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补肾活血化瘀法辨治瘀胀病体会

2023-01-04 16:17:18吴金苗
光明中医 2022年4期
关键词:颜面双下肢气滞

吴金苗

中医文献中并无“瘀胀”病名,但临床中常接诊患者以瘀、胀为主诉,临床主要表现为水肿,尤以双下肢指凹性水肿最常见,多为轻中度,伴烦躁、焦虑、易怒等情绪障碍。临证时,以跟师吕宏生教授习得的经验方开郁消胀汤加减诊治,认为该病气滞血瘀、脾肾亏虚为其基本病机,以理气开郁、化瘀利水、补益脾肾为治疗大法,每奏良效,现将辨治体会总结如下。

1 证机概要

1.1 以发作性周期性水肿为主要证候本病女性居多,常见于中老年女性,以反复发作的周期性指凹性水肿为主要表现,常晨起颜面、眼睑浮肿,双手胀满感,午后身体肿胀,双下肢尤重,或查体并无明显水肿,但自觉四肢、面部瘀胀、腰酸乏力,久站或活动后加重,平卧或休息后减轻,常伴随烦躁不安、紧张焦虑、头痛、易怒等情绪不宁症状,以及善太息、神疲乏力、胸闷胁胀、脘腹不适、胃纳欠佳、月经不调、乳房发胀等[1]。在情志不畅、过度劳累、生理周期紊乱时易诱发或加重,水肿多为轻中度,一般情况下可自行缓解,但易反复,甚至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往往并无异常[2]。

1.2 以气滞血瘀、脾肾亏虚为主要病机瘀胀病虽在中医文献中未论及,但根据其证候体征,可将其归属于中医“水肿”“水气”范畴,正如《灵枢·水胀》所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1.2.1 肺脾肾相因为病对其病因病机,《素问·水热穴论》指出:“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景岳全书·肿胀》所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历代医家也多遵从肺、脾、肾三脏相干而病进行论治,认为在水肿的发病中,以肾为本,以肺为标,以脾为制水之脏。

1.2.2 肝郁不疏 气机不畅虽然《黄帝内经》对水肿的发生与肺脾肾的关系进行了最早且较为详细的论述,但审因求证,本病的病因病机往往非此三脏功能失调所能完全解释。《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读医随笔》云:“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凡病之气结、血凝、痰饮、跗肿……皆肝气之不得疏畅所致也,或肝虚而力不能疏,或肝郁而力不得疏日久遂气停血滞,水邪泛滥”。《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作为人体水液代谢升降出入、周流全身的重要通道,其运行水液功能的正常与否,则有赖于肝气的疏泄,若肝失疏泄,三焦水道不利,则水肿形成。以上均说明水肿的发生与肝失疏泄密切相关。

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经水为血所化,而血与肝、肾、冲、任、督、带等脉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肝主藏血,调畅精神情志,喜调达而恶抑郁;肾主藏精,主水,司开合,化精生血,为先天之本。中年女性正处于“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的生理阶段,加之常常承受工作、生活等多重压力,若女性先天不足、七情内伤、生育过多、人工流产、妇科手术等原因,则可导致冲任虚损,肾水亏虚,不能滋养肝木,或肝郁气滞,肝木失于疏泄条达,推动气血津液运行无力,水停为肿;肝郁气滞则津液不循常道,流溢肌肤发为水肿;肝病日久传脾,脾失健运,无力运化水湿,发为水肿;脾虚不能化水,水湿日久损阳,肾气亏损,不能化气利水,水液潴留发为水肿[3]。

百病生于气也。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气滞则水停。正如张景岳所言:“凡治水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

1.2.3 气滞血瘀 水停不行本病易反复发作,一般病程较长,根据“久病入络”理论,本病往往见瘀血证候,且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血行不畅,亦致瘀血,可见如头痛头晕、月经失调、面部斑点等表现,即使四诊未见明显瘀血征象,也要考虑此病理因素的存在。正如《金匮要略·水气病》曰:“血不利则为水”,瘀血阻络,三焦水道为之壅滞,可导致水停,水湿停滞常与瘀血停留并存。

综上,瘀胀病发病不离肺、脾、肝、肾四脏,病因病机总由气滞血瘀、脾肾亏虚所致,病理过程可概括为气、血、水输布失常。

2 辨证论治

审证求因,辨证施治。脾肾亏虚,或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肾气渐衰,阴阳渐虚,可见足膝、颜面水肿瘀胀、周身困重、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大便如常或溏、怕冷、寐差等症;肝失调达,气机不畅,可见烦躁、焦虑、月经量少或后期、脘腹胀满不适、水肿随情绪波动加重或呈周期性变化;气滞血瘀,络脉不畅,可见头痛头晕、面部褐色斑点、月经后期等症。

