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维达
(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乡村振兴发展的稳步推进,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各地区应针对农村居民获得感的强化,做好对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的调整,从而强化乡村振兴发展成果的转化能力。
乡村振兴发展,不仅要在经济上做好发展建设,同时也要基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多项内容,构建完善的乡村振兴体系,使乡村振兴能在改善乡村面貌、构建美好环境及提升乡村发展水平等多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部分农村地区发展建设取得良好成果,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未来阶段,乡村振兴的发展布局,必须以提升农村居民获得感为基础,做好多方面的发展规划,使乡村振兴发展能真正意义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的获得感,构建多元化的发展体系,提升乡村振兴发展的实效性[2]。
提升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的获得感,需要从经济、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布局。所谓经济,是指提升农村居民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避免在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方面搞弯弯绕。环境,则是基于构建良好乡村生态,打造乡村地区宜居社区,优化乡村地区生态发展建设,实现乡村地区产业建设及民生发展协同推进。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使农村居民能充分感受乡村振兴发展带来益处,强化农村居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获得感。
经济创收是提升农村居民获得感的最直观方式。其中,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居民获得感的提升,并非是围绕乡村振兴发展产业经济建设进行研究分析。而是从提升农村居民实际经济收入着手,探究提升农村居民获得感的侧重点。从现实发展环境来看,农村居民经济增收渠道相对单一。乡村振兴战略虽然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劳动机会,但成本支出与劳动资源投入不成正比仍然成为制约农村居民提升经济收入的重要因素。各地区经济发展数据的激增,实际上与农村居民个人经济收入并无直接关联性,农村居民实际经济收入,更多受自然环境、农业发展、市场环境、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3]。所以,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农村居民获得感提升,必须要从强化农村居民实际经济收入着手进行规划,确保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能实现长期、稳定增长。另外,把握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对于提升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同样重要,也是强化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的科学方式。但部分地区在经济发展建设方面,未能采取公平竞争的发展策略,使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受众范围不断缩小,农村居民的发展获得感势必有所下降。
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基础。提升农村居民的获得感,需要从自然环境建设及居住环境优化两个方面进行规划。自然环境建设,是指以开发乡村旅游产业资源为主体,构建良好的乡村自然环境生态,基于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改善农村居民的所处的自然环境,使乡村振兴发展的优势能在自然环境建设方面得到体现[4]。居住环境的优化,则需要从优化农村住宅设计、拓展农村住宅空间、丰富农村住宅的实用价值等多个角度做好乡村宜居社区的打造,使农村地区建设发展,能围绕人文景观及文化生态建设两个方面内容,为农村居民获得感的提升做好充分铺垫[5]。此外,环境建设应考虑当代的环境特点,既要运用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理念,做好对环境的充分优化。同时,也要突出当代的环境发展特色,使农村居民能对本地区环境建设产生归属感。以此,基于提升环境归属感,强化农村居民的发展获得感。
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始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从我国各地区乡村振兴发展规划来看,构建乡村振兴的金融保障体系、推进产业发展升级、强化商业发展改革及深化产业经济融合等,是部分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目标。例如,将商业贷款纳入农户个体收入,将政府政策补贴作为评价农户个体经济收入水平的基础标准等,成为部分地区衡量乡村振兴发展成果的重要依据。
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的制定,应秉承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人的视角做好科学的发展规划。然而,部分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却忽视“人”这一核心要素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除此之外,乡村振兴发展对于农村居民获得感的提升,发挥了根本性的推进作用,但由于部分政策的执行与实施存在疏漏,使乡村振兴成为部分地区攀比数据增长速度的竞技赛。
乡村振兴发展,为农村地区发展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农村居民获得感的提升,也应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推进经济发展、促进民生发展、加强社会保障服务及强化监督管理等多个层面做好科学布局。使农村居民能更好地了解乡村振兴发展成果,增强农村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及归属感。
