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晓光
(庄河市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辽宁大连 116400)
林业产业不仅保障着国家生态安全,还为国家提供着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林产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在发展过程中,各产业所需的林产品总量随之增加,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进入21 世纪后,国家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大,对于林业资源的开发管控力度也逐步加大,大量林场因“无林可伐”而破产倒闭,使我国林业经济出现“开倒车”的现象。因此,在保证林业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推动林业经济发展成为林业从业人员必须面对的难题。
传统林业加工模式通过销售林场内所采伐的木材来获得经济收入,所销售的木材既可以是通过加工的木地板、木质器具等,也可以是未经加工的原木等。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于木质地板的需求量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许多木地板加工企业不但从国外全套引进原木地板或复合地板加工设备,而且大幅提高木材的进口量,尤其是我国东北地区,依靠临近俄罗斯的地域优势,大量进口寒带地区出产的优质原材料用于加工各类地板[1]。
目前,我国林地的可伐木材存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虽然各地不断尝试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经济收入,但其中的不少发展模式均或多或少地对当地林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尤其部分需要占用林地空间来建设相关配套设施。为此,不少地区在20 世纪末开始尝试利用现有的林地资源,通过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采集业、种植业及养殖业。
采集业是以当地林场现有的林木所产出的果实和附生物为对象,如松树的果实、林间的浆果、蜜蜂酿制的蜂蜜等。种植业是指在林下空间内种植各类食用菌或药材等。养殖业是在林场内养殖各类家禽和其他具有经济价值的生物,如蜜蜂、梅花鹿等[2]。
我国绝大多数林场都位于山清水秀的山区,林场内部的自然环境较为优渥,随着人们对森林的砍伐行为逐步停止,森林内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各类野生动植物开始逐步回归森林。在林地内发展森林旅游产业,利用林地内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迷人的动植物观光资源,从而构建起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所。
目前,各林场为提高木材的成材速度和成材量,往往会选择种植同一树种,而人工林的生态平衡能力远弱于天然林,大面积种植同一品种的林木,一旦遭到林木病虫害的侵袭,对其进行病虫害治理和所承受的损失将远高于天然混合林。同时,我国在林地内开发旅游观光项目较为常见,虽然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于林地内林木损伤较小,但在运营时,游客对于林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却较为严重,如游客在游玩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垃圾和污染物、游玩行为本身对于林地内各种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等,甚至部分地区在进行林地旅游产业开发时,未顾及林地的人口生态量,在未进行科学论证的前提下,盲目开展旅游项目。另外,林地旅游项目具有季节性,如观赏枫叶、采摘果实、冬季雪景等,会导致大量游客在较为集中的时间内向林地景区聚集,此时游客量更会超过景区的实际接待能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将对林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破坏[3]。
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林业产业的科研投入,但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还是主要依靠传统的林木采伐和木材加工,其所生产的产品较为单一且附加值较低,在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原材料的利用率较低,大量可再加工的木材原料被无端废弃。通过对木材加工企业的产值和企业规模进行调查,我国大多数木材加工企业是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很多企业是原国有林场下属的企业在林场所有制改革过程中被林场职工所承办的。由于企业经营不成规模,大部分加工企业无法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更新和技术改造,降低了其在林业产业市场中的竞争力,长此以往,这些企业往往会沦为少数大企业的原材料粗加工商,无法真正享受到林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行业红利。
由于林业经济的科技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许多优秀的林业科研成果,如优秀林木品种、先进栽培技术等长期被“困在”科研基地内,无法真正转化为林业生产力,许多林业经济示范基地缺乏其应有的带头示范作用,各类高附加值的林业产业项目,如油茶、人造板材、浆纸、强化木地板、高档食用菌或药材种植等,不少企业虽然有兴趣投资,但受科技技术要求较高的限制,企业自身无法承担,致使许多好的项目始终无法真正服务于林业经济发展。
部分林业旅游观光项目开发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同质化发展问题,各景点的观光内容十分类似,游客在经历一次游玩后便失去了再次前往景区游玩的兴趣,从而降低了产业项目的收益能力。
任何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升级、产业建设。我国林业产业长期以国有经营为主导,几乎所有的林场日常经营所需的经费都依靠国家的行政拨款,而国有林场的负责人只需按照上级指示或计划如期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或各类林产品即可,在林业产业从业人员中,这种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短时间内无法彻底摆脱[4]。
即便部分林场已经完成了所有制改革,但产业模式和技术更新所需的经费也不是普通林场投资人所能承受的。在对林业产业进行投资时,经营周期较长、投资风险较大、对外部环境依赖性强等因素,导致各类资本难以对林业产业产生投资兴趣。
