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晶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周恩来总理早在1963年就明确指出:“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因此,科学技术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高校归国留学人员作为高校引进的高级人才,肩负着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光荣使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人才资源。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0~2021)》蓝皮书显示,海归群体由2000年的13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423.17万人,增幅超过31倍。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归国留学人员成为统战工作的一个“新的着力点”。归国留学人员入职高校是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高校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思想建设不仅是统战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更是高校教师常抓不懈的首要工作。通过思想建设切实加强对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打造一支忠于党和国家、全身心投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事业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本次调研主要目的是掌握湖南省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的思想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湖南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有序健康的开展提供参考,为进一步发挥归国留学人员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湖南省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课题组主要针对湖南省高校的归国留学人员思想状况进行调研,选取长沙、湘潭、株洲、衡阳、郴州等地高校归国留学人员为研究对象。
本次调研采取抽样调查法,通过电子问卷方式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35份。
在调查样本中,年龄区间为30岁-56岁,均值为39.68岁,以中青年为主。其中男性70%,女性30%,男性所占比例较高。中共党员55%,民主党派40%,无党派5%,党员人数居多更有利于加强思想引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其中,所学专业社会科学领域5%,自然科学65%,工程技术30%。留学国家主要集中在美国(65%)、加拿大(15%)、瑞典(10%)等发达国家。所有调查对象均是博士毕业,正教授30%,副教授40%,讲师30%,呈橄榄球型。
样本数据显示,国家公派留学出国人数占90%,自费留学的占10%。他们的回国方式主要是通过公派留学归国(90%),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5%,校友引荐回国5%。他们回国的前三个因素分别是“公派留学,学成归国”“国内发展好,个人发展空间大”和“家庭需要”。
第一,思想主流积极向上,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三观端正,在被问及“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时,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事业成就”(100%)、“社会贡献”(100%)、“家庭幸福”(95%),远高于“社会声誉”(56%)、“经济收入”(40%)、“政治地位”(20%)等因素。在信仰方面,90%的高校归国留学人员信仰共产主义,10%什么都不信仰;在道路认同方面,所有的高校归国留学人员都表示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政党制度认同方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的共同认识;所有被调查者对中国的发展充满希望和信心,这也是归国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二,普遍关心国内国际时政热点,有强烈的爱国心。他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依次是:教育(90%)、生态环境(85%)、医疗(75%)、经济发展(70%)、民主法制建设(55%)。“非常关注和了解”党的政策方针的占55%、“一般性关注和了解”为35%、“关注密切联系自己切身利益的”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各占5%。“经常关注国内外大事”的占65%、“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占15%、“想关注但没有时间”的占15%、“不怎么关注”占5%,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中级职称的被调查者大多数选择的是“想关注但没有时间”或“不怎么关注”,这个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职称评定的导向作用和他们所面对的压力。在民族责任意识方面,他们都表示“中国强大,民族才有尊严”,正因为他们有海外留学的经历,他们报效祖国的意识更强,他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增强”,“比出国前更加爱国”。在民族文化方面,90%的被调查者认同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之后,他们都认为应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认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
第三,回国后的工作、生活状态总体上比较满意,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95%的高校归国留学人员对回国后的工作状态比较满意,在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申报科研课题难(75%)、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难(70%)、其他活动较多影响工作(50%)、业绩评价不尽合理(35%)以及现有硬件条件差(30%)。85%的高校归国留学人员对回国后的对生活状态比较满意,在生活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工资待遇偏低(100%)、住房压力大(35%)、人际关系较难处理(20%)和生活环境较差(15%)。虽然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各种不尽如意的地方,但是都不后悔回国的选择;虽然他们或多或少的有焦虑,但希望大于焦虑,这就要求高校特别关注这一群体。尤其要重点关注不善于人际交往的归国留学人员思想动态,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学术研究氛围。此外,“非升即走”的制度让很多刚回国的海归教师科研压力很大,应出台配套文件,为他们的发展兜底,多给他们人文关怀,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工作氛围。
