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炯汝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已经明确建党一百周年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三大战略性举措之一就是脱贫攻坚。举全国之力,历时8年的奋斗,如期完成了新时代的脱贫攻坚任务,平均每年脱贫人口数量超过一千万,总计脱贫约一亿人次,这个成果在当今世界是前所未有的。不仅消除了部分县市的绝对贫困现象,也解决了部分地区的整体贫困问题[1]。2020年11月23日,全国贫困县已经全部脱贫摘帽,共计有832个贫困县摆脱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让全国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了满足,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举世瞩目成绩的取得,主要是因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大力研究探索扶贫开发举措。其中,最根本的保证是我国政治制度在脱贫攻坚中的绝对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完善基础建设的同时既给人民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又顺利推动扶贫事业向前发展。我国总结历史经验,结合当前实际,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脱贫攻坚之路。现今脱贫任务已经完成,但因贫困问题的复杂性,现在脱贫不代表以后脱贫,仍然存在返贫致贫风险,对脱贫攻坚成果后续的巩固拓展问题还需持续关注。本研究通过分析内部与外部的致贫返贫因素,依据现有的脱贫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便更好地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效。
全国贫困县已全部实现脱贫摘帽目标,但新的问题与风险随之而来,如何防范已经脱贫的人民群众不会因为其他因素致贫返贫呢?有效防范化解返贫致贫的风险可以巩固脱贫的成果。当家庭受到外部风险冲击时,会造成家庭福利水平下降,贫困脆弱因子增大,有一部分已经脱贫的人口仍然会存在致贫返贫的风险[2]。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时发现,教育保障体系、医疗保险体系[3]、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体系[4]等诸多方面的政策存在不足之处,会让农村地区的农民增大其贫困的脆弱性。因此,需要国家和政府保证相关扶贫政策的持续稳定性。
内部因素是指农民自身的能力与水平,自身是否具有防范抵御风险的能力。
1)身体健康状况对农民在增加经济收入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很多农民是因为疾病致使贫困或者重新返贫的,无力负担疾病的治理费用,为了省钱耽误最佳治疗时间,病情越拖越重,甚至丧失劳动能力,收入来源切断,陷入“疾病—贫困—疾病”的恶性循环圈中[5]。
2)教育状况。教育既可以改善父母认知,也可以阻隔贫困问题的代际传承。在贫困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没有高度重视,有些适龄儿童辍学在家务农,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教育扶贫政策使这些儿童有学上,但部分上学的儿童素质能力仍不高,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地位。
3)技能训练。在脱贫攻坚中,虽然已经广泛开展了技能训练,但缺乏系统性,大多局限于在理论层面的技能讲解,科学理论与实践情况未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使技能训练背离初衷[6];有些基层干部在扶贫中未用心深入,并没有真正了解贫困户的真实需求,导致帮扶工作的效果不明显。
4)村民缺乏内生动力。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思想,这根本上是“精神上的贫困”[7],对外部依赖性过高,自己未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发展受到制约。
外部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和自然三个方面的风险。
1)经济风险是指现行的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帮扶是由政府主导的,主要注重短期目标,对发展的可持续性关注不够。就业层面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劳务合作等,但这些远远不够[8]。
2)社会风险是指贫困地区的治理模式风险,贫困地区的治理模式为“两委+驻其所在地工作队”,该模式难以满足现有需求,需进一步提高治理能力。贫困地区的经济多为村集体经济,其市场机制不健全,发展存在短板;在扶贫过程中政府占据了主导位置,市场作用在大扶贫格局中未得到发挥。
3)自然风险是指贫困人口生活在不利于生活生产的偏远山区或土地贫瘠区域,靠天吃饭,难以靠自身能力摆脱贫困。
因此,国家和政府出台了易地扶贫搬迁的相关扶持政策,将贫困人口搬出大山,集中安置,使他们摆脱贫困。但是这仅仅只是给他们“输血”,缺少具有“造血”功能的后续相关扶持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以保障他们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2.1.1 健全健康保障机制
在脱贫攻坚中,对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险实现了百分百的覆盖率,现有医疗保障政策得到落实。在看病就医时,可以“先看病,后付费”;就医结束后,实现了“一站式报销”,同时提高报销比例。但现有政策也需要调整完善,一是健全健康保障机制,实现医疗体系和医疗政策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合理的报销比例,以防止出现贫困人口过度保障和医疗资源浪费的情况。二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建立全民重大疾病、慢性病救助体系。
本实验中酵母菌和甜酒曲的添加对纳豆风味的影响不显著,改变纳豆C/N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纳豆的风味,添加适当的辅料对提高纳豆风味有一定作用。本实验研究表明,加10%糖,蒸50 min,发酵20 h,与等量酸奶混合,后熟,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纳豆风味,产品的香气和滋味协调,纳豆所带氨味最少,易于被国人接受,含水量61.02%,黏液率5.72%,氨基酸态氮19.18 g/dL,大肠杆菌8×102 cfu/mL,符合国家标准,纳豆激酶酶活为54.55 U/g。
2.1.2 提高教育保障水平
