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践路向

2023-01-04 16:01刘喆琼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共青团创新能力大学生

刘喆琼, 魏 潾

(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并再次明确强调我国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发展目标。[1]在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全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创新是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要素,是第一驱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2]在这个历史进程当中,高校是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型战略储备力量的重要阵地,而共青团组织在高校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雄厚资源。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共青团要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3]青年群体作为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有生力量,促进其创新能力提升既是高校共青团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应然之举,又是共青团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与提升科学化工作水平的客观需求。

一、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时代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作出了重要论断,那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科学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始终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并将其准确融入到新时代的创新教育实践中。

1.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全党行动的“指挥棒”,居于五大理念之首的“创新”理念展现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创造正是在主动探索、敢于创新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如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外大局激荡交织。放眼国内环境,我国目前处于改革发展攻坚阶段和“深水区”,正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聚焦世界外部环境,受到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世界金融和资本市场遭受重创,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持续遭遇来自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的双重压力。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5]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最大限度的解放和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新动能对于经济的支撑作用,才能顺利应对挑战,解决发展之困。特别是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中国正当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阶段,中国青年处于“两个一百年”的重要历史交汇点,是决定国家未来核心竞争力的现实力量。

2.青年课题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6]青年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富有生命力、行动力、创造力,是推进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青年的命运始终与人民利益与国家前景紧密相连。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上,青年课题事关党和国家整体布局建设,是关乎党和国家各项改革事业能否稳步推进的战略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对青年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了历史新高度。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这是我国首次专门就青年群体发布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新时代中国青年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良好风貌。在新的发展时期,加强青年创新教育、提升青年创新能力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也是青年自身的发展需求。正如习近平指出:“广大青年群体必须在学用结合中增强创新意识,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抢占国际国内创新制高点。”[7]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明晰的今天,青年大学生理应承担其历史责任,要深刻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携行,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找准实践定位,持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共青团组织改革转型的必由之路

共青团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组织化的政治形态,兼具政治性与群众性。在经济新常态的时代特征下,共青团必须在为党育人的实践工作中紧紧围绕新时代的新特点,找准创新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共青团组织的改革转型工作事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稳固推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的意见》到《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再到《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共青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背景下也面临着自身成长轨迹的巨大改变。习近平指出:“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要求共青团组织要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8]此外,习近平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青年群体的重要性,其关于青年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对新时代共青团组织提升科学性、系统性育人方式提供根本遵循。共青团应该将为党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青年人才作为自身改革创新的关键点和突破口,为党赢得青年、培养青年、输送青年,做好青年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工作和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组织凝聚工作,进一步增强共青团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完美嵌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大局之中。

二、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三重逻辑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创新教育是高校工作者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内容。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教育工作必须要紧紧围绕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武装,以党的初心使命为根本指引,以群团改革实践为重要切入。

1.理论逻辑:确立价值认同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遵循,而创新能力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天然的、紧密的逻辑。我们如果以传统的观点将创新活动的领域矮化到科技发明创造的范围内,那创新活动与创新教育就失去了其普遍适应性。从个体人的自主价值出发,创新最本质上是人对客观社会存在的一种需求反映,在实践中产生新的需求,为了满足新的需求开始新的实践。在“需求-实践-新的需求-新的实践”这种交互式过程中,个体不断适应新环境,产生新的观念,尝试新的创造,完成自我认知的革新。这种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来说是个体主观能动性作用于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须能力。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能力的全面发展,创新能力的提升就显得格外重要。有了创新能力普适性的哲学假设,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创新能力的内涵与外延应该成为青年大学生成长的价值坐标。新时代赋予大学教育培养和造就大批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要求,在传统教育的机制作用下,学生的潜能和天赋往往被认定是相同的,接受统一的、无差别的教育。而个体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创新教育显然不能以一体化的方式开展,所以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识别和开发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业动能,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急需重视的课题。在高校创新教育的现实课题中,我们必须明确的看到,谁与青年大学生群体有着天然的组织联系?谁能够从青年中来到青年中去?谁以服务和引领青年为天职?答案是中国共青团。

2.政治逻辑:指引根本方向

共青团成立百年来,始终把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作为自身的使命和行动纲领,虽然党和团在不同历史时期任务各有不同,工作重心各有侧重,但是“党有号召、团有行动”作为100年来共青团的优良传统始终没有改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共青团改革的政治驱动力,而服务大学生创新教育是高校共青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必然选择和赢得青年、代表青年的重要途径,这是时代赋予共青团的历史使命。在创新驱动力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的发展背景下,时代对青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9]而如何将个体青年大学生的技术实力与能力素质充分有力地整合起来注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中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可以说是高校学生的核心利益诉求,在其利益诉求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10]特别是新时代的青年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利益表达更为迫切,发展需求不断增加。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共青团与青年的关系除了依靠思想引领和意识形态教育相联接,还需关注和满足青年的利益认同与诉求达成。因此,共青团想要在复杂多变的背景中赢得青年、代表青年,除了继续保持和加强自身的政治属性之外,还必须实现组织的转型升级——既要注重青年群体整体性的思想教育,也要注重青年具体需要和发展需求。在服务青年、帮助青年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认同与信赖,这就为党争取青年、凝聚青年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3.实践逻辑:服务战略大局

