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状况分析报告

2023-01-03 08:48董彦会王鑫鑫
中国校外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比例卫生青少年

马 军 董彦会 王鑫鑫 马 涛

儿童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是指 给儿童青少年健康、完好状态乃至成年期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行为。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存在着诸多健康危险行为,如膳食不合理,缺乏体育锻炼,意外伤害,以及吸烟、饮酒、药物使用等物质滥用行为,这些健康危险行为将成为儿童青少年成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 》(以下简称《纲要》) 就儿童健康领域提出未来十年要普及儿童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儿童健康素养及增强儿童体质等目标,同时提出要加强对《纲要》实施情况的系统监测和分析评估工作。因此,使用全国性和地方代表性数据,对儿童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聚焦儿童主要健康危险行为问题和挑战,有利于帮助政策制定者基于科学证据开展工作,利用监测数据促进儿童形成健康生活方式,从而达到提升其健康水平的目的。

一、现况

(一)不健康饮食

目前,全球专家共识对青少年的年龄界定是10~24 岁。2019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对全国6~22 岁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青年中不喝含糖饮料的仅占15.7%,有75.8%的学生平均每天喝含糖饮料少于1 次,8.5%的学生平均每天喝含糖饮料1 次及以上。分性别看,男生在含糖饮料摄入方面高于女生,表现为不喝含糖饮料的比例男生(14.6%) 低于女生(16.9%),而每天喝1 次及以上的比例男生(10.5%)高于女生(6.5%)。分城乡看,城区儿童青少年中不喝含糖饮料的比例(15.0%) 低于郊县(16.7%),每天喝1 次及以上含糖饮料的比例(8.7%) 高于郊县(8.3%)。从不同学段看,每天喝1 次及以上含糖饮料的学生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职业高中(15.0%)、初中(9.2%)、普通高中(9.1%)、大学(7.6%)、小学(6.2%)。2019年我国不同组别儿童青少年每天摄入含糖饮料的情况见图1。

图1 2019年中国不同组别儿童青少年每天摄入含糖饮料情况

2019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中不吃甜食(包括糖果、蛋糕、巧克力、甜汤等) 的比例为11.0%,有76.2%的学生吃甜食少于每天1 次,12.8%的学生吃甜食每天1 次及以上。分性别看,女生在甜食摄入方面高于男生,表现为不吃甜食的比例男生(13.6%) 高于女生(8.4%),而每天吃1 次及以上的比例男生(11.3%) 低于女生(14.3%)。分城乡看,城区儿童青少年中不吃甜食的比例(10.9%) 低于郊县(11.2%),而每天吃1 次及以上甜食的比例(12.4%) 低于郊县(13.3%)。从不同学段的结果看,每天吃1 次及以上甜食的学生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初中(14.7%)、普通高中(13.8%)、职业高中(12.9%)、小学(11.0%)、大学(7.7%)。2019年我国不同组别儿童青少年每天摄入甜食的情况见图2。

图2 2019年中国不同组别儿童青少年每天摄入甜食情况

2019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中不吃油炸食物(如油条、油饼、炸薯条、炸鸡翅等) 的比例为15.6%,有76.8%的学生吃油炸食物少于每天1 次,7.6%的学生吃油炸食物每天1 次及以上。分性别看,男生在油炸食物摄入方面的比例高于女生,表现为每天吃1 次及以上的比例男生(8.3%) 高于女生(6.9%)。分城乡看,城区儿童青少年不吃油炸食物的比例(14.6%) 低于郊县(16.9%),而每天吃1 次及以上油炸食物的比例(7.4%) 略低于郊县(7.8%)。从不同学段的结果看,每天吃1 次及以上油炸食物的学生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职业高中(10.7%)、普通高中(8.8%)、初中(7.5%)、大学(6.5%)、小学(6.3%)。2019年我国不同组别儿童青少年每天摄入油炸食物的情况见图3。

图3 2019年中国不同组别儿童青少年每天摄入油炸食物情况

2019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中,报告吃新鲜水果每天2 次及以上的学生占22.6%,每天吃1 次的占38.4%,少于每天1次的占35.6%,从不吃新鲜水果的学生占3.4%。分性别看,男生从不吃新鲜水果的比例(4.2%) 高于女生(2.6%)。分城乡看,郊县儿童青少年中从不吃新鲜水果的比例(3.5%) 略高于城区(3.3%),每天2 次及以上的比例(24.2%) 高于城区(21.3%)。从不同学段看,从不吃新鲜水果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职业高中(5.4%)、小学(3.4%)、普通高中(3.3%)、大学(3.2%)、初中(3.1%)。2019年我国不同组别儿童青少年每天摄入新鲜水果的情况见图4。