在脱贫攻坚中,教育保障体系保障了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而且部分地区发放营养餐,并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但家庭困难的学生易主动辍学,部分学生存在教育素质不高、实际能力不强、毕业后难以就业的问题。因此,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在扶贫工作中不断优化教育保障体系,提高教育保障水平:一是细化研究并严格推行控辍保学的具体措施,从多个角度监督有辍学风险的学生,监控不局限于贫困学生,应拓展到非困难的适龄学生,提高整体教育入学率和完成率。二是提高教学质量,将教学水平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和动手能力,并提高教师队伍的福利待遇。三是加快职业技术发展,适应市场需求,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技术性就业水平。
2.1.3 完善技能培训机制
在脱贫攻坚中,各地区积极开展技能培训,但缺点也暴露出来,如缺乏系统性、脱离实际,未了解贫困户的真实需求,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完善技能培训机制,在深入调研贫困户实际情况、结合市场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关的技能培训体系,并将培训落到实处,将培训的实际成果展示出来。
2.1.4 加强培育内生动力
2.2.1 优化就业产业扶贫,防范化解经济风险
优化就业扶贫促就业。在脱贫攻坚中,扶贫车间累计建设3万多个,提供40万多个就业岗位;大力鼓励返乡创业,累计实现400多万贫困人口增收;乡村公益性岗位被大力开发,累计安置500多万贫困人口。就业岗位为众多的闲置劳动力带来了新的经济来源,但也存在就业水平和市场需求不相符、岗位设立不合理等问题,需进一步优化就业扶贫促就业:一是完善相关就业培训体系,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情况,提高村民的就业率。二是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的作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解决人与岗位不匹配的问题。
优化产业扶贫促增收。在脱贫攻坚中,各基层政府和驻村队伍引导当地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农副产品的上下游产业链,推广电子商务,促进农户产业增收。对有创业需求的农民提供金融支持,让困难群众有启动资金,自主创业,增产增收,摆脱贫困。但有部分项目存在一些短期化、同质化的问题。政府在产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市场在其中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需要优化产业扶贫促增收:一是建立健全产业发展长期规划,由产业发展带动困难群体自身能力的发展,实现增收。二是确保产业发展的持续性,保障有稳定的资金不断投入,后发动力雄劲。三是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也要做好监管工作,以便更好地促进产业发展。
2.2.2 创新扶贫治理模式,防范化解社会风险
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在脱贫攻坚中,政府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对部分贫困农村进行帮扶,改善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打通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村民以及村干部老龄化问题严峻,需要巩固加强基层治理能力:一是强化驻村帮扶体系,后续驻村帮扶工作要结合未来发展调整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二是完善村干部的选举机制,增强其领导和治理能力,需要注入新鲜血液,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吸引青年回归家乡就业,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提高村级集体经济力量。在脱贫攻坚中,基层政府、爱心企业等为扶贫投入大量资金,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村级集体经济由于缺乏相关经验,不能把控大量的资金;对市场变化把握不够准确,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巩固提高村级集体经济力量:一是培育“市场+政府”模式,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村级集体经济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的特点。同时,政府做好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规划引导的角色,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二是完善村委会和村支部对集体经济的领导,规范村级集体经济的组织结构。
2.2.3 健全保险扶贫与后续扶持体系,防范化解自然风险
增强保险意识,完善保险体系。农业生产极易受到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影响,所以需要更完善的农村保险体系。当前农民参保的是补贴范围小、补贴方式单一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且农民自身的保险意识相对不高。因此,要完善保险体系。一是鼓励市场商业性农业保险的开发上市,并创新丰富农业保险险种,和政策性农业保险互为补充[10]。二是发挥再保险作用,使得农民保险意识增强,形成多维度的保险机制,进而有效降低生产经营风险,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将群众搬出大山集中安置,通过“挪穷窝”“换穷业”,实现“拔穷根”,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但伴随着从不同地区搬迁而来的群众新的问题又产生了,不同地区搬迁来的群众贫困脆弱性各不相同,因此,在后续乡村振兴中要制定针对性更强的发展方法[11],深化后续易地扶贫搬迁扶持工作。一是完善后续扶持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引进产业入驻安置区,增加就业岗位,使农民能够就近就业。二是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社区治理,精细化分区分类管理,完善社区服务管理职能,确保安置社区的和谐稳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提高搬迁来的农民对安置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
在脱贫攻坚的伟大举措结束以后,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需要健全健康保障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完善技能培训机制、加强培育内生动力等措施来提高人力资本,防范化解内部返贫致贫风险。还需要从经济、社会、自然三方面防范化解外部返贫致贫风险,具体措施如下:优化产业扶贫促增收、优化就业扶贫促就业,防范化解经济风险;加强基层治理能力、提高村级集体经济力量,防范化解社会风险;增强保险意识、完善保险体系,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防范化解自然风险。总之,充分防范化解致贫返贫的风险,多措并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