高校共青团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过程中,具有多方面丰富的资源和无可替代的巨大优势,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创新教育工作。

第一,“广而深”的组织优势。共青团既是政治性团体,也是群众性组织。从横向上看,高校团组织覆盖面广泛,并长期与社会各行各业的群团组织进行沟通联系,能够吸引和团结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青年创新人才,基层团组织的有效覆盖直接决定了共青团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广泛的群团组织覆盖能够实现“人带人”的联动效果;从纵向看,我国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工作面覆盖了学校、学院、学生社团、班级四个层面的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构建了校团委到各院系分团委再到班级团支部的纵向组织体系,能够自上而下地深入地动员并影响青年大学生。团组织广泛而深入的组织体系与纵横有序的脉络结构使得高校共青团能够依靠和发动校内的群团组织,发展成以校团委为核心,以院系团委、学生会等学生组织为延伸,学生之间相互动员、相互促进、相互激励,在大学生群体中充分发挥朋辈作用并辐射带动各级各类青年大学生组织的工作格局。

第二,“专且强”的队伍优势。长期以来,共青团的组织建设是非常成功的,而高校共青团的队伍建设又是各行业当中的佼佼者。当前我国高校中都配备了一定规模的专职的共青团干部,他们工作专注、技能专业、态度专一,常年活动和工作在团学工作的一线,广泛、密切地联系学生青年,深受学生的信赖与喜爱,他们能够及时掌握思想动态,精准服务科技创新需求,是助力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高校团组织还具备强大的学生共青团干部以及学生骨干队伍,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是共产党员,在整体上是大学生当中的精英群体,这同样是一支听党的话、跟共青团走,在大学生中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具有战斗力的可以信赖的青年骨干队伍。这就使得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创新教育工作中,在了解学生需求、辐射高校青年、组织各类活动等方面彰显着不可替代的队伍优势。

第三,“优与多”的资源优势。高校共青团凭借自身组织优势与队伍优势,还能够获得“优与多”的资源优势。

一是优质的校内可利用资源。高校拥有丰硕的科研成果,领先的设施设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具备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部要素,能够培养各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持和人才支撑;同时高校还具备大量的科研实验场所与基地,这也是各类科技创新赛事平台,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资源的利用率都有可以提高的空间。高校共青团可以充分利用以上优质的创新资源,为大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供给,还能够帮助学生将科技创新成果进行应用转化,充分体现其实用价值。与此同时,高校共青团组织还可以积极协调学校为学生搭建平台,通过创新实践活动推动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二是多样的校外可争取资源。高校共青团组织在长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凝聚和积累了校内外多方关系人脉,能够充分争取和调动社会各类多样资源,为在校大学生搭建创新学习交流的平台、创新创业的实训基地,提供指导教师以及经费支持等,也可以通过不同行业的群团组织多维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获取各类线上线下资源,广泛且充分搜集与创新创业活动相关的信息。

三、以“三创融合、四位一体、五维助力”的实践路向服务大学生创新教育

在新的发展时期,知识经济时代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要求劳动者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用创新知识和创新技术去推动社会发展。高校共青团组织必须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引领广大团员青年站在时代潮头。高校共青团的实践路向应与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统一性与关联性,成为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中的顶层设计与目标追求。

1.三创融合的顶层设计

“三创”即为创意、创新、创业。创意是创新活动的源头,是提出创造性想法的行为;创新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是学生将创意想法付诸实践的过程,能够解决新问题、提出新办法;而创业是创新活动的一种实践价值体现,是学生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价值的过程。若创新创业教育不回到根本,不从提升人的创新潜力出发,不从培养人的奋斗意志出发,那么创新创业教育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1]在三创环节当中,学生获得启发、得到创意,才能真正进行实践操作与科技创新,而有了创新成果之后才有可能落地转化成为创业项目。厉以宁曾指出:“创意驱动创新,创新带动创业。”[12]虽然本文只涉及创新教育,但是作为高校工作者不能将三创割裂看待。在当前高校的创新教育中,创意、创新、创业环环相扣、息息相关、缺一不可,三者之间相互供给、相互促进,所产生的能动作用是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高校共青团工作者要深刻理解新时代、新环境、新背景赋予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新内涵,把握三创之间的内在逻辑与促进学生发展的外部耦合性,在大学生创新教育工作中以三创理念为价值导向,紧密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统筹各方面的资源,以三创为工作重点,重新确立自己的工作理念、设计自己的工作路径,完成新时代的顶层设计。

