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崇轩
(庆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甘肃庆阳 745000)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追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也高度关注林业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因受到国内人口基数较大及传统农业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农业用地面积远远超过林地面积,林地面积逐渐缩小,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于降水量较为稀少的北方地区,林业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是恢复林地面积的有效手段,不但能提高当地的抗旱能力,还有利于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抗旱造林技术作为北方林业工程发展的技术支撑,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北方地区林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针对抗旱造林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我国北方地区抗旱造林技术的合理应用及林业工程的发展提供参考。
从地理学的层面来看,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大兴安岭以东的广大地区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北方地区[1]。西面到达祁连山东端的乌鞘岭,东部毗邻黄海和渤海,北面和东面分别与俄罗斯和朝鲜为邻,主要包括东北3 省及黄河中下游的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山西省全部及河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的部分地区。我国北方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存在局部的高原气候。北方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相对较大,降水量总体偏少,且呈现出一种季节分配不均匀的状态,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北方地区少有的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地区,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空气中的含氧量、水汽含量随之减少,并且紫外线和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增加。高原地区气温偏低且气温年较差、日较差较小,在湿润气流的迎风面上降水量明显较多,在高原的内部和湿润气流的背风面降水量大幅度减少。
目前,应用频率相对较高的抗旱造林技术具体分为以下5 种。1)集雨技术。通过人为操作,利用目标造林区域内的山坡径流集中天然降雨,在目标林区周边建设1 个汇水的区域,随后将雨水引入需要绿化的土地中,用于改善当地的土质环境。2)咸水滴灌技术。在造林地段,使用地下的咸水资源开辟相应的道路,并使用水资源对造林地区进行灌溉,以此建立1 个绿色生态化的护林工程。但需注意的是,要全面降低水资源所处的盐结层的盐分含量,避免含盐量过高损害植被根系。3)储水灌溉技术。以造林周边地区的实际环境状况作为出发点,将圆柱形的储水窖修建在地下水资源汇集的位置上,并且在其内部修建相应的防水层,将雨水、雪水一类的自然水资源进行储存,用于灌溉[2]。4)覆盖技术。以树苗为中心,在树苗的周边铺设地膜、秸秆,并将抗蒸发剂均匀地喷洒在树木四周,随后在树穴上面覆盖生草一类的物质,将树苗的地膜铺设成漏斗状,确保水分能够长时间留存在树苗周围。5)抗旱保水技术。树苗移植过程中,将适当质量的保水剂放置在树木根部。保水剂也可与水混合之后浇灌,将水分有效保存在土壤中,树苗则会被保水剂与水所形成的糊状物质覆盖,并在其上覆盖新鲜的土壤,满足树木生长对于水分的需求。
在北方林业工程发展中,应用抗旱造林技术时需注意水资源匮乏问题。我国北方地区是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少部分高原气候为主,这2 种气候类型的总体年降水量相对较少,并且雨水大多集中在夏季。尤其是西北地区的林业工程建设,受当地干旱气候的影响,降水量极少,会直接影响树木的健康生长。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用地的面积远远超过林地面积,并且林地绝大部分都分布在山坡地段,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较为稀少。在黄土高原及青藏高原地区中,因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应用抗旱造林技术时需考虑当地土质较差及水土流失带来的影响[3]。
北方地区的林业工程建设要求在保证树木健康生长的同时,推动当地生态环境的有效恢复及发展。应用抗旱造林技术时,应注意树木的种类选择问题。如果大量种植单一树种,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起到恢复生态环境的效果,但是从林业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树种的单一化选择、种植在无形中提高了各种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很容易因为病虫害的大规模暴发而出现树木大面积死亡的现象。树种的单一化应用也带来了采伐期集中的问题,林区的树木补苗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会直接影响北方林业工程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我国追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北方地区因受到自然环境、资金、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盲目套用其他地区植树造林模式的现象,并未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选择树种及抗旱造林技术,不仅无法保障移植树木的成活率,还会带来林业资源浪费的问题。
