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芹
不少同学写议论文,使用事实论据时都存在以下三个误区。一是议论文中事实论据的叙述与记叙文中事件的叙述没有区别——一篇作文几百字,事实材料的叙述竟然占到一半以上,事件的因果、过程、细节等皆一并叙述出来。二是简单堆砌,认为事例越多越好——一篇议论文,常常用十个八个事实材料,自以为这就是“材料丰富”。三是认为观点加事例材料就是议论文。这三个误区导致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议论文缺少分析说理,文体特征不明显。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第一,在遵循事实论据选择的基本原则(指向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典型性原则)的基础上,掌握事实论据的使用方法。根据论据的特点,常见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重点论据突出使用
“重点论据”是指那些最能证明论点或观点,鲜活而具有时代性,有代表性的论据。“突出使用”就是材料叙述相对翔实,但叙述有明确的指向性,始终围绕被证明的论点或观点的方向叙述。如优秀作文《举手投足之间》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中科院院士,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教授在一次演讲中感动了所有听众。在杨叔子教授讲述他曲折的求学经历时,工作人员数次默默地为他更换茶水,每一次,白发苍苍的杨教授都会马上站起来,恭敬地双手接过茶,并诚恳地道一声“谢谢”。演讲结束后,杨教授起身向每个角度的听众深深鞠躬,以感谢大学生们经久不息的掌声。德高望重的杨教授,在对待普通工作人员和多由学生组成的听众时的那份谦逊,让所有人领会到了真正的大师风范。
这则材料叙述了杨叔子教授演讲过程中的相关细节,但这些细节恰好符合“举手投足之间”这个题目的指向性,所以材料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这位考生在文中突出使用,有力地证明了分论点——举手投足之间,展现出一个人的品格。
又如写作“面对失败”这道话题作文时,“春丽的故事”可以作为重点论据突出使用:
春丽是日本的一匹明星赛马。它之所以成为明星,不是因为它能征善戰,相反,在它的赛场生涯中,它从来没有赢过——它创下了113场连败不胜的纪录。按常理来说,它已经让关心它的人失望透顶了,但大家非但不厌弃它,反而更加喜爱它。人们继续为它呐喊加油,为它高唱《春丽之歌》。歌中唱道:“今天仍然是最后一名,还是不行啊,我是不气馁的春丽,一心一意朝着自己坚信不疑的道路前进。还要继续努力的春丽,梦想的终点一定会到来。”
材料中连歌词都引用出来,显得有些多余,实际上起到了点明论点的作用。
2.一般论据集束使用
这里的“集束使用”是指对相对陈旧,却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集中使用,叙述论据时高度浓缩和概括,一般采用排比句式叙述。这样使用论据,往往简洁有力,能增强语言气势和说服力。如一位考生在一篇以“独”为话题(题目为“君子慎独”)的作文中为证明“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修养”这个分论点,集束使用了一组材料,颇有力量:
历览前贤,历史上道德彰显之人莫不慎独。圣人孔子,不仅在朝堂之上严遵“君君臣臣”之仪,在颠沛流离之途也坚守君子之礼,席不正不坐,语非礼不言。诗人屈原,虽身处浊世,惨遭罢黜流放,但仍能“沐后弹冠,浴后更衣”。四知堂上那一声断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令污者抱头鼠窜,令美德彪炳千古,从而成为“君子慎独”的最好注脚。
又如优秀作文《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也起到了证明论点的作用:
居无定所的杜甫,四处游走,却依然心念社稷,忧国忧民;“奋厉有当世志”的苏东坡,经历官场沉浮,人生几度大起大落,却依然淡然处世,一生洒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力排万难,在获得名誉与成就后,却依然宠辱不惊,辛勤耕耘,一心为民。他们做到了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3.正反论据对比使用
围绕一个分论点或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分别举例,往往能体现出论述的全面性和思辨性。
如一位考生在一篇题为“让乐观伴你去远航”的议论文中,围绕分论点“当苦难降临,选择乐观的心态,你便有了对生活的信心与执着”,他使用了正反两方面的论据:
一代奇才——贾谊,三十出头就因少主坠马抑郁而终。究其根本便是“志大而气小”,缺少乐观的心态,导致才华不能施展,令后人叹惜。而同样仕途坎坷的苏轼却积极豁达,其将忧乐诉诸笔端,“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他的生命因乐观而精彩,他的人格因豁达而升华。