开郁消胀汤以郁金、柴胡、炒麦芽、淡竹叶、三棱、莪术、丹参、淫羊藿、巴戟天、茯苓等为主要组方。该方以“开郁”为先,故以郁金为主药,辛、苦、寒,归肝、胆、心经,为血中气药,《本草备要》指出其能“行气,解郁,活血,破瘀。凉心热,散肝郁,治妇人经脉逆行”,既可破有形之瘀,又能散无形之气,解气血双郁。伍以丹参、三棱、莪术,丹参活血调经,清心解郁,除烦安神,丹参一味,功同四物;三棱、莪术相须为用,三棱善破血中之气,肝经血分药也,莪术为治积聚诸气之要药,被张锡纯称作“化瘀血之要药,性非猛烈而建功甚速”,二者同用,破血行气,祛瘀消肿,消积止痛。炒麦芽既可消食化滞、健运脾胃,防土虚木乘,又可疏肝理气,治气滞所致胸胁胀满、善太息等症,配合郁金疏肝解郁。茯苓健脾利水消肿;淫羊藿、巴戟天辛温,归肝肾经,补肾阳,益精血,补命门之火,温煦五脏,以资气化,使阳生阴长,冲任调和,又可防攻伐太过,固守正气。柴胡疏肝理气;淡竹叶清心除烦[4,5]。

在随症加减上,胁肋胀痛、心烦易怒、腹胀嗳气者,加柴胡、枳壳、青皮疏肝理气;脾肾阳虚者,加炮附片、干姜、肉桂温阳利尿;肾阴亏虚者,加枸杞子滋阴补肾;气郁者,加川楝子、香橼、佛手理气解郁;纳差食积者,加鸡内金、山楂、神曲消食化积;胃中灼热、泛酸者,加瓦楞子、海螵蛸制酸止痛;夜寐不安、神疲健忘者,加炒酸枣仁、合欢皮、夜交藤安神定志;月经不调瘀血甚者,加桃仁、红花、香附化瘀通经;咽干、口苦者,加夏枯草、白芍清肝利胆;水肿甚者,加泽兰、泽泻、车前草活瘀利水,逐瘀通经;尿频、尿热、尿痛者,加金钱草、海金沙、石韦、冬葵子清热利湿、通淋排石;面部烘热、烦躁、手足心热汗出者,加知母、黄柏、龙骨、牡蛎等滋肾平肝、清热除烦[4]。

综观本方,从滋补肝肾入手,行气化瘀,调和阴阳,诸药合用,攻补兼施,共奏理气开郁、化瘀利水、补益脾肾、消胀消肿之效,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目的。

3 验案举隅

3.1 肝郁肾虚证案闫某某,女,61岁。初诊:2018年5月10日。主诉:四肢瘀胀,足、踝、小腿尤甚,反复发作半年余。现病史:患者半年前因家庭琐事生气加之劳累后出现面部及双下肢浮肿,身困无力,晨轻暮甚,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曾就诊于居住地附近西医院,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经治疗效果不理想。既往史:冠心病史2年,服药控制良好。现症见:颜面轻度水肿,双下肢中度水肿,自觉手脚瘀胀,乏力,头蒙,胸胁胀满,善太息,口淡无味,舌尖干涩,纳寐差,外阴偶有瘙痒,泌尿点无压痛,二便可,舌质暗红,边有齿痕,苔薄黄稍腻,脉沉弦滑。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尿常规白细胞+,肝肾功正常,甲状腺功能正常,心电图ST-T改变,泌尿系及双下肢彩超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瘀胀病(水肿)、淋证,肝郁肾虚证。西医诊断:特发性水肿,泌尿系感染。治法:开郁消胀,补脾益肾,清热通淋。处方:郁金15 g,柴胡10 g,丹参30 g,三棱15 g,莪术15 g,炒麦芽30 g,淡竹叶10 g,茯苓30 g,淫羊藿15 g,巴戟天10 g,石韦30 g,栀子10 g,白花蛇舌草30 g,威灵仙15 g,薏苡仁30 g,菊花10 g,密蒙花30 g。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并嘱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劳累、受凉。二诊:患者自觉手脚瘀胀感减轻,颜面无浮肿,双下肢轻度水肿,乏力改善,无头蒙,胸胁胀满感减轻,食欲尚可,纳寐较前好转,外阴无瘙痒,二便可,舌质暗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脉沉弦。尿常规正常。上方去菊花、密蒙花、白花蛇舌草。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三诊:患者手脚瘀胀感明显减轻,足、踝处轻度水肿,乏力较前改善,偶有胁部不舒,纳可,睡眠好转,余无不适,舌质红偏暗,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实验室检查正常。上方去石韦、栀子。14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患者未再复诊。

