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和, 虎牛军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碎片化阅读是互联网时代的常见现象,是互联网的“衍生物”。由于阅读时间的非延续性、阅读内容的非系统性以及由此两者所决定的阅读注意力的碎片化,使得读者在这一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是碎片化的,这种基于互联网的快餐式阅读被称为碎片化阅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以手机、平板电脑等为代表的各种移动终端的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进行信息获取和知识学习。根据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6%,越来越多的中青年群体成为数字化阅读的主体。[1]青年群体尤其是现如今以“00后”为主体的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是新事物的易感群体,对碎片化阅读的接受程度较高,大学生进行碎片化阅读已然呈现出常态化趋势,这一阅读模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2]他们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同时其思维又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引导大学生有效利用碎片化阅读,促进其科学价值观的养成,进而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已成为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
价值观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对于大学生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如今,碎片化阅读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他们价值观的养成产生着深刻影响。辩证分析碎片化阅读及其与大学生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利用碎片化阅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当代大学生“肩负时代责任,高扬理想风帆……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4]。
“碎片化”一词原指将一个完整的整体分化为若干部分的过程。2007年郑璐首次提出“碎片化阅读”,此后,关于碎片化阅读的研究逐年深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满足了碎片化信息存储与交换的技术要求,新兴媒体的繁荣为碎片化信息的传递与共享提供了平台支持。互联网赋能下的碎片化阅读可以超越时空界限、弱化阅读环境的影响,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其方式灵活便捷、内容丰富多样,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与传播。碎片化阅读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碎片化阅读具有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诸如实时交换、共享开放、自由虚拟等特点,除此之外,碎片化阅读也有其独特之处,这种独特之处主要表现为“碎片化”。
首先,碎片化阅读的阅读过程呈现出“碎片化”样态。阅读过程的碎片化主要指阅读时间和阅读地点的非延续性,由于这一阅读模式极具灵活性和适应性,其阅读过程可以淡化乃至无视阅读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在课间、上下学途中乃至睡前醒后等各种环境下都可以进行,一篇较长的内容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阅读,同样,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可以阅读几篇较短的内容。与传统的阅读模式相比,碎片化阅读是一种无组织、无计划的零散阅读模式,这样的特点决定了这一阅读过程的“碎片化”。其次,碎片化阅读的阅读内容呈现出“碎片化”样态。阅读内容的碎片化主要指阅读内容的非系统性。碎片化阅读本就是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而出现的,为满足读者需求,呈现在互联网上的碎片化信息都是被信息供给者解读、重构之后所呈现出来的一个完整信息的片段化内容,这些内容本身具有非系统性。同时,互联网上的碎片化内容之间并不具备必要的逻辑联系,这种非逻辑性与非系统性是阅读内容“碎片化”的重要表现。最后,读者的阅读注意力呈现出“碎片化”样态。阅读注意力的碎片化指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力的不连贯性,一方面,由于阅读时间和阅读地点的非延续性,读者在不同的阅读过程中其注意力只能是碎片的。另一方面,即使在同一阅读过程中,由于阅读内容的非系统性和非逻辑性,读者的注意力也呈现出不自觉的“被切割”状态。即是说读者阅读注意力的碎片化是由阅读过程和阅读内容的碎片化所导致的。
所谓大学生的价值观就是大学生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思维和取向。个人的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个体意识,其形成和发展都源自价值观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反映主体的认知和需求状况,并对主体的社会实践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碎片化阅读作为一种信息获取方式和学习方式,价值观主体在进行碎片化阅读的过程中,其价值观必然受到这种实践方式本身及其所获取信息的影响。当前,碎片化阅读已然成为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与外界交流和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实践活动深刻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诚然,通过碎片化阅读,大学生可以了解多种不同的价值观,拓宽视野、促进其价值认知的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碎片化阅读是把双刃剑,碎片化阅读在帮助大学生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对大学生个人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一定危害。所以,碎片化阅读与大学生的价值观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合理的碎片化阅读需要科学的价值观以引导,同时,科学价值观的养成又深受碎片化阅读的影响。
“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5]当前,碎片化阅读与大学生的价值观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科学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碎片化阅读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其产生机理,是实现碎片化阅读与大学生价值观之间良性互动的金钥匙。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个性化推荐算法在碎片化阅读中的应用使得碎片化阅读更具诱惑性和成瘾性。网络平台利用个性化推荐算法为读者推送同质化内容,使得身处互联网中的个人像“蚕蛹”一样被束缚在狭小的信息空间内,造成严重的信息茧房问题。不可否认,大学生在使用碎片化阅读的过程中,个性化推荐算法在信息极大超载的互联网时代能够有效解决信息供给过量与大学生有限需求之间的矛盾,帮助大学生用最少量的时间获得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但平台利用这一技术收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所阅读的信息,并据此数据为他们在下一次的使用过程中提供相类似的内容,致使大学生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被同质化内容包裹在狭隘的同质信息空间当中。这样的碎片化阅读既不利于大学生个人知识体系的拓展,也阻碍了他们科学价值观的养成。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6]“技术异化是一种特殊的异化现象,它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产生的,是人的技术活动及其结果对人的主体性的一种背离”。[7]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阅读主体对碎片化阅读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当前,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与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窗口,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导致他们的兴趣碎片化乃至知识体系和价值认知碎片化的重要原因。由于阅读主体对碎片化阅读的过度依赖,他们在这一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认知呈现出日趋下降的趋势,各类碎片化阅读平台似乎已经成为在一定程度上代替阅读主体思考和动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从表象上看碎片化阅读已经完全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便捷的工具,但其本质上是科技对人的异化,是物对人的控制。这样的碎片化阅读严重导致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性不断下降,沦为碎片化阅读的附庸。