再看下面这个片段:
有位哲人说过,美丽的身材可以吸引倾慕者,但是要永远吸引他们,则需要有美丽的灵魂。香港艺人中,陈冠西曾是一部分人的偶像,他的外表可谓英俊潇洒,可现在还有谁以他为偶像?“艳照门”事件不仅让他身价大跌,也让香港演艺界蒙羞。相反,在香港演艺圈,成龙的先天条件并不好,他个子不高,甚至有点罗圈腿,但他敬业,基本上所有电影中的动作都不使用替身演员,不论动作多危险他都会亲自披挂上阵,受过数十次重伤;他有爱心,有善举,四川大地震发生后,成龙率先为灾区捐出巨款,并迅速录制《生死不离》这首新歌,鼓励全国人民抗震救灾。在华人演艺圈,人们亲切地尊称他为“成龙大哥”,就是因为他的内在品质和良好人缘。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内在美远比外表美重要得多,内在品行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整体形象的高下。
这段文字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反对举出两个论据,较有说服力和辩证性。
第二,学会结合事实论据分析说理。前面提及的“议论文就是观点加材料”的认识倾向,写出的议论文往往观点是观点,材料是材料,观点和材料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或者材料不能有力地证明观点,好比油是油、水是水一样,难以融合。只有结合事实论据进行分析,事实材料才能有力地证明论点或观点,也才能凸显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如何结合事实论据分析说理呢?常见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1.先叙后议
即在叙述事实论据的基础上结合事例进行分析,概括评点。如考场优秀作文中的片段:
文学高峰的攀登需要专注,科研更是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国际势力的阻挠与战争的威胁,以王淦昌、邓稼先、钱三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舍小家顾大家,毅然背起行囊走进西北戈壁大漠,别妻离子,隐姓埋名,将专注的热血挥洒。条件的艰苦让他们的血更加火热。他们洒下了泪水、汗水、血水,身形渐瘦,但人生之路有声有色。心心在一艺,其艺必精;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那东方的巨响震动了世界,也是对“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们满怀报国之志、誓保国家人民安全的最好报答。那弱水三千,他们取了科学这一瓢,也因此铸造了共和国的荣光。
这段文字先集中叙述典型论据,然后作概要评点,是先叙后议。
2.夹叙夹议
也叫边叙边议。如下面是以“责任感”为话题的一篇考场作文中的片段:
复旦大学教授张庆熊在谈到家庭责任感时曾引用这样一则报道,生病的母亲问她含辛茹苦养育了18年的女儿:“如果我这病一时半会好不了怎么办?”母亲原以为女儿会说几句孝顺话来安慰她,谁知女儿却说:“那就安乐死吧。”如此冷酷的口气,仿佛这生病的母亲同她毫不相干,在她的话语中,没有一丝家庭责任感的影子。这虽然是极端的个例,但类似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比如,有些子女一边用父母的钱摆阔气,一边嫌父母寒碜丢了他们的脸。这些人哪知生活的不易和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他们似乎是这个家庭的局外人,因此只知索取,不懂理解,更谈不上回报。如此下去,轻则贻误自己、拖累家庭,重则祸及他人和社会。
上述片段主要从“家庭责任感”的角度来展开论述,加线的句子是议论。这样夹叙夹议,由此及彼,结合相关现象进行了有力的分析,论述了缺乏家庭责任感的危害性。
3.正反分析
即圍绕事实材料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说理,形成对比效应,从而揭示材料的本质,强化作者的观点。如一位考生在一篇以“感恩”为话题的议论文中运用了徐本禹的相关材料,叙述了他上大学时曾受到他人和社会的资助,为了感恩,他毅然到贵州山区支教;之后,他又响应团中央海外志愿者计划,作为一名海外志愿者到非洲津巴布韦支教。考生这样对材料进行正反分析:
如果徐本禹不到贵州山区支教而选择留在城市,如果徐本禹没有选择作为一名海外志愿者到条件艰苦的非洲支教,那他的选择也无可指摘。(反面分析)但他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从繁华的都市走进大山,毫不犹豫地选择走上海外志愿者的道路,充分体现了他博大的感恩胸怀和非凡的人格魅力。(正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