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佳贇
一名盲人行走在重庆市江北区红石路一商场附近的不锈钢盲道上(王全超/ 摄)
2022年是国务院《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十周年。11月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同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残联在全国范围部署开展无障碍环境认证工作。
在十年前颁布的《条例》中,无障碍环境受益人群是“残疾人等社会成员”,而今年的《草案》则明确为“有无障碍需求的社会成员”。用词之变,折射出十年理念的进化。
曾经,轮椅出行遇到垂直台阶,盲道七弯八拐不时断头,公共场所卫生间没有扶手……改变环境硬件设施,让残疾人等相关群体在日常生活得到便利,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初衷。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老人面对复杂的手机应用犯难,当视障摄影爱好者想感悟多彩自然,当听障设计师要和客户沟通方案,当读写障碍人群想体验名著阅读……满足更加多元需求的无障碍环境,已不是针对残疾人、其他人、个别人的“特惠”,而是从公共设施到信息环境的包容,从硬环境到软环境的“普惠”。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听了残疾人代表的发言,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保护好残疾人权益,残疾人事业一定要继续推动。你提到的无障碍设施建设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我们要高度重视。”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无障碍环境建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等一系列要求。“十四五”规划作出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加强残疾人服务设施和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等一系列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十年来,通过系统推进,精细设计,智慧赋能,无障碍设施正成为城市主要公共场所的标配,城市正变得更贴心温暖,网站和手机应用经过无障碍改造功能变得更加友好,全社会越來越意识到每个人都可能是无障碍环境的需求者、参与者和受益者。
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幸福生活需要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对无障碍环境的需求不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市和乡村的无障碍环境发展都应得到平衡、充分、协调的发展,所有社会成员都应享受有尊严、有品质的生活。
回想今年3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冰墩墩挥别、雪容融接棒的高光时刻,多少人动容流泪。残疾人运动员能够奋勇拼搏、超越自我,离不开冬残奥赛场和整个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助力。同样,唯有不断消除公共设施、交通出行、信息交流、社会服务等各领域的障碍,才能让我们的城市和乡村成为爱护所有人的温暖家园和圆梦舞台。
幸福生活,全程有爱,一个人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