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策

2023-01-04 09:25姜惠孟欣悦钦永琦马浩钧
农场经济管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农户金融农村

姜惠 孟欣悦 钦永琦 马浩钧

(1.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

一、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和普惠金融的普及,全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重大胜利,但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的互联网金融在普惠金融服务建设和发展工作方面仍存在许多实际问题。国内学者刘勤昌、杨德旗等(2011)提出普惠金融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担保规模偏小、贷款条件过高、还款方式单一、政策缺失等众多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1]。同时经调查,农村信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其正规主体功能弱化、信贷机构经营管理体制落后。农村信贷市场中存在形式多样、分布零散的贷款活动,需求方据其不同贷款特点选择不同贷款方式办理贷款无疑增加了信贷风险,同时也易扰乱信贷市场秩序。在农业信贷方面,因其资金周转期较长、资金占用量大,贷款农户的需求在日益增加。

乡村地区,乡镇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作为农村普惠金融的主要参与体,需借助改革创新完成业务转型升级,激发农村地区经济活力。纵观农村地区当前经济形势,结合当今金融数字化转型的优势,完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小额信贷模式、创新金融服务工具,在农村地区建立、提升、优化数字化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已成为必然趋势。为此,深入探究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机制和相关创新策略具有重大意义。

二、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发展特征和现实意义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及发展特征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作为各界所探索的热点,其内涵有诸多的描述和界定。综合来看,互联网金融是指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企业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形成具有普惠金融、平台金融、信息金融等特点的金融模式,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服务体系[2]。而农村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金融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实践应用。虽然二者的内涵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但互联网金融是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这点无可非议。贾立等(2016)认为农村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金融和农村场景的天然结合,其服务对象为“三农”,服务手段为“互联网技术”,服务内容及领域为“金融”,三者浑然一体[3]。从金融市场供给关系、服务内容、模式等角度看,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具有以下发展特征。

1.农村金融市场供给发生转变。过去资金投向以单纯种植业为主的分散个体小农户已逐渐转变为资金投向于农工商多方一体化综合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农业。传统农业贷款减少,现代农村互联网金融贷款增加。由此,贷款方式由单一信用贷款向多元化担保抵押贷款转变。为更好地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低成本、高效率地进行投融资,创新金融工具不可或缺。但在研究内容上,大多立足于理论,基于实况联系基层群众进行农村互联网金融相关内容的研究很少[4]。

2.金融服务体系持续改进,农村普惠金融渐入佳境。农村金融发展政策不断出新,农村金融市场各种机制日益完善。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结构依托大数据等技术不断进行优化。积极响应普惠金融理念,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推出定制化贴心服务,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种类的金融产品[5]。这与普惠金融理念十分贴合,推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进程。

3.“线上+线下”支付模式普及,突破地域限制。一方面,线上移动支付和线下面对面支付的结合使农村偏远地区的居民消费方式得到了升级,网购更加便捷,进而能更容易满足其各种日常生活需求。另一方面,“线上+线下”支付模式可以更加高效解决偏远地区居民的资金需求。例如京东“乡村白条”金融产品,手续简单,使用方便,专为农民解决融资难、成本高等困难。农村互联网金融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经济便利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其技术水平及其预判金融风险、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有更高要求。

4.规模效益显著,交易成本降低。互联网金融具有规模经济效应,随着用户数量等其它有利因素的逐渐成熟,其平台竞争力日益增强,网络交易使其实现边际成本递减,进而能为偏远农村地区的居民提供更低成本的服务。与此同时,农村互联网金融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较为成熟的互联网技术搜集一切金融交易信息,对其整理分析合成一些重要的参数指标,进而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二)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现实意义

1.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是对普惠金融的深入探索实践,丰富了普惠金融理论的实际意义。随着农村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各种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也应运而生,如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综合电商为代表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以“宜信”“翼龙贷”为代表的涉农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农村互联网信贷模式;以“大家投”为代表的农村互联网金融众筹模式,丰富多样的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可根据农户不同需求特点定制化服务,为农户提供最大化便利,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切实响应了普惠金融的现实意义。

2.缓解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现象,提高农村地区居民信贷满足率,实现农村经济高效流通。农村互联网金融借助大数据等技术将相关信息集中整合,很多信息变得更加透明化,供求双方也能处于较为平等的位置进行经济交易,进而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信息不对称等金融排斥问题的解决,缩短交易时间,简化交易流程,随时为农村地区居民解决资金需求提供便捷服务。针对农村地区借贷分散、灵活的特点,农村互联网金融可以吸收当地居民储蓄存款,集中投资于农村地区有资金缺口的相关经济部门,资金高效运转的同时,减少非正规信贷活动现象的发生。

3.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增长。长期以来,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及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等因素,城乡差距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尤为明显。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效改变了这种局面。一方面,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普及使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空间限制,有效清除了一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道路上的客观障碍。同时,随着农村居民对互联网的逐渐熟悉,网购已十分普遍,足不出户就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甚至许多个体农村居民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电商直播销售,从而增加日常收入。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农村地区的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农村互联网金融的问题

(一)农村居民对农村互联网金融认知度不够,信用意识较为淡薄,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

在部分偏远的农村地区,农村居民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加之区域经济水平有限,由此对一些新型互联网金融服务产品接触少之又少。因其对相关金融信息了解程度不高,金融知识较为匮乏,所以农村居民的信用意识比较薄弱。由于诸多因素,农村居民信用数据缺乏,农村金融信息诚信档案建设滞后,信用体系不健全,“金融排斥”现象加剧,为此给借贷交易时信用评估等工作带来一定难度,进而增加了借贷的潜在风险。