2.四位一体的服务理念

高校共青团在充分利用组织优势、队伍优势和资源优势之前,应当遵循新时期大学生内在需求与利益诉求的变迁实际,准确把握学生创新驱动新常态,坚持以实现学生自我价值、提高核心竞争力为驱动力,提供精准有效的分层、分级、分类供给。高校共青团要想在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更好的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好的履行服务职能,就必须融入高校育人工作的主阵地,精准、有效、持久服务大学生创新教育工作,这就要求高校共青团的工作从理念角度进行价值重塑。本文用4D来概括四位一体的服务理念,即:Demand(需求)、Delivery(传送)、Development(发展)、Data(数据)。高校在新时期应当秉承“了解需求、资源传送、促进发展、总结数据”的四位一体工作理念服务大学生创新教育工作。目前,高校共青团在服务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方面仍然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创新教育的工作重于表面形式与短期成效,未能发挥好高校共青团天然的优势作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各方面资源平台的支持,而高校共青团完美交叉于党政、社企、高校、青联关系链条之中,可以充分为大学生争取和传输各方优势资源,提供政策扶持、成果转化、名师指导、交流提高等服务,只有将优质的资源吸引、整合起来,才能做到为学生需求提供精准供给,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在4D服务理念的最后一环是总结数据,尽管我国高校的创新教育已经开展并发展了一段时期,但是还未能形成较为客观、普遍的评价体系,创新教育评价数据的缺失将使得教育者无法准确识别不同高校大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呈现的具体特点、问题与短板,难以总结出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搜集、整理和总结数据,深入与青年大学生访谈调研等形式,科学分析和挖掘高校所处的综合生态环境的具体特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设计出相应的较为精准的评价标准。

3.五维助力的工作途径

五维助力是指从政策导向、能力培养、赛事引领、团队帮扶、平台搭建五个维度为大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助力。

(1)政策导向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工程,工程的实施需要政策的引导,大学生创新活力的释放也需要政策的激励。校内良好政策环境有助于不同的创新个体产生良好的互动与耦合效果,增加大学生创新效能提升的可能性。这一环节也需要高校共青团的助力与推动,增加创新教育在学生利益诉求结构的比重,如将学生的创新行为、创新活动与创新成果与在校期间评奖评优、免试推荐读研等项目挂钩。

(2)能力培养 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思维活跃、行动力强、人脉广泛,在校内可以依托丰富的科研资源与其他职能部门,于校外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和争取社会各类多样资源。在校内外资源结合的基础上,高校共青团组织能够吸纳和组建一批理论与实践兼具、专才与通才兼备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为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弥补创新教育中的短板;同时,高校共青团还可以利用天然的组织优势,挖掘、培养、发动一批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学生作为“科创辅导员”,对周围的同学形成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辐射、带动、帮助作用。

(3)赛事引领 高校的创新教育工作不只是停留在教学和课堂环节,科技创新赛事作为创新教育重要的实践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完善知识储备、优化专业技能、加强创新素养。如共青团中央举办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赛事,在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创业精神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高校共青团一方面应该积极鼓励、帮助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高水平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赛事,另一方面应该在校内组织各类学生的普及型创新比赛,尤其应当在各类赛事的准备环节中就开始密切联系学生,为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4)团队帮扶 良好的团队配合与协调是成功的基石。创新团队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意识方面可发挥很大作用,优秀的创新团队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延续力,是高校校园创新文化形成的有力推动者。高校共青团拥有天然的组织优势,能够广泛发动并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一定要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努力以朋辈作用实现学生动员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帮扶学生的目标。

(5)平台搭建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上,创新平台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当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传授创新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线上“互联网+”社会生态土壤的资源和线下众创空间的实地孵化效能,发挥高校共青团的各种优势,为大学生探索并打造一套线上与线下串联、校内和校外贯通的平台,让高校的创新人才能够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高校共青团在服务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顶层设计中,应当在营造校园三创文化氛围的基础上,积极为在校大学生构建“4D”服务体系,打造四位一体格局,将创意、创新、创业三创有机融合。五维助力则在内外协同、层级分化的基础上,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发展诉求与创新需求出发,形成一套完整的科技创新意识塑造与能力培养体系。

猜你喜欢
共青团创新能力大学生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名单(共三百五十七人)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名单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