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设计中生态修复理念的应用策略

2023-01-04 01:48肖伟鸣
南方农业 2022年15期
关键词:公园生物生态

肖伟鸣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0176)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2012 年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型的生态保护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1]。湿地、森林与海洋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其中湿地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环境之一,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被誉为“地球之肾”和“物种的基因库”。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国内湿地公园的建设需求日益增多,诸多问题也在湿地公园设计与建设中日益显现,其中最突出的是湿地生态的有效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问题。基于此,湿地公园设计过程中,要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将生态修复理念贯穿其中,不断提升湿地公园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1 湿地公园与生态修复的概念

1.1 湿地及湿地公园的概念

湿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湿地概念是指地表潮湿或常常积水,生长着湿地生物的区域;广义的湿地概念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性的或季节性的流水或死水、淡水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湿生平原及其他包含水域的地貌环境,低潮时其水域水深不超越6 m”[2-3]。而湿地公园是指对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的特殊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湿地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既可以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还能够提供人们休闲游玩或进行科普教育活动的特定湿地区域[2-3]。可见,湿地公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园,既不同于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有别于各类普通的城市公园,而是具有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的具有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及休闲游览的一类综合性公园[3-4]。可见,湿地公园是人居环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2 生态修复的概念及方法

1935 年,美国的利奥波德(Aldo Leopold)等最先提出生态修复的概念,他们通过植被种植方式,将威斯康星河沙滩附近的原有被废弃的地块恢复到被破坏前的土壤生态群落状态[5]。生态恢复是利用生态系统自身的组织和调控能力使生态系统恢复原有功能和演变规律的过程[6]。或者说,生态恢复是指将生态结构由受损状态恢复到受损前的完美状态,是完全意义上的恢复过程,既包括回到起始状态,又包含完美和健康的含义[7]。生态修复与生态恢复的含义不尽相同。生态修复是促进已经破坏了的生态系统通过生态系统自身或者人为辅助的方式进行恢复的过程。或者说,生态修复是指将生态结构由受损状态恢复到受损前的状态,但不包含完美的含义,在恢复过程中不一定要求恢复到起始状态的完美程度[7]。该定义强调了生态系统本身进行生态修复的重要性,是生态修复的主要方式,人工修复作为生态系统修复的辅助方式。简言之,在一特定的区域内,生态修复可以通过生态系统自身的组织和调控能力来达到生态环境良好状态的过程,或者借助人工措施,加速这一进程的发展。

从生态修复的概念中可以看出,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学原理,生态修复方法主要有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及工程技术措施修复;生态修复的目标就是通过一系列生态修复方法措施对受损的生态结构进行修补,在充分发挥生物有机体的特性,保护原有功能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新功能,同时,用多种技术措施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来构建生态平衡,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8-9]。这些技术措施包括:通过植物的种植和土壤有机质的修复,加快自然演替的过程[10];通过修复生物的生境和栖息地,增强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使生态系统拥有更强的自我修复能力[11]。

2 生态修复理念下湿地公园设计原则

2.1 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脉络的差异性,因此在设计湿地公园时,应当对场地的土壤、水体、气候等情况进行勘探调研分析,优先考虑选择乡土植物或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修复和丰富场地内的植物群落;同时,应结合该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文化和经济条件,尊重地域的文化脉络,融入地域文脉元素,体现出湿地公园的地域特色[3-4]。

2.2 生态设计原则

在设计湿地公园时,应尽量避免对自然生态不必要的破坏。既不能忽视湿地生态系统自身承受力,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也要注重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资源的可持续性,尽可能地对湿地生态资源进行循环利用;还要通过适宜的规划设计策略,利用生态修复方法,实现蓄水调洪、水体净化、气候改善的目标,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3-4]。

2.3 协调发展原则

在设计湿地公园时,要充分尊重自然演替规律,通过生态修复策略的设计和建设,可让各个功能分区协作发展,共同维护湿地生态。比如可以利用透水砖作为地面铺装,建筑材料可以选用乡土材料,在满足景观设计要求的同时,满足湿地公园的生态可持续性要求。另外,湿地公园建成后,不但可以满足本地居民日常的休闲娱乐需求,还可以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充分地发挥出湿地公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3-4]。

2.4 美学原则

在设计湿地公园时,既要充分地体现湿地的自然生态特性,又要结合其地域特色明确地表达出湿地公园的景观特征,采用景观美学设计方法营造出形式美。比如湿地公园内的建筑及小品的造型,既应表达出当地的传统意境和时代质感特征,还应与当地建筑整体风格相协调,体现出湿地美学功能[2-3]。

3 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湿地公园设计案例分析

3.1 伦敦湿地公园

3.1.1 项目概况

伦敦湿地公园建于1995年,坐落于英国伦敦市西南部的泰晤士河旁,距离伦敦市中心约5 km,是一个首例建立在大型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公园面积约42.5 hm2,园区曾是伦敦泰晤士供水公司蓄水池,通过生态修复改造,使之成为湿地自然保护中心和生态科普教育中心,而且对于调节伦敦市的气候特征起到重要作用。大面积的湿地生态条件招引了大量的野生鸟类和鱼类,使公园不仅成为了湿地野生动植物繁衍的栖息地,还为本地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让人们既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还能够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乐趣[3,12-13]。

