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渊
一、年轻人两极思维的成因分析
两极思维是思想僵化的一种表现,且这种思维从古至今都存在。
(一)成因之谈古
有学者提到,中国是长期的封建社会,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之下,皇帝的权威是不可动摇的,孔子的权威也是不可动摇的。这其实就是一种两极思维,完全忽视了思维活动中人的主观性。同样的情况在欧洲也出现过,中世纪时,宗教控制一切,人只是神的附属,凡是违背神的意志的人都被视为“异端”,要处以火刑。而此后,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发展,为了打破宗教的神学世界观,人文主义学者弘扬人性,主张以“人”为中心,而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度自我。于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极力推崇“理性”,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拉正,即独立思考。19世纪中期,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理性”,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这正是当今青年正确认识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成因之论今
当大脑被不合理的信念占据时,思维就容易走极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两极思维是歪曲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即绝对化,其产生有外部和内部的原因。
1.外部环境的原因
从小到大,孩子们听到最多的话就是“你这样做是对的,你那样做是不对的”,很少听到家长或者老师说“这个事情你该怎么做才会更好一些”。因为养育者在教养过程中忽略了中间思维的存在,导致两极思维深深地根植于青少年的内心深处,随着青少年的成长而发芽。到了青春期,两极思维就开始“枝繁叶茂”了。
2.个体内在的原因
首先,青少年本身大脑认知发育不成熟,前额叶皮层的结构和功能还处于发育中,认知功能虽然在不断增强,但还不够灵活。有些青少年追求完美主义,思维中总会出现“必须、应该”等字眼。这其实也是一种两极思维。青少年完美主义的产生也许与学校、家庭教育有关。一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用“二极管思维”模式对待孩子,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不良行为都可以忽视;只要孩子不好好学习,孩子身上的其他闪光点,父母也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甚至加以否定。
其次,选择有利于自己生存的“站队”,能够让自己从巨大的压力中脱离出来,继而能更高效、更简单地去处理事情。因此,人们往往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趋利避害,选择人云亦云,好让自己顺利地进入某个群体中。《乌合之众》中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而年轻人格外需要认同感,常为了被认同、被接納而采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来划分团队。个体年龄越小越容易受“二极管思维”的感染,更容易出现从众现象,特别容易被煽动,成为“工具人”。
最后,社会阅历的缺失。有两极思维的人相对而言经历的事件和挑战比较少,收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均欠缺,全面看待事件及人物的能力比较差。
二、如何走出极端思维
一个人的思维从二维走向辩证是成长的必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到迷茫是正常现象,不是环境变复杂了,而是我们成长了。
(一)提高自我分化水平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只有不随波逐流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所以,青少年要注重提高自我分化的水平。分化能力高的人一般具有独立的思想,能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易受他人的影响,不会人云亦云,一旦认准目标便不会轻易放弃;而分化能力低的人要么没有主见,要么完全忽视别人的想法和意见。虽然要想提高自我分化水平的确比较难,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不断地觉察去实现。一个人一旦提高了自我分化能力,也就能拥有自我认识的能力和独立的人格;一旦有了独立的人格,也就不再浑浑噩噩、虚度年华了。换言之,这样的人一生都会有一种适度的充实感和幸福感。
(二)进行思维训练
认识到世界是复杂的、多元的,是一个人思想趋于成熟的标志。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加强认知的灵活性,即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改变做事的方式。当我们脱离了“二极管思维”后,就会发现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做决策时能真正拥有理性判断的能力,与他人相处时也能更轻松融洽,即便在某些事情上不认可对方,也能真正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三)培养自身的成长型思维
相较于固定型思维,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人是可以改变的,无论是智商、性格还是各个领域的才能都可以在后天改变和习得。而成长的本质就在于不断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和能力边界。客观认识自己的优点或不足,就会发现一个立体、多维的自我,然后由己及人,接纳世界上不同的颜色和声音,承认世界是由多元组成的。
思维决定一切,思维变了,人生也会随之改变。走出极端思维,是青少年不能不去做的一件事。要想改变思维,就必须要有一颗开放包容的心,能够接受跟自己原来的理念不一样的思想,能够接受自己固有观念中没有的新事物。只有把心打开,阳光才能照进来。
做一根会思考的苇草
帕斯卡尔有句名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他却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的确,会理性思考,正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之一。不仅如此,每个人的思考方式都是多元的、变化着的、具有差异性的,男人和女人不同,孩子和大人不同,老年人和青年人也不同。正是这些多元化的声音和色彩组成了我们生活的世界。让我们看看不同的人对“非黑即白”的世界观和“二极管思维”都有哪些看法吧!