价值观误区指的是价值观主体在其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由于主客观两方面因素所导致的错误价值认知。主观方面 ,高校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8],他们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对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差,并未完全具备能够合理应对互联网上复杂多样的价值观的良好信息素养。客观方面,互联网上纷繁复杂的碎片化信息中掺杂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尤其近年来,实用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各类极端思潮沉渣泛起。这些与主流价值观不符甚至相悖的价值观,在互联网上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地位,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在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大学生在碎片化阅读的过程中并不总是能够清楚辨别阅读信息中所承载的价值观是否合理,尤其不能够对一些精心伪装的错误价值观进行正确的评判,当大学生置身于互联网,容易迷失于多元的价值观当中,步入价值观误区,对他们个人的身心健康及未来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综上,大学生在进行碎片化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互联网环境的复杂性、碎片化阅读机制的不完善及大学生有限的认知,碎片化阅读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自身健康发展与实现个人价值的科学意义,帮助他们减少碎片化阅读对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产生的负面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越来越多样化,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愈发明显,各种经济形式、文化观念、思想冲击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9]要正确认识和利用碎片化阅读,积极应对机遇与挑战,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化风险为机遇、变不利为有利,让互联网成为了解学生、贴近学生、引导学生的新途径,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多方面协调帮助大学生养成“既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又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的正确价值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10]互联网既可以传播积极健康的思想,但也为虚假有害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渠道。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是实现碎片化阅读与大学生价值观良性互动的前提。首先,要营造“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的网络环境。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1]现实的人无时无刻不处在一个现实的环境中、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并受一定的现实环境所影响。在互联网时代,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对于正处在“拔节孕穗期”“小麦灌浆期”的大学生健康价值观的养成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准入制度。完善的网络信息准入制度是健康的网络环境的重要保障。网络空间无边界但并非法外之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网络安全已然成为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准入制度,警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互联网作为“抹黑中国”的“最大变量”,谨防极端思想扭曲大学生价值观。最后,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要在互联网这块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立得住脚、插得稳旗,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牢牢掌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12]。建设一支专业素质强、政治素质高、信息素养好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批“讲政治、懂网络、敢担当、善作为”的网信领导干部,弘扬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的重要一环,也是网络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追求合理的碎片化阅读必须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着力点,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是实现碎片化阅读与大学生价值观良性互动的必由之路。首先,要提高信息检索素养,信息检索素养指的是大学生在进行碎片化阅读的过程中,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信息”的素养。良好的信息检索素养,是价值观主体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避免科技异化的前提。马克思指出:“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13]只有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信息,才不会迷失于浩瀚的碎片化信息当中,真正实现对正确价值观的认同、涵育和践行。其次,要提高信息评估素养,信息评估素养指的是大学生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能够对自己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正确评价的素养。互联网上的碎片化信息大多是被发布主体解读、重构后发布在网上的“二手信息”,其中反映着发布主体个人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否失之偏颇、是否掺杂着其他错误思想、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价值观主体具备良好的反思意识和辨别意识,对其进行科学评价。最后,要提高信息利用素养,信息利用素养是价值观主体良好信息素养的主要表征,也是正确的碎片化阅读的最终环节。良好的信息素养不仅因为其具有科学性,更是因为它的实效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强调:“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4]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大学生只有将自己所获得的阅读信息与现实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碎片化阅读才能完成最终的闭环。若非如此,这一阅读模式只会导致阅读主体的碎片化认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铸魂育人的主阵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知、信、行”的主阵地,是实现碎片化阅读与大学生价值观良性互动的主阵地。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如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地位不可动摇,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都应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开展铸魂育人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首先,要理性认识碎片化阅读。不可片面地将碎片化阅读看作阻碍大学生价值观健康成长的洪水猛兽,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之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阵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势不可挡。其次,要正确对待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生事物,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是在互联网中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有力工具。在碎片化阅读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中,合理利用碎片化阅读,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当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和常态化,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是实现碎片化阅读与大学生价值观良性互动的必要准备。
科学的碎片化阅读离不开阅读内容的优化,媒体工作者作为互联网内容的主要推送者,从供给端优化推送内容,是媒体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现碎片化阅读与大学生价值观良性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媒体工作者要提高政治素养,坚持正确的工作理念,这是优化推送内容的前提,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通过碎片化阅读所获取信息的质量。碎片化阅读时代,自媒体在资本的裹挟下乱象丛生,为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提供了滋生地,冲击着主流价值观的地位,媒体工作者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正确舆论导向、正确新闻志向、正确工作取向,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15],不能在流量为王的拜金主义影响下迷失自我,要提高政治素养、突出思想引领,做有深度的内容和有担当的媒体人。第二,媒体工作者要通过高质量阅读内容,与读者相互促进。利用高质量、有思想的阅读内容,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阅读导向,克服浅表化的碎片阅读,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是媒体工作者克服行业乱象、科学发展的催化剂。所以,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从供给源头优化推送内容,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健康成长守好“责任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好比小麦的灌浆期,这个时候阳光水分跟不上,就会耽误一季的庄稼。”[16]全媒体时代,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这一阅读模式在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对此,本文提出通过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追求碎片化阅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培养大学生良好信息素养、优化供给端推送内容等措施,力求“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形成网内网外协同育人的思政育人模式,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并合理利用碎片化阅读,推动碎片化阅读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追求碎片化阅读与大学生价值观之间的良性互动,使互联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增量”,引导大学生成为“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