落实农村居民经济增收的发展政策,是指改变传统模式下,基于单一政策补贴的经济创收模式,采用直接经济扶持及间接的经济保障,为农村居民的经济增收提供支持[6]。直接经济扶持,是根据农村居民各个不同时期及不同阶段,经济收入变化为其提供直接的经济补助。砍掉传统经济补贴的中间环节,使政府机构、财政部门能直接与农村居民进行对接。有效避免地方政府机构针对农村居民经济补贴的吃、拿、卡、扣。所谓间接的经济保障,是基于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的稳定性评估,为农村居民提供部分政策性的经济扶持,使农村居民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资产增值及农业产品变现,进一步增加农村居民的经济增收保障能力。另外,各地区应围绕乡村振兴发展,为农村居民拓展获取经济资源的渠道,使农村居民能基于劳动力资源、农业资源转化,获取相对客观的经济收益。避免农村居民产生劳动生产投入及经济收益不符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的经济保障机制夯实基础。进而,提升农村居民的获得感。
将以人为本发展理念融入乡村振兴的发展体系,对于提升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具有划时代推进作用。其中,各地区应在乡村振兴规划的制定方面,考虑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根据地区生活成本、产业特色、农户经济收入等多方面要素,做好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的评估。尤其是在乡村振兴发展的经济建设及民生发展方面,应规避仅重视数据信息增长,提升对于农村居民现实生活、社会问题的关注,使农村居民能在乡村振兴的发展中充分获益。对于农村居民所关注的问题,应提升问题处理的优先级,并围绕乡村振兴发展中长效化机制的建设,做好多方面乡村振兴布局,使乡村振兴的发展能真正意义地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条件。另外,各地区应加强对农村居民生活、劳动生产需求的评估,分析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农村居民存在的经济问题及劳动生产难题。确保乡村振兴发展能将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作为完善核心发展体系的重要依据。譬如,针对冬季农村居民经济收入减少问题,应考虑为农村居民提供冬季经济补贴或创造非公益性的劳动岗位,使农村居民能保持稳定的经济收入,以此强化农村居民的生活获得感。
加强农村居民的便民服务保障,对于提升农村居民的获得感至关重要。乡村振兴发展富了农村居民的口袋,但农村地区存在的部分经济矛盾与社会矛盾无法伴随经济发展予以有效解决。所以,各地区的政府机构应针对农村居民的便民服务做好深层次对接,根据农村地区存在的经济矛盾与社会矛盾,制定相关的问题解决预案,并定期做好面向基层单位的定点巡查,保证基层单位能有序推进农村居民的便民服务。进一步针对农村居民的就业、创业、农业生产做好便民管理,使农村居民能充分感受到乡村振兴发展的益处。在此过程中,政府机构可以运用线上反馈及线下服务双向对接的模式,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民服务,降低农村居民便民服务时间成本,提升农村居民便利服务工作质量。使乡村振兴发展的成果,能在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
完善乡村振兴发展的监督体系,是指提升农村地区对乡村振兴政策的落实能力,确保各地区能按照上层领导部门要求,有的放矢地做好乡村振兴规划,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机构的管理执行力[7]。为更好确立农村居民及地方政府的互信关系,加强对地方政府机构的管理监督,则成为强化农村居民生活安全感的重要方式,使上层领导部门能成为农村居民提升幸福感与获得感的后盾[8]。营造和谐的乡村振兴发展环境,为后续充分提升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做好充分铺垫。另外,完善乡村振兴发展的监督管理体系,亦可遏制基层行政机构与政府机构的贪腐问题,使农村居民能真正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充分获益,提升政府机构的公信力,进而在提高农村居民获得感的同时,有效深化农村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改革。
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的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给排水设施、便民服务设施、娱乐设施、通信设备、公共交通设施等多项内容。部分地区的乡村振兴建设,虽然在优化交通系统设施上引入了大量的市政建设工程,但在居民娱乐设施及便民服务等设施的建设方面却存在缺失,导致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无法与农村居民的生产劳动及实际生活进行关联,最终,降低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各地区乡村振兴发展需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居民生活需求、娱乐需求的一致性,根据农村居民的生产劳动及生活要求,完善部分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农村居民能感受基础设施建设对自身生活产生的影响。以此,提升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及幸福感。另外,基础设施建设,应针对各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成果做好科学评估,对于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应将保障农村居民基本民生,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侧重点。使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成为提升农村居民获得感的重要方式。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农村居民获得感提升,直接关乎农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各地区应基于明确农村居民自身发展需求、提升农村居民经济收入及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做好乡村振兴发展体系建设,强化农村居民的生活感知能力,使农村居民能更好感受乡村振兴发展的优势及其根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