3.2 肝郁肾虚 下焦湿热证案患者高某某,女,57岁。初诊:2019年8月18日。主诉:颜面、双下肢浮肿1个月,会阴部胀痛、尿频、尿热2周。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发现双下肢浮肿,继而面肿,在居住地附近医院就诊认为浮肿由高血压病引起,给予降压药治疗,效果不明显,近2周出现会阴部、外阴胀痛、尿频、尿热。既往史:发现高血压病2年,反复发作尿路感染1年余,反复发作颜面部、下肢水肿半年。现症见:颜面、双下肢轻度浮肿,自觉胀满感较重,右侧上、下肢酸胀,晨起尤甚,会阴部坠胀、尿频、尿热,两侧腹股沟痛,夜尿1~2次,晨起咽干、口苦,易怒易哭,心烦,坐立不安,纳尚可,夜寐差,大便可,泌尿点压痛,舌质暗,苔黄腻,脉沉弦。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尿常规白细胞+,泌尿系彩超提示输尿管结石。中医诊断:瘀胀病(水肿)、石淋、虚淋,肝郁肾虚、下焦湿热证。西医诊断:特发性水肿,慢性泌尿系感染急性发作。治法:开郁消胀,通淋排石。处方:柴胡10 g,郁金15 g,炒麦芽30 g,淡竹叶10 g,金钱草30 g,海金沙30 g,冬葵子30 g,石韦30 g,淫羊藿30 g,巴戟天10 g,枳实10 g,青皮10 g,炒白术10 g,合欢皮30 g,鸡内金10 g,肉桂3 g。5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二诊:患者颜面、双下肢浮肿较前减轻,自觉胀满感及右侧上、下肢酸胀感减轻,会阴部仍稍有坠胀,尿频、尿热、咽干、口苦有所改善,情绪仍然容易激动,不能很好控制,纳可,夜寐稍有改善,大便正常,舌质暗,苔黄腻,脉沉弦。继服上方,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三诊:患者颜面部已无水肿,上下肢稍有浮肿,胀满感减轻较为明显,会阴部偶有下坠感,尿频、尿热明显改善,情绪较前平稳,生气、悲伤次数减少,纳寐尚可,二便可,舌质暗,苔白微黄,脉沉弦。上方去肉桂。14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四诊:患者无水肿,偶有尿热,情绪明显好转,纳寐可,二便可,舌质暗红,苔白稍厚,脉沉弦。上方去金钱草、海金沙、石韦。14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患者未再复诊。

4 临证体会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本病西医诊断为特发性水肿。特发性水肿是内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又称为“功能性水肿”“体位性水肿”,是一种原因未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确定、缺乏特异性诊断的水盐代谢紊乱综合征[6]。通常认为该病与内分泌紊乱、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对体位变化的异常反应等密切相关,其诊断须除外肾、心、肝等器质性病变、营养不良,以及一些结缔组织病导致的水肿、变态反应性水肿及内分泌性水肿等才能诊断阳性。治疗上多采用利尿、激素、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改善血管通透性等对症治疗,但临床疗效不甚满意,仅能暂时缓解症状,停药后易复发[7]。

中医药辨证施治在特发性水肿治疗中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既治疗“肿”,又兼顾“郁”,往往收效良好。水湿是导致水肿的外在表象,女性一生经历经带胎产,阴伤血虚是其常见证候,加之易受情志之病,故治病当溯本求源,不可一味地应用利水药,而应充分考虑女子特殊的生理特性,遣方用药中随月经周期进行调整,以补益脾肾、理气开郁、补血活血、利水消肿等进行辨证施治,不可单纯地“见水利水”。

同时要注重饮食起居和生活调摄。在精神上,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心理状态,克服焦虑、紧张、烦愁情绪,适度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在饮食上,水肿期宜清淡饮食,忌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生冷果蔬,同时控制食盐摄入量,水肿消退后可适当增加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注意坚持低盐饮食;在生活中,避免劳累,避免较长时间站立或行走。

综上所述,瘀胀病可归属于中医水肿、西医特发性水肿,其基本病因病机为气滞血瘀、脾肾亏虚,治疗上以疏肝解郁、补益脾肾、行气化瘀立法。临证选方用药时,以吕师开郁消胀汤为主方,随症加减配伍,疗效肯定。

猜你喜欢
颜面双下肢气滞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身痛逐瘀汤敷贴治疗气滞血瘀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从五禽戏论治肝郁气滞型功能性便秘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基层中医药(2020年1期)2020-07-27 02:44:06
等闲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请您诊断
放射学实践(2016年6期)2016-12-15 21:55:30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以呼吸困难、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为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1例
好词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