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守伟
(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很多年轻人纷纷返回农村寻求商机,掀起了返乡创业的浪潮。2021年中国返乡创业人数达1120万人,其中大学生、退伍兵及青年村民成为返乡创业的主体[1]。在这股力量中大学生群体备受关注,并涌现出许多“创业典范”,为我国乡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智力与技术支持。然而要想充分实现乡村产业的协调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亟需更多大学生带着新技能和新思维返乡创业。虽然返乡创业的挑战性很大,不仅需要大学生转变思想意识,开辟出全新的就业方向,还需要其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本领,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大学生就必须迎难而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现阶段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大学生培养质量与就业问题也日渐凸显。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大学生群体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返乡创业推动乡村经济建设与文化事业发展,从而为我国政府部门更全面地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提供帮助。
首先是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人才需求。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目标是按照 “生活富裕”、“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总体要求,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与体制机制,持续推进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具体战略是“改革经济体制”、“加大农村投资力度”、“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在此过程中,需要大批优秀的、高素质的优秀人才的参与[2]。党中央在十九届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中强调,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我们需要将“城市人才”引入到“乡村领域”进行创新创业,激活乡村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的活力。大学生群体是高素质的、高技能的人才,通过返乡创业能够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基本需求,持续推进我国乡村经济、文化及政治的现代化发展。
其次是赋予乡村振兴“创新动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容包括:重塑城乡关系,实现城乡融合;完善并巩固乡村经营制度,推进公共富裕目标的实现;深化供给侧改革,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坚持自然生态与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走绿色发展的道路;传承农耕文明,实现乡村文化的复兴;创新治理体系,优化乡村治理结构;打好脱贫攻坚战,走社会主义减贫之路。由此可知乡村振兴战略所涉及的内容广泛而复杂,任务艰难而伟大。在创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下,我国需要更多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参与。大学生群体拥有开拓的现代化视野,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理论,创新治理体系、文化传承方式、经济发展模式及农业发展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创新动能。
最后是缓解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在扩招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大学生规模、数量与日俱增。截止2020年高校毕业生突破了874万人[3]。而经济新常态又促使社会经济环境日渐复杂,导致就业竞争出现白热化的现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频繁发生。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及发展社会。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中,大学生积极返乡创业,不仅可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本要求,也能破解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难题,帮助大学生充分地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大学生返乡创业对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在现实环境中,还存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为此,应从个人、教育、政策、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资源困惑。大学生创业需要优化与整合各种资源,然而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资源筹集几乎成为每个想创业的大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首先是资金资源,社会为大学生群体所提供的资金平台相对有限,大学生要想拿到优惠贷款和创业补贴需要经过各种繁杂的手续,并且周期相对较长。其次是人脉资源。在创业过程中,“人脉资源”对提高返乡创业的质量,至关重要。由于大学生群体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并且缺乏沟通经验,导致其人脉资源缺失。其次是传统观念。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一直大力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并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然而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差距又十分巨大。大部分大学生及其家长都持有“留在城市工作更好”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易使大学生难以形成“返乡创业”的意愿。
首先是创业教育不够完善。我国大部分院校普遍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很多创业课程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没有聚焦到特定的“行业领域”与“产业范畴”,缺乏实践操作与实训平台。另外,部分创业课程还没有涉及到农村产业、行业及资源领域。由于农村经济环境与城市环境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果缺乏对农村经济环境的分析与探索,必将导致创新创业课程难以发挥出真正的育人效果,不能提升学生发现创业的成功率。其次是工作经验缺失。部分大学生虽然充满创业热情,但缺乏管理经验与社会历练,对农村市场的潜在风险难以做到精准判断。对企业运营决策一知半解,特别是针对特定行业与环境的“市场开发”、“长效分析”及“专业调研”等能力缺失,导致学生返乡创业的成效不尽人意。
通过深入分析影响学生返乡创业的基本因素及具体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和高校应从“双创教育”、“政策执行”及“营商环境”等角度出发,破除大学生所面临的创业阻碍,提升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质量。