@苍梧疏云:近几年,“二极管思维”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在网络上发表具有人身攻击性质的言论来发泄情绪,当然,其中不乏专门挑事拱火的人。如果你真的遇到这样的人,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无视他,因为真正的“二极管”只有“你黑我白”,只有服从与不服从,没有对错之分,而无意义的争吵和辩论不能让你有收获,只会让你感到愤怒。只有内心空泛的人才需要争论,以此获得别人的认同,其实在他开始争论的那一刻就已经证明他“不行”了。
@林小白:还记得小时候,我们总是喜欢问“谁是坏人,谁是好人”,也天真地以为世上只有好人与坏人之分。直到我们长大了才明白,人性是复杂的,评判一个人根本无法用“好”与“坏”的简单法则。不过我们要注意,承认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并不是要“混淆黑白”,毕竟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做对了要表扬,做错了要批评,不要用一点过错来否定一个人的功绩,也不要因一个人做了99件好事而遮掩他犯的错误。毕竟,人还是要有一个是非观。
@止戈: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注定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无法做到人人观点一致,你眼中的“白”可能就是别人眼中的“黑”。因此,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去接纳不同的观点。对于不认同我们观点的人,没有必要强行去说服他,我们也不用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对于不同的观点,如果无法接受,那就无视即可。
@寒夜清宵:近几年,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各种“反转”新闻层出不穷,然而许多网友仍然“永远愤怒,永远热泪盈眶,永远被带节奏,永远不长记性”。因此,我们要学会分辨信息,学会换位思考,不要不假思索地发表观点,更不能轻易下定论。然而,许多理性发言且不站队的人总被骂为“理中客”。其实我觉得,做“理中客”也没什么不好。当然,前提是要做真正的“理中客”——理性、中立、客观,而不是那种“选择性失明”,厚此薄彼,摆出一副高高在上、“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态度,对一些一知半解的事情随意发表观点的“理中客”。
@泣心谱:古语有云,“过强则易折,过刚则易断。”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及儒家所奉行的“中庸”思想。其实我国古代一直都存在“辩证”的思想,奈何现在许多人把这些抛之脑后了。
@毁灭吧:其实“非黑即白”的观念不仅出现在网络中,还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拖延症和完美主义。举例来说,写文章的时候,每写一句话就检查前面一句的表达是不是最好的,以致一篇文章写半天都写不完。纠正一下——如果再来一次,我会提醒自己文章不是只有“好与不好”,可以“先完成再完美”。再比如,本来打算早上七点起床学习,结果睡到十点,就觉得这一天都废了,今天干脆继续“摸鱼”吧。纠正一下——如果我下次又睡到十点,那就告诉自己今天还有14个小时可以改变。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世界的不完美,或许你会活得更加轻松。
等等,听听这些不同的声音
——不是所有东西都需要或者说能够辩证看待,这个世界上肯定有“非黑即白”的事物。有些事情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比如卖国、犯罪,做了就是错了。有些人借着“辩证”这个看似公正的词,去给一些“卖国贼”洗白,给英雄抹黑,也有人用“辩证看待”来给自己的过错找借口。你有没有见过一些看似“辩证”却也很极端的人呢?当我们过分强调万事万物都必须辩证看待的时候,是否也是一种“非黑即白”呢?
——“非黑即白”是我理想中的世界,可惜现实世界却很难实现。有些人仗着“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借口行“灰色”之事,游走在法律的边缘,而且这样的人还能被夸作“有智慧”,这让我感到寒心。
——我从小听着公平正义、是非黑白的故事长大,那些大奸大惡之徒,他们的行为我可以非常明确地给出界定,无论他们童年经历了什么不幸,这些都与我无关,更与他们犯罪的事实无关,我只希望他们受到重罚。这种时候,我无法保持理性思考,也不想去理性思考。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套处世准则,每个人对“黑白”“底线”的标准都不同,那些动不动说别人是“二极管”的人是不是也是一种“二极管思维”?
结语
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每天都会上演各种各样的故事,而有些人一定要将这些故事分出一个对错,争出一个输赢,辩出一个黑白。其实,错不在“黑白”,而在人本身,在于一些人偏执地想干涉、评价、剥削、打压别人。无论你眼中的世界是不是“非黑即白”,只希望你能接纳不同的观点,包容世界的差异,对世界万物多一分理性思考。这种对世界的包容,就是一次自我成长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