(二)农村互联网金融风控机制不健全,市场监管力度较弱,相关金融和法律政策缺失

随着金融系统的数字化和数据化,金融服务平台的APP在支付系统和结算系统等功能上存在着遭受技术漏洞挖掘和账户遭受网络攻击、欺诈盗窃风险。与此同时,监管缺乏协调、金融中介机构和监管机构方面缺乏专业知识也可能造成技术应用和操作风险。目前农村互联网金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金融实践经验不足,风控等相关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交易方式非常多元化,不同地区的金融水平和地区金融发展程度存在差异,相关政策执行力度也不同,针对漏洞的违规金融业务更易进入相对薄弱的农村金融市场,扰乱农村金融市场秩序。

(三)金融服务产品较于单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经过一系列的优化与完善,形成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及各种民间金融机构构成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受我国农村分布广、人员分布过于分散的影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不利于大力推广,发展十分受限,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部分金融机构对金融产品的创新性不高、金融服务产品较为单调,缺乏市场活力[7]。

四、推进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

(一)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打造“互联网+金融”运营模式

1.建立信用奖励和集体增信机制。根据农民还款情况,实行信用奖励制度,对于守信还款的农户,可在再次贷款时获得一定程度的更高贷款额度奖励,并且农户可凭借获得的信用积分兑换还款延期福利,以此方式激励农户守信还款。建立集体增信机制,以多个农户和其所在集体的信誉等因素为增信依据,使风险承担主体多元化。有些地区千百家农户与相关农业合作社形成了稳定价值链,借此可以信誉良好的集体为单位增进信用,使其还贷具有多重保障。实行联保制度,若一人违约,则由其他人承担连带违约责任,合理降低违约风险。

强博(2020)提出,为摆脱信贷信用困境,可以首先完善优化农村信贷信用体系,进行信用评级和信用增级。信用评级是以农户为基础单位,在信用社与政府的共同审核下,对农户的还款能力、信用记录、名声和品德等方面进行考察。信用增级是指在推进联保贷款发展的同时,挖掘更多可以提供担保型的贷款,并鼓励农业保险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基于风险可控的背景下,尽可能放宽贷款限制,提供更高的贷款额度,并提升农户的授信额度。一般情况下,农户的贷款可以提升为8~10万元,对于信用等级良好的农户,可以适当将其授信额度提升至20万元。与此同时,对农业贷款期限进行严格把控,明确贷款的实际用途与生产周期[7]。

2.实施信息共享制度。建立并实现信息共享,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知情渠道,也为构建安全和谐的消费市场提供了承诺与保障。同时,将一部分可公开的产品信息展现给用户,保证用户充分享有知情权。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对消费者信息严格保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保证信息对称性,让用户理性消费合理选择。

3.打造“互联网+金融”运营模式。通过“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模式,可以一定程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收集的农村客户其社会声誉、相关生产数据和软信息进行交叉对比,进而甄别农户还款能力与投资潜力。通过与大型电商平台或互联网企业合作,获取数据流量优势,凭借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搜集、分析农村消费者的金融活动数据,客观准确地确定其金融风险等级与需求结构,进而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制定专属性、特色化的金融产品。

(二)完善农村互联网金融风控机制,保障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1.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采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融合应用为提高平台风控水平提供可能性。基于大数据系统在数据采集分析方面提供资源依托的优势,开发人员在数据识别处理方面进行路径优化,以防数据造假和数据泄露,从而进一步解决数据安全问题,降低数据隐私泄露风险。

2.建立用户审查中心。建立用户审查中心,对风险较高的用户进行审查,并借助关联网络对其数据进行潜在风险挖掘和分析,同时对用户信息操作流程进行加密和维护,鉴别到用户信息安全存在隐患时,对其数据进行专业分析,并将危险因素告知用户加以提醒。强化人工审核评估,利用防火墙等现有措施,防御数据篡改和数据窃取。

(三)丰富金融服务产品,激发农村金融市场创新活力

随着“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不断成熟,农村居民能够更加便捷地投资金融产品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加有效的销售渠道。金融产品的丰富使用,让农户在涉及农业种植、养殖、产业融合等多个方面的价值链分工中地位有所提升。融资和融智服务结合并行,为农户提供包括创业咨询、创业规划与财务在内的各项服务,帮助农户在创业过程中能够将资金、技术、劳动力与管理等各个因素融会贯通,获得更高效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户收入,使农户对优质金融产品有更高需求,进而达到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的高效统一。例如:为应对粮食价格大幅波动问题,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创新使用远期金融工具,来满足农户的保值需求。类似于CPR证券,发行农户与认购方达成协议后,发行农户在未来某一时间、地点交付给认购方若干数量农产品,农户可借此方式提前获得融资。该举措也会促进交易结构更加标准化[8]。

彭雁(2015)提出,美国为了应对经济市场大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推出了包括金融远期、期权交易、互换合约和金融期货等在内的金融衍生产品,并推出了有“金融炼金术”之称的资产证券化,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应对风险的有力工具[6]。

张中正,谢思(2020)指出,当前,农村互联网金融包含以P2P借贷和线上理财等为主的金融业务,其中又各自存在多种金融产品,能够应对农村地区对于农村金融服务的需要。互联网技术使农村金融产品更具弹性,为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了可能,也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例如,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可准确分析农户及农业企业的信用状况,让那些无法在传统金融机构获得服务的金融需求者获得金融服务;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实现资金流向的实时监控并对潜在金融风险及时预警,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安全性[9]。

猜你喜欢
农户金融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农户如何称取和配制小用量固体农药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