首先是转变传统观念。大学生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依托是 “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重要的教育模块,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创业就业成功几率,并且能为学生返乡创业提供“技能”、“知识”及“素质”培养服务。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引导其投身到乡村建设中,使其积极为“农民”、“农业”、“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及“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集体价值充分结合起来,使其形成积极为农村经济发展而奉献的意识。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学校还应从农村经济建设成果、发展优势及资源禀赋等角度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到返乡创业对自身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明确返乡创业所拥有的时代意义,从而正确看待和认识“返乡创业”过程。其次是加强资源供给。在资金资源层面,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构建大学生投融资平台,帮助大学生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为确保投融资平台的有效运转及作用发挥,政府部门应通过财政支持的方式,降低社会企业所面临的财政风险。即当大学生返乡创业失败后,企业也能获得一定比例的补偿。在人脉资源层面,相关政府部门应构建出融合社会著名企业家的平台。通过开展主题活动的形式,帮助大学生与企业家建立联系,提升大学生人脉资源的获取质量。进而为大学生更好地开展返乡创业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平台建设与管理,使“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的管理者、法人,都汇集在平台中,帮助学生及时掌握大量有效的、优质的“人脉资源”[4]。
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关键支撑,是学生发挥自身价值的有效保障。由于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所存在的弊端和问题,导致学生创业能力无法得到全面地提升。为此,高校应从如下几方面出发:其一,改革课程模式。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核心是“创业”、重点是“返乡”。很多大学生觉得没有合适的创业项目,返乡创业也“无从下手”。因此,学校应从转变返乡创业理念的角度出发,优化传统的授课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应结合乡村发展实际,与企业合作共同开设课程,为大学生开展返乡创业活动提供支持。其二是拓宽课程方向。返乡创业领域不应局限在普通商业领域,范围应拓宽,模式应多元化。高校在课程设计中,要从多条路线的层面进行设计,联合不同的专业,选择更多方向的项目[5]。其三是构建导师库。高校应构建出以“企业导师”与“专业教师”为主的创业导师团,为学生提供项目调研、智力咨询等方面的帮助。创业导师团的构建有助于学生寻求创业帮助,控制创业成本,并对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拥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此外,在返乡创业中,由于大学生普遍缺乏管理经验与社会历练,导致其难以精准判断市场风险,从而影响到其返乡创业的质量。学校应结合大学生就业市场现状,明确大学生教育特点及创业规律,通过构建创业实践平台或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的方式,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与“创新创业经验”,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调研能力及问题解决等能力。高校还应出台奖励政策,激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成果研发工作,“以赛促教”,帮助学生积累丰富创业经验。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基于“返乡创业”的实践基地。使大学生可以在实践实训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乡村经济发展环境,明确返乡创业的方向。
首先,强化返乡创业政策。各地政府部门能够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具体要求,出台一系列的人才吸引措施,譬如创业扶持政策、住房安置与补贴政策等。这些政策方针可以为大学生更好地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预期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抓手。为此,相关政府部门应通过构建监督机制、评价机制,研判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并通过构建“反馈通道”,让返乡大学生随时反馈“各项政策”的落实效率,从而进一步地提升政策执行的效率,激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热情。同时,构建并完善资质审核机制,简化“补助”、“补贴”的申请程序,通过降低学生申请条件的方式,扩大政策的惠及范围,增强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实效性[6]。其次是优化营商环境。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部门应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进一步增加其在网络、信息、物流、交通等领域的财政投入,实现乡村与城市之间的互通互联,降低大学生返乡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从而让学生抓住各类创业商机,提高创业实效。第二,加强物流体系建设。例如农产品物流需要进行冷链配送和二次加工。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社会资本向“物流企业及配套的网络、信息、通信等领域”的快速流动,从而形成村、镇、县的三级物流体系,提高城乡商品流通质量。第三,完善普惠金融。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农民”及“残疾人”。通过持续推进“普惠金融”,可以有效推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万众创新与大众创业。但结合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需求,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完善普惠金融内容,帮助大学生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
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对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拥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也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举措。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应积极肩负起乡村振兴的重任,积极返乡创业,将自身发展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为我国乡村文化传播、乡村经济建设、乡村政治清明提供支持。在大学生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中,政府与学校应从学生教育、政策完善及营商环境等层面出发,进一步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破解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难题,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