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丽琴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南京 210094)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由南京市妇联牵头的“美丽庭院”建设也在助力南京市的乡村振兴。从人居环境的全面改善升级打造,到精神文明和家庭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得到不断拓展、丰富。部分建设比较成熟的乡村,开始从农家乐向乡村民宿、从休闲农业向田园综合体拓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乡村农业产业链,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富民产业,真正实现乡村振兴[1]。从1984 年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提出“庭院经济”的概念后,经过近40 年的发展,庭院经济在一些农村地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一些农民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发家致富。但总体来说,庭院经济还存在政府部门认识不到位、自身存在缺陷、农民的局限性等问题,导致发展不平衡[2]。鉴于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研究庭院经济的发展路径十分必要。
庭院经济自古就被视为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多出现在农学、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社会学领域对于庭院经济尚未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经济学家于光远首次提出庭院经济的概念,认为庭院经济是农民以自己的住宅院落和周边房屋前后为基地,以家庭为生产和经营单位,为自己和社会提供农业土特产品及有关服务的经济。
传统的庭院经济一直被界定为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指在庭院内部及其周边从事种植、养殖等以满足自家需求的一种生产方式。早在1 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庭院经济的存在,后来经过不同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庭院经济的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传统的庭院经济主要有以下4 个特征。1)自给自足。传统的庭院经济主要是农户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2)生产力水平较低。传统庭院经济的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条件简陋,农民经营规模小,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3)经营范围狭窄,经营产品类型单一。传统的庭院经济作物以常见的瓜果蔬菜为主,不面向市场。4)主要依赖家庭内部分工,小家小户独立经营,不会形成规模性的服务。
自1978 年以来,我国现代庭院经济经过只提供生产生活功能、出现非农业性功能和服务功能两个阶段的发展,已经在多个方面发挥了作用,不仅能满足农户自家需求,而且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助于乡村振兴。现代庭院经济主要有以下4 个特征。1)产品面向市场。现代庭院经济的产品不仅可满足自家需求,还能带来经济效益。2)经营范围广。现代庭院经济的经营范围不仅包括传统的花果蔬菜,还会有一系列的衍生服务,如采摘体验、盆栽盆景种植、农事体验等。3)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实现产业融合[3]。近几年,乡村旅游成为旅游热点,庭院经济创造了有价值的环境服务和精神享受,成为一种吸引顾客的另一块“招牌”。4)满足精神享受,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庭院经济可以为游客提供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有助于游客放松身心,感受绿色生态的力量和乡村的魅力,获得更好的乡村旅游体验,同时有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5)助力乡村振兴。庭院经济在诸多农村地区发展态势良好,成功带动当地农户脱贫致富。
大山村坐落于南京市高淳区的桠溪国际慢城区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素有“天然氧吧”之称,生活方式以绿色田园生活为主。结合当地绿色健康生态生活优势,大山村在农家乐运营的基础上,将普通蔬菜升级为有机蔬菜,把“田野”搬到庭院。这些在庭院里生长的蔬菜不仅可以出售、观赏,还可以满足游客对休闲农业的观赏和体验需求。庭院里不仅可以种菜养花,还可以做农事体验、手工活动等,发展庭院经济让原本杂乱的农家小院,变成绿色满园的生态家园,不仅美了风景,还富了农民的口袋。庭院经济以自家小院为主,既美化了环境,又能吸引顾客,提高经济效益,达到经济美观一体化。
农家乐是大山村的产业基础,依托桠溪国际慢城的品牌效应,大山村慢淳农家乐合作社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旅游路线——“从红色旅游看乡村振兴”,把整个高淳区的红色旅游景点整合成特色“慢淳游学”路线,为高校、企业等团体定制游学考察方案,提供深度的体验。同时,大山村积极利用合作社实现村村联动增加客源,多村协同发展,实现互助共赢。
盆栽果树区别于普通的花卉盆景,不仅拥有极具美感的造型,还可获得纯天然、高甜度的果实,既有观赏性,又有可食性,深受消费者喜爱。可见,盆栽果树的利润空间大,经济效益高,能有效带动村民发家致富。院栽果树更是将经济效益提高一个层次。将四季瓜果搬进庭院,既有特产销售、美食餐饮,又可以在成熟季节进行采摘活动,进行一系列庭院经济衍生的农事体验活动,符合大山村的生态农家乐、慢生活慢生态旅游体验特色。