抗旱造林技术在北方林业工程中的应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工程,不但需要以各个地区的实际环境作为出发点,而且需要严格遵循技术的具体规范,一旦其中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直接影响接下来的工作落实及林业工程整体建设质量。目前,部分工作人员造林技术应用规范性不足,未能根据各个地方的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树种及林业工程发展模式,会直接影响北方林业工程的健康发展。
想要使抗旱造林技术在北方林业工程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需合理选用土地修整技术[4]。常用的地面平整技术包括以下3 种。1)鱼鳞坑土地修整技术。在较陡的坡面,以坡体的等高线为放线,挖掘交错分布的半月形状的坑,主要适用于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的山地和丘陵地形。鱼鳞坑土地修整技术能够有效拦截地表的径流雨水,进一步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实际整地规格需根据当地的地形,灵活进行选择、调整,对于石质的山地地区而言,鱼鳞坑的规模可保持在1.5 m×0.8 m×0.5 m;对于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的地段,鱼鳞坑的规模则需要调整为0.6 m×0.4 m×0.4 m。2)带状整地技术。这种土地修整技术更适用于地形较为平缓的沙地、荒地和缓坡地带。需保留种植带内原有的植被类型,整地的宽度保持在1~3 m,如果造林的目标区域有着较为严重的风力侵蚀和水土流失问题,保留带的宽度需适当加宽。3)水平沟整地技术。采用这种土地修整技术处理后的地面相较于原来的地面较低,横断面呈梯形分布。水平沟的上口宽度维持在0.6~1.0 m,而深度和沟底的宽度分别为0.6 m 和0.4 m,能够有效积蓄水资源,适用于栽植经济林。
从抗旱造林技术在我国北方林业工程中的实践应用来看,耐干旱气候的乔木树种主要包括柏油松、白榆、侧柏等,比较耐干旱的灌木树种主要有沙棘、山杏、紫穗槐和柠条等。在具体造林工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结合目标造林地区的实际气候特点、土壤环境及林业工程建设情况,选择合适的抗旱树种。北方干旱地区,需优先选择抗旱能力较强的灌木树种;土壤贫瘠且干旱、向阳的坡地,可选择种植刺槐、侧柏、沙棘等树种,山杏、油松等植被更加适合种植在坡地的阴坡;尚未开发的荒山地带,需优先选择种植沙棘、柠条等植被。在目标造林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逐渐改善后,可栽种一些经济价值相对较高的树种。
由于我国北方地区的降水量总体较少,且呈现出一种季节集中分布的趋势,抗旱造林技术应用的关键,便是解决林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在北方地区的林业工程建设中,可将保水剂撒施分布在移植树苗的四周,减少水分蒸发,保证树木生长时水分充足。同时,应用覆膜技术也能进一步提高树苗的成活率。由于北方年平均气温相对较低,应用覆膜技术,能提高土壤内部的温度,避免因为冬季气温过低导致树苗冻死。在使用覆膜技术的过程中,需预留出要栽种树苗的缝隙,膜上的土壤覆盖厚度保持在5~6 cm。在树苗移植完成之后,需立即进行浇灌。
树苗移植前,要浇1次透水,保证苗木含水量充足,并且移栽苗木时尽量选择在晴天的早上、傍晚或阴天进行。在苗木运输过程中,需做好防晒措施,避免在阳光曝晒下产生水分散失和蒸腾问题。在北方干旱地区进行植树造林活动时,可使用ABT 生根粉进一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例如,油松、侧柏、樟子松之类的耐旱树种,在使用ABT 生根粉后,幼苗的成活率能提高8%左右。为进一步减少树木蒸腾作用产生的水分流失问题,可在其枝干和叶面喷洒用于抑制树木蒸腾作用的水溶液,以有效维持苗木原有含水量。
完成苗木移植工作之后,管理人员应及时进行松土处理,进一步提高土壤的透气性。松土的深度可根据干旱情况进行合理调整,但需维持在15~20 cm。幼苗附近的杂草需及时清除,避免其与幼苗抢夺水分和肥料。在干旱地区实施造林工程时,需做好水肥管理工作,如可在目标区域内建立蓄水池。施肥处理需在苗木移栽之前结合整地工作同步进行,并在完成树木移植后进行2 次追肥[5]。管理人员也需针对当地林木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制订详细的预防和处理措施,进一步提高苗木移栽后的成活率。
我国北方地区的林业工程建设和发展,对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延缓水土流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抗旱造林技术作为北方林业工程发展建设的技术支撑,在应用过程中却面临着树种选择较为单一、施工操作不规范、土壤肥力相对较低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需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土地修整技术及林木种类,配合移栽之后的水肥管护工作,提高幼苗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