3.1.2 设计策略

伦敦湿地公园共有6 个水域区域:主湖、蓄水潟湖、保护性潟湖、芦苇沼泽地、季节性浸水牧草区和泥地区域,以主湖水域为核心,向东向北延伸,其他水域和陆地围绕主湖交错布局,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湿地生态环境。在水体与陆地之间以自然斜坡为连接,水陆交界处建立了一个复杂的网型沟渠,水位上涨时可以引水进入沟渠,顺其自然地形成一片浅滩湿地生态景观。在为湿地生物提供最大限度的生存要素和繁殖环境的同时,通过对公园入口、道路、建筑布局、动态与静态分区等方面的惟妙设计,让游客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能够近距离观看野生生物,在休闲游玩之时可以了解到有关湿地生物的知识。园内建筑并不多,常常被设计为人流汇聚的“点”分布其中,连同景观小品、铺装等均以朴实的原生态木质为主,与湿地自然景观融为一体[2-4]。

3.1.3 启示

伦敦湿地公园最大限度地利用湿地自然资源,成功地将废弃的水库修复成生态湿地公园。公园以主湖水系为中心,通过水网使各水域相互融合又相互独立;人流区域的分散式分布,园区划分动态区域和静态区域,有效降低了人流密集对湿地环境的不利影响。水体与陆地区域交错布局,构建了人与动植物和谐共存的湿地环境。公园非常重视其场地的布局及高低错落湿地地形的塑造,一方面便于水的自然流动,另一方面给不同的生物群落划分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生存区域,有利于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这种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案例值得学习借鉴。

3.2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3.2.1 项目概况

西溪湿地公园始建于2003年,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距离杭州市中心约10 km,是我国首个集文化湿地、农耕湿地和城市湿地于一体的大型湿地公园。公园占地总面积约11.5 km2,其湿地面积较大,约占公园总面积的1/2。园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深厚,因距西湖不远,且湿地类型也是非常稀有的城中次生湿地,人们习惯将西溪湿地同西湖、西泠印社并称为杭州“三西”。西溪湿地不但可以给游客提供多样化的生态体验,而且让人们感受到江南水乡所独有的魅力,还作为杭州市绿色生态发展的典范,为城市承担着缓解“温室效应”和蓄洪排涝的重任[4,14]。

3.2.2 设计策略

西溪湿地公园的设计重点在于修复与保护好西溪湿地生态地貌,让园区内各类动植物拥有良好的栖息环境,从而推动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园区总体被分为内核封闭保护区、外围过渡隔离区及休闲景观游赏区。内核封闭保护区是不对外开放的,其管理方式类似于自然保护区;而外围过渡隔离区也会设置适当的年限来进行封闭式管理;休闲景观游赏区可提供丰富多样的游乐设施和休闲的空间环境,以满足游客休闲活动的需求。园区内以水体为主景,通过对水边植物进行留白或紧密的种植方式来创造隐逸之感,建筑也以临近水面为主,融入江南特色民居特色,全方位地构建出了一个隐逸、朴实、自然的湿地公园[2,15]。

3.2.3 启示

西溪湿地公园在景观设计层面坚持“幽、雅、野、静”的主题导向,进行了合理的功能分区,遵循生物多样性及生态修复的基本规律,合理地安排动植物比例,并融入当地文化以引导游客主动参与生态保护。通过对水系上游可能带来污染的农业或工业用地及设施的综合治理,保障了园区内的水质安全。这种将湿地生态、文化和人文地理融于一体的自然生态湿地景观设计方法,以及控制污水、解决污染源等处理方式值得学习借鉴。

3.3 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

3.3.1 项目概况

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建成于2013年,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明湖村,距离六盘水市中心约2 km,公园占地面积约197.7 hm2,其中湿地面积约84.65 hm2[16]。六盘水市是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建成的工业城市,总面积约60 km2,坐落于石灰岩山丘环抱的山谷中,水城河在市区穿行。

3.3.2 设计策略

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通过建设生态水域的基础设施,将园区内的湿地、溪流、凹地汇集到一个雨水管理和生态净化的网络中,并与主河相连接,形成了一系列的贮水池塘和不同净化能力的湿地。另外,拆除原有河段的混凝土路基,使河岸生态恢复自然状态,不但增强了河岸的生态功能,而且还增强了河流的生物净化能力[4]。

3.3.3 启示

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借鉴了20世纪发达国家的做法,将原有的混凝土河岸拆除,有利于河流内各种生物的繁衍生长,进而通过生物的代谢有效地缓解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另外,营建一系列的池塘和梯田湿地生态环境,有效地调节季节性雨水,避免了旱涝灾害的发生。这种将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相互平衡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4 结语

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技术包括:1)设置好生态功能的分区,以生态缓冲区、保育区及管理区的功能布局来完善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2)保护好湿地自然生态条件以吸引动植物繁衍生长,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3)规划好湿地游憩空间,做好景观层次的规划设计。湿地公园的设计与建设能有效改善与提升所在区域人居生态环境,生态修复在湿地公园设计中是一种有效理念,应当积极地与城市规划发展相互融合。

猜你喜欢
公园生物生态
生物多样性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在公园里玩
第12话 完美生物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