图4 2019年我国不同组别儿童青少年每天摄入新鲜水果情况

2019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中,报告吃新鲜蔬菜每天2 次及以上的学生占44.7%,每天吃1 次的占37.1%,少于每天1次的占14.9%,从不吃新鲜蔬菜的学生占3.3%。分性别看,男生从不吃新鲜蔬菜的比例(3.6%) 高于女生(2.9%)。分城乡来看,郊县儿童青少年中从不吃新鲜蔬菜的比例(3.6%) 高于城区(3.0%),每天2 次及以上的比例(45.9%) 高于城区(43.9%)。从不同学段看,从不吃新鲜蔬菜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小学(4.4%)、职业高中(4.3%)、初中(3.0%)、大学(2.5%)、普通高中(2.1%)。2019年我国不同组别儿童青少年每天摄入新鲜蔬菜的情况见图5。

图5 2019年我国不同组别儿童青少年每天摄入新鲜蔬菜情况

(二)身体活动不足

2019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在过去一周每天户外活动时长少于1 小时的比例为26.2%,1~2 小时的比例为35.2%,2~ 3 小时的比例为17.2%,3 小时及以上的比例为21.4%。女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少于1 小时的比例(29.2%) 高于男生(23.2%)。城区学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少于1小时的比例(26.2%) 略高于郊县(26.1%)。从不同学段看,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少于1 小时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普通高中(34.3%)、大学(25.5%)、职业高中(24.6%)、初中(23.3%)、小学(23.3%)。2019年我国不同组别儿童青少年户外活动的情况见图6。

图6 2019年我国不同组别儿童青少年户外活动情况

2019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过去一周每天看电视时长2 小时及以上的比例为16.9%,1~2 小时的比例为21.6%,少于1 小时的比例为39.9%,没看过的比例为21.6%。男生每天看电视时长2 小时及以上的比例(18.2%) 高于女生(15.6%)。城区学生每天看电视时长2 小时及以上的比例(16.5%) 低于郊县(17.3%)。从不同学段看,每天看电视时长2 小时及以上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职业高中(26.6%)、初中(20.1%)、大学(16.7%)、普通高中(14.0%)、小学(13.8%)。2019年我国不同组别儿童青少年看电视的情况见图7。

图7 2019年我国不同组别儿童青少年看电视情况

2019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过去一周每天看电脑时长2 小时及以上的比例为7.2%,1~2 小时的比例为9.9%,少于1 小时的比例为32.9%,没看过的比例为50.0%。男生每天看电脑时长2 小时及以上的比例(9.4%) 高于女生(5.1%),城区学生每天看电脑时长2 小时及以上的比例(8.1%) 高于郊县(5.9%)。从不同学段看,每天看电脑时长2 小时及以上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学(19.5%)、职业高中(14.7%)、初中(7.1%)、普通高中(6.5%)、小学(3.9%)。2019年我国不同组别儿童青少年看电脑的情况见图8。

图8 2019年我国不同组别儿童青少年看电脑情况

(三)伤害相关行为

2019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过去12 个月受到严重伤害的比例为7.1%,其中男生受到严重伤害的比例(8.5%) 高于女生(5.8%),城区(7.2%) 略高于郊县(7.1%)。从不同学段看,受到严重伤害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普通高中(7.4%)、小学(7.3%)、初中(7.2%)、职业高中(7.1%)、大学(4.5%)。2019年我国不同组别儿童青少年受到严重伤害的情况见图9。

图9 2019年我国不同组别儿童青少年受到严重伤害情况

2019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学生经常不安全过马路的比例为5.9%,有时不安全过马路的比例为20.5%。其中,男生经常不安全过马路的比例(6.7%) 高于女生(5.0%),城区(5.3%)低于郊县(6.6%)。从不同学段看,经常不安全过马路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小学(7.8%)、初中(6.4%)、职业高中(4.4%)、普通高中(3.7%)、大学(2.1%)。2019年我国不同组别儿童青少年不安全过马路的情况见图10。

图10 2019年我国不同组别儿童青少年不安全过马路情况

2019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学生在没有安全措施的地方游泳的比例为3.3%,男生的报告率(4.3%) 高于女生(2.2%),城区(3.2%)略低于郊县(3.4%)。从学段看,去过没有安全措施的地方游泳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

(四)物质滥用行为

小学(3.7%)、初中(3.7%)、职业高中(3.4%)、普通高中(2.5%)、大学(2.0%)。2019年我国不同组别儿童青少年不安全游泳行为发生的情况见图11。

