的《绝命词》千古传唱,乃至出现了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革命理想舍生取义等壮举,无不受到孟子精神的感召。时至今日,孟子的这种精神仍难掩其光芒,启迪广大党员干部要养护浩然正气、树立良好官德。

习近平强调党员同志应注重修身,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孟子式的浩然正气与大丈夫精神。习近平说:“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4]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在孟子眼中,大丈夫的标准是:财富地位不能使其迷惑腐化;贫苦穷困不能改变其志向;权势武力不能使其屈服变节。孟子这段名言闪耀着人格力量的光辉,鞭策了中国古代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成为其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精神支柱。时至今日,传承弘扬孟子式的大丈夫精神,也有利于引导党员干部面对荣华不贪慕,面对利益不伸手,面对考验不变色,以浩然正气昂扬挺立于天地之间,以理想信念做主心骨、坐标系、指南针,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一个坚定、纯粹的共产党人。

养护浩然之气,树立良好官德,关键在于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着力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以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最切实的奋斗目标。先秦时期,孟子即已发出“民贵君轻”的时代最强音,推崇以民为本、与民同乐的执政理念。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以“舟水之喻”警醒统治者重视民心向背对于政权稳固的根基性作用。与封建社会士大夫劝谏统治者重视民力、维护君主专制的封建统治代代延续不同,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创造性地继承并发展了传统“以民为本”思想的价值内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带领人民真正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追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习近平多次强调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民为本。他早在主政浙江时期即指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我们把为民办实事的工作做好了,群众的幸福感就会提升,人民群众与党委、政府心相系、情相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就会更加扎实。”[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重点。在孟子看来,民众是国家的主体,君主要想保证邦固国宁,就必须得民心、顺民意、与民同乐,这样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爱戴。孟子曾数次告诫梁惠王、齐宣王等统治者,在思想上要以民为本,重民、爱民;在军事上要避免非正义的战争,安民、救民;在经济上要制民之产,富民、利民。跨越千载,心同理同。中国共产党也深刻意识到,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乐民之乐要求发展成果必须惠及百姓,忧民之忧则要求党员干部时刻不忘为群众排忧解难。习近平强调,鱼水之情从来都是相互的,党员干部如果能够倾心为民,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群众同样会以德报德,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实现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终要落实在每一件小事、实事之中,这是新时期领导干部树立良好官德时必须遵循的一点。

三、展现大国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孟子语境中,王道与霸道是一对具有对立性的概念。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将王道视为现实政治的标杆,施行王道的统治者关键在于具备仁爱之心,并且能够以仁心开出仁政;在王道治理下的臣民享受着仁政的恩泽,因而心悦诚服,真心拥戴。施行王道的政权往往并不需要国力如何强大,因为王道的良好政治示范效应会吸引其他政权统治下百姓的依附,自然而然地发展壮大。而行霸道的统治者则往往依赖于较为优越的国力,多着眼于现实利益,在某些方面虽然也打着仁爱或帮扶小国发展的旗号,但其实质只是以仁爱为一种手段,用以掩饰强权政治或武力征伐的暴戾,真正意图在于称霸与奴役他国;被统治的附属国或臣民往往处于这种强权的笼罩之下,内心难以真正顺从。由此可见,孟子王道思想的提出,并不局限于解决某一政权内部治理模式的问题,更致力于处理不同诸侯国之间的关系问题。它深刻地揭示出:国与国之间的角逐与争锋,某一方的国力是否更为强盛并非决定性因素,只有站在正义立场、真正为了天下稳定与发展谋福祉的政权,才能取得最广泛的拥护与支持。

习近平通过援引《孟子》,创新性地发展了孟子王道思想,用以全面深刻地阐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系列理念,尤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传统文化方面的价值镜鉴。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心怀天下,致力于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的大国担当精神。习近平援引“仁义忠信,乐善不倦”(《孟子·告子上》)并指出:“中国人民历来重友谊、负责任、讲信义,中华文化历来具有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在此,我愿重申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的坚定承诺。”[6]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可以依从于本有的仁义忠信,不知疲倦地乐行善事,因此保有“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美好品德是每个人最大的本分。放眼全球,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习近平对《孟子》的引用体现出中国会勇担重任,展现大国担当,着眼于世界人民所面对的最困难、最亟需解决的问题,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作为目标,以一系列实际行动充分践行“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价值追求。

中国一直以来坚定构建互利合作格局,承担国际责任义务,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会点,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滋养。习近平说:“‘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中国对中东的政策举措坚持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坚持从中东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我们在中东不找代理人,而是劝和促谈;不搞势力范围,而是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7]“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何谓广居、正位、大道?在孟子看来,“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每个人所本具的仁心就是最好的精神家园,坚持道义是每个人最正确的行事准则,因此人应当“居仁由义”(《孟子·尽心上》),依照本心行为处事,迈向正义合理的康庄大道。宋代大儒朱熹也从这一角度注解《孟子》:“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8]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所——“仁”里,站在天下最正当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义”上,时刻以道义为规矩,为了理想目标不懈奋斗。习近平继承并发扬了孟子这一君子品格,主张中国要站在天下最正当的位置,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道,无论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目的始终在于与其他国家一道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而不是暗箱操作、搞小动作损人利己,或者扩展势力范围、谋求填补“真空”。习近平还通过援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指出:“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中国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世界作贡献。”[9]孟子原意是君子要通权达变,在不得志时要修养好自身,一旦获得外部的政治支持,要发扬士人的担当精神,努力让天下人受益。国品亦如人品。孟子此言体现着中华民族所崇尚的品德和胸怀,习近平对孟子的借鉴体现出中国在任何时候谋求发展,都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本着对自己、对世界负责的态度,矢志不渝地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因此,中国梦与世界梦是息息相通的,是实现世界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只有在世界范围求得理解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加深外界对于中国道路的理解,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有利平稳的外部环境。

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基于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命运休戚与共的客观现实,更蕴含着由中国古代先民“以和为贵”智慧所涵养出的和平发展、求同存异、携手共进的发展观念。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一向奉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观。不管世界如何变化,也不管别人说什么,中国始终坚定构建互利合作格局,承担国际责任义务,而不是以邻为壑、损人利己。中国梦的实现既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和周边环境,中国也时刻展现着大国担当,在世界范围内求得理解与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10]回首过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始终锚定奋斗目标,团结和带领中华儿女创造无数光辉业绩,铸就百年辉煌,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传统文化的合理继承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悠久而璀璨,但是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往往难以与现代社会完美契合,这就需要一种更为先进的思想对其进行转化与发展,使之与新时代相适应、相协调。综观习近平对《孟子》的引用与阐发,不仅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多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维度,以先贤哲思传递为政为人的思考,使得传承千年的儒家亚圣思想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昭示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方法论意涵。

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文化立国、以文化治党的现代政党。文化问题不仅关乎中国发展,更关乎中国以何种姿态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回顾近代以来每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中国共产党人都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国迈向前进。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文化的复兴者,是中华文明的守护者、继承者、发展者。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把握历史契机,赓续五千年悠久文脉,守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要求我们以“两创”理论激活传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要求赋予其新的内涵,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新的风采。同时,还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统厚度与历史深度,铸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辉煌。

猜你喜欢
孟子中华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磨刀不误砍柴工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