第四,职业素养高尚。在高校教师最重要的品质素养方面,教学能力(95%)排在首位,道德品质(90%)排第二,创新素质和科研能力(85%)并列位居第三,由此可以看出这四者差异度不大,他们认为这些是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
75%高校归国留学人员认为“非常有必要”给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员先进性教育,“比较有必要”占15%,还有10%的人认为“一般重要”。65%的高校归国留学人员认为“非常有必要”就敏感问题提前沟通和在价值观偏离时及时教育,认为“比较有必要”占20%,“一般”占20%,“没有必要”占5%。70%的高校归国留学人员认为“非常有必要”在他们政治观点偏离时及时纠正引导,认为“比较有必要”占15%,“一般”占10%,“没有必要”占5%。针对如何改进高校归国留学人员思想政治工作方面,30%的高校归国留学人员认为“非常有必要”设置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比较有必要”占25%,“一般”占30%,15%的人认为“没有必要”设置。90%的高校归国留学人员认为加强人文关怀“非常有必要”,80%的人认为要加强主题教育,85%的人认为要加强沟通疏导。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归国留学人员非常看重思想建设的引领作用,对此有极大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2]。新时代的归国留学人员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一个特殊的重要群体,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构成,是科教兴国的重要支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海外留学的经历让他们更加爱国、更加理解祖国的内涵。同时,中西文化差异的融合使得他们更具有国际视野、更具有独立个性。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归国留学人员的思想建设工作,不能只对科研产出提出要求。首先,充分发挥党委联系归国留学人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构建校、院、系(教研室)三级联络服务体系。建立党委书记谈心谈话制度、党委委员和党支部(总支)书记联系人制度,打通与归国留学人员经常性联系的渠道。其次,完善组织体系,设置专业人士专人负责归国留学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统筹规划开展归国留学人员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推动归国留学人员思想建设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提升归国留学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我们政治工作的根本的任务、根本的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一些。但是,时代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3]119自1872年我国派出第一批出国留学生至今已有150年,归国留学人员一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新时代高校归国留学人员是高学历、高职称的群体,更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会轻易人云亦云,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因此,对这一群体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引领,必须改进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鼓励和引导他们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将个人价值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首先,秉承信任、尊重和包容的原则,以和风细雨、深入细致的谈心方式去接触、了解他们,在平等交流中赢得他们的心理认同。其次,坚持问题为导向,拟出问题清单,做到“一人一方”,精准施策,辩证论治,在解决问题中增强思想认同。再者,坚持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多开展国情社情考察、专题调研、服务社会等活动,促进了解社情民意,关注社会发展,履行社会责任,凝聚增进政治认同。
“没有制度工作搞不起来”[4],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3]333。建立健全归国留学人员思想引领工作制度,有利于提高组织协调性,提升管理有效性。一是通过联谊交友制度,定期组织召开联谊会。人的“思想意识是一定要反映出来的。一定要在政治问题和思想问题上,用各种办法顽强地表现自己。要他们不反映不表现,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应当用压制的办法不让他们表现”[5]。通过联谊会,让他们表现自己,让他们找到归属感、娘家人,加强沟通交流,打破思想壁垒,从而更真实地了解归国留学人员的思想动态;二是通过定期走访制度、信息反映制度,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思想动态调研,及时了解归国留学人员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加强人文关怀,排解他们的科研压力、人际交往压力,以情感人、以情留人;三是通过学习培训制度,及时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创新学习方式,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的实效性、针对性;四是通过总结表彰制度,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引领示范作用,切实强化归国留学人员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载体“泛指一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6],“一物的属性不是由该物同他物的关系产生,而只是在这种关系中表现出来”[7]。因此,新时代做好归国留学人员的思想引领工作,必须顺应其国际化的特点创新发展工作载体。一是通过组织载体,积极吸纳归国留学人员加入党组织,给归国留学人员提供更多参政议政的机会,提升参与感和成就感。二是通过网络载体,一对一、点对点地及时传达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学校的各类文件精神,让归国留学人员与国家同呼吸、与学校共命运,培养其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互联网平台,组织归国留学人员对其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创建一个发声渠道,一方面积极引导归国留学人员献言献策,投身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洪流之中,另一方面涤荡思想,由被动说服变成主动选择。三是通过文化载体,用中华民族创造的所有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发挥中华优秀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形成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增强价值认同、情感认可,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实现科教兴国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