无法获得外部民间资本的投资,许多林业企业开始自筹资金进行产业升级转型,但林业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与其他类型企业不同,林业企业所拥有的固定资产中占比最高的便是企业所承包林场内可供砍伐的各类木材,而这些资产往往难以进行有效且准确的估价,从而无法通过固定资产抵押来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
林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对于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国家将森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在林区发展任何产业经济都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目前,多数林场已经实现了“禁伐令”,针对天然林砍伐量的逐年递减,可通过对现有林木资源进行合理的间伐,去除部分老龄化的林木,而在人工育林时更应倾向于恢复林场现有的林木种群分布情况,在间伐的过程中,可关注林场中出现病虫害隐患的林木。鉴于林场面积过大,无法通过人工手段进行全面监测,可通过遥感监测技术,利用图斑分析、筛选和判断林木是否出现病虫害隐患。
在发展森林旅游产业前,应当对林地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寻求具有当地特色且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旅游观光业态,提高旅游产业的行业竞争力[5]。同时,在产业规划和布局过程中,应注重对于林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产业规模切不可超过当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避免在产业开发时对生态造成破坏。另外,季节性较强的林地,还应着重探寻当地非旅游旺季的旅游业态,发挥当地旅游设施的服务能力,做到淡季不淡、细水长流。
各地的林业科研机构应加快对林业技术的研发速度,还应注重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的转化。如浙江省多地林场近年来开始种植林下铁皮石斛,这种新型种植模式不仅具有极高的附加值,而且对林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极小,一般3 年内所种植的铁皮石斛便可进行采收,深受当地林户的喜爱。该模式的应用不仅归功于当地林业部门的大力推广,还有林业科研机构将种植技术以示范林的形式向农户进行展示,林户在种植产业发展时全程有相关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所需的种苗和辅料也由合作社提供,所产出的石斛原料也由合作社进行统购、统销,从而实现了育种、种植、栽培、收获、加工及销售的一条龙服务。
在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同时,还应加大木材加工等传统林业产业的技术改革。如在木材加工领域,我国传统加工企业存在加工产品品种较为单一、加工产品精细度较低、木材损耗量较大等问题,导致加工企业市场竞争力不足,利润较低。因此,通过引进国外先进加工企业的生产技术,并结合我国木材加工行业实际需求,研发适合我国企业加工需要的加工设备。
针对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现状,各级政府可加大对林业产业的投入力度,完善林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虽然林业产业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且投资还呈现出持续性和前期回报率较低等特征,造成大量民间资本对林业产业投资“望而却步”。为打消投资人在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上的顾虑,可结合国土资源调查和林权登记,将原有的林业资源以不动产的形式进行固化,从而让林业资源能够被资本市场认可,最终为其在资本市场的流动奠定基础,进而达到降低投资风险的目的。政府部门还可采取贷款和政府担保的形式,鼓励当地金融机构对林业产业放贷进行支持,林户可享受到部分无息或低息的产业贷款,而金融部门所需的利息则由政府部门进行承担。
在林地产业开发过程中,林业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具有十分可观的生态效益,尤其是《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加入国际碳汇业务,林地内的各种林木能够直接产生可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易的碳汇额度。对于金融机构在抵押贷款审查时,可建议其对林地所能够提供的国际碳汇业务能力进行评估,从而为其产业发展提供更高的贷款额度。
林业资源除了具有较高的生产价值外,其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也相当显著,丰富的植物资源造就了林场内得天独厚的优美环境,而相比对城市或乡镇区域林场内的空气质量、水体质量等指标均遥遥领先。因此,在充分利用林业资源开展种植业或木材加工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森林康养产业也成为了促进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1)充分利用林区的空气质量优势,在确保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引入康养产业项目,将含氧量高、负离子浓度高、噪音污染低的环境特征与康养产业结合,使其成为人们调养身心、放松心情的好去处。2)通过康养产业项目的建设不断改善林区内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并以此来进一步促进林区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林业产业发展。例如,木材、林产品等林业产业资源能够利用康养产业修建的道路更加便捷地向目的地进行运输;电力、电信设施覆盖率的提升也有助于提高林区信息化管理水平。3)在进行康养产业经营时,不但能够就地消化一部分林业产品,而且在经营康养产业时还能够为林区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而进一步提高林场从业人员的经济收入,进而间接地起到稳定林业从业人员队伍的作用。
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已进入转型阶段,传统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国家对生态环境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导向,重新构建科学合理、具有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迫在眉睫。除所提及的产业发展策略外,还可深化林下经济发展资源优势,强化林下种植业、养殖业的开发利用,并通过加大培育力度,形成产业链,扩大培育规模,推动林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