大山村经村集体土地流转以后,农民只剩房前屋后的小块零碎土地,虽然是利用的小块土地,但是小而不乱。合理利用闲置土地复垦复绿,种植蔬菜瓜果盆栽盆景等,不仅能满足农户自家需求,甚至可以供给客人,而且重新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提高土地利用率[4]。同时,庭院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为赋闲在家的老人、妇女等提供一个新的致富门路。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大山村的发展刚开始多是依靠政府扶持,政府定向输送客源,不面向市场。随着庭院经济的发展,大山村的康养乡村生态旅游开始逐渐向市场开放,主要受众群体是中老年人,吸引了部分城市空巢老人。但长期以来的发展模式,使得大山村的庭院经济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去走向市场,农户经营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现有模式和服务对客源吸引力不足,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
大山村庭院经济的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和相应的指导,多是依靠群众自发组织,装扮自家庭院,完全按照自身喜好来打造。管理方面,缺乏专业的指导意见,旺季忙于农家乐经营时往往疏于管理,缺乏系统的、专业的良性指导,无法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大山村的农家乐多为农户个体自主经营,由于农家乐经营发展不均,在经营困难时难免会出现恶性竞争行为。部分农家乐更是“不思进取”式经营,结果往往容易留不住顾客,使游客体验感较差。尽管只有部分农家乐出现此类情况,但是容易形成恶性竞争,缺乏良好的组织和秩序去规范农家乐的经营市场。
大山村慢淳农家乐合作社负责人带领农户发展庭院经济,组织化程度较低,不易打开市场。农户个体独立经营,分散程度高,尚未形成规模化服务[5]。庭院开发出的土特产及文创产品宣传渠道单一,产业链条较短,产品未进行深加工处理,对于庭院经济的经济利用效率偏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社会化服务。
村里长期居住人群为妇女和老人,他们一般文化水平偏低且要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对于如何从事经营活动缺乏经验。部分农户的传统观念顽固,并不把庭院经济当作产业经营,只是作为辅助经营农家乐的手段,农户创新积极性不高,呈现出农家乐转型升级困难、庭院经济发展程度低等特点[6]。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农家乐为基础,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带动农户的发展,是一种新的尝试。立足大山村农家乐基础,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在提高自家农家乐竞争力的基础之上,实现新一轮的转型升级,同时实现“产庭景”互动融合,助力乡村振兴[7]。
不同农家乐的经营情况不同,很容易引起内部竞争,应充分发挥农家乐协会和合作社的作用,协调好内部关系,做到意识统一,共同发展[8]。通过培训在家赋闲的中老年群体做手工编织,进一步发展当地特色手工业,把这种特长转化成可变现的活动,让游客参与进来,在保持农村古朴生活的同时,给居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保持一种良性的运营环境。
打造大山村自己的生态文化品牌——“漫城姑娘”,进行特色农产品及文创产品销售。以当地著名的跑山鸡、散养鸡蛋、春笋等为例,可借助互联网的各种渠道,利用品牌效应,更好地发挥食品保障、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同时利用品牌效应,拓宽宣传渠道,扩大市场受众范围,提高大山村庭院经济生态绿色发展知名度[9]。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大山村应对比南京市各区的发展定位,找准自己的特色,合理利用国际慢城“天然氧吧”的品牌效应,形成生态旅游一体化服务,注重庭院经济生态化发展,形成规模化服务[10-11]。例如,将橘子树、各种瓜果等推广到全村,而不只是在个别农家乐中,将庭院经济发展得更加成熟;利用良好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庭院经济,打造康养舒适环境,为游客提供更高端的精神享受和旅游体验。
加强村民素质教育培训及村内文化建设,定期组织高素质农民进行理论知识培训,同时注意与先进模范单位的沟通交流,加快文化建设进度。在发展经营庭院经济的同时,增强村内文化内涵,创新机制办法,鼓励人才返乡创业,让人才脱颖而出,为实现“农家乐+庭院经济”融合发展,助力传统农家乐和庭院经济实现新的转型升级,为大山村产业振兴带来新鲜的力量[12]。
“三农”问题始终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融合,带动农户走上脱贫致富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13]。通过对南京市大山村的调研发现,庭院经济与农家乐结合的方式是一种新的尝试,有机蔬菜进庭院实现经济美观一体化,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在复垦复绿的同时有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是制约庭院经济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需要在其发展过程中对症下药,促进庭院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大山村自身良好生态,紧抓自身环境资源,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大山村的生态旅游进入良性循环,将庭院经济发展成规模化、社会化的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