图11 2019年我国不同组别儿童青少年不安全游泳行为发生情况

2019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学生曾经尝试吸烟的比例为9.3%,其中男生(13.9%) 高于女生(4.7%),城区(10.2%) 高于郊县(8.2%)。从不同学段看,尝试吸烟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职业高中(22.4%)、大学(19.3%)、普通高中(13.6%)、初中(8.1%)、小学(2.9%)。我国学生报告在过去30天吸过烟的比例为3.0%,其中男生(5.0%) 高于女生(0.9%),城区(3.6%) 高于郊县(2.2%)。分学段看,过去30 天吸过烟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职业高中(11.7%)、大学(9.5%)、普通高中(3.6%)、初中(2.0%)、小学(0.5%)。2019年我国不同组别儿童青少年吸烟的情况见图12。

图12 2019年我国不同组别儿童青少年吸烟情况

2019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学生曾经尝试饮酒的比例为26.6%,其中男生(32.1%) 高于女生(21.0%),城区(29.5%) 高于郊县(22.8%)。从不同学段看,尝试饮酒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学(50.3%)、职业高中(46.7%)、普通高中(41.2%)、初中(23.5%)、小学(10.6%)。2019年我国不同组别儿童青少年尝试饮酒的情况见图13。

图13 2019年我国不同组别儿童青少年尝试饮酒情况

二、中国儿童主要不良健康行为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一)儿童不良饮食行为问题亟待解决

儿童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不仅能够保障基本的生长发育需要,而且对成年后形成正确的饮食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儿童不良饮食行为是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也与生活方式和行为密不可分。

随着我国居民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吃不饱饭的日子已一去不返,但就满足健康需求来说,吃饱不等于吃好,甚至过多不健康饮食会对身体造成巨大负担。近年来,国家一直提倡减糖的理念,建议每人每天摄入糖不超过50 克,但2011年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中不喝含糖饮料的人数不到十分之一,而且从长期趋势看,自2004年至2011年,我国儿童中不喝含糖饮料的人数逐渐减少[1]。2019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对全国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近85%的儿童青少年在过去一周中喝过含糖饮料。就健康饮食的其他方面来说,在过去一周,有近90%的儿童青少年吃过甜食,近85%的儿童青少年吃过油炸食物,而有近40%的儿童青少年每天不吃新鲜水果,近20%的儿童青少年每天不吃新鲜蔬菜。2019年,一项对浙江省三年级以上学生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有超过八成学生每天吃油炸食品[2],上海市中学生中有近一半学生每天不吃蔬菜,还有近四分之一的 学生每天不吃水果[3]。因此,学校和家庭应给予学生健康的膳食指导,以改善学生的膳食行为。

导致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等,其中生活方式的影响最为突出,究其根本是因为糖摄入过多。含糖饮料的摄入是导致膳食结构不合理、超重肥胖和儿童龋齿患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非传染病风险的增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饮料行业产销均呈上升趋势,市面上超过半数的饮料为含糖饮料。2014年我国居民人均饮料消费(119 千克) 较2003年(12 千克) 高了近9倍;2017年我国饮料产量超过18000 万吨,较1992年增长了440 倍。《中国儿童含糖饮料消费报告》显示,2008年城市儿童饮料消费为人均日饮用量715 毫升[4]。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儿童每天摄入游离糖不宜超过25 克。从我国儿童含糖饮料摄入量来看,糖摄入量在10年前就已超标。

(二)身体活动不足仍然存在,遏制其发展的任务迫在眉睫

近几年因为疫情的影响,我国儿童看电视、使用计算机等静态生活方式的时间越来越长,从而导致身体活动不足情况明显增加。虽然这些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但身体活动不足对儿童健康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

随着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的增加,儿童久坐行为十分普遍。近年来,久坐行为与肥胖、近视等不良健康结果之间的关系得到广泛关注。2019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全国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一周有26.2%的儿童青少年每天户外活动时长不足1 小时。一项关于53162 名5~17 岁中国上海儿童身体活动的研究表明,每天参加1小时以上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儿童仅占18.4%,同时,每天久坐行为超过2 小时的儿童占88.2%;随着年级的增高,这一现象更加明显,其中初中、高中阶段学生的身体活动均低于平均水平[5]。久坐行为作为影响儿童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儿童的健康影响是巨大且长久的。因此,我们应重视久坐行为对儿童体质健康的不利影响,加强儿童身体活动。

2019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全国调查结果显示,有16.9%的儿童青少年在过去一周每天看电视时长2 小时及以上,有7.2%的儿童青少年在过去一周每天看电脑时长2 小时及以上。中国体育活动与健身——青年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我国儿童每日视屏时间未达标率较2016年有所下降,但总体仍在三分之一以上[6],这对我国青少年的视力和体能会造成不良影响。2016年一项涵盖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调研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儿童青少年达不到每天参加至少1 小时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推荐量[7],且有37%的儿童青少年每日视屏时间超过2 小时[8]。通过进一步观察发现,虽然小学和高中学生每天观看电子屏幕2 小时以上的报告率相近,但其中城乡差异明显,农村小学生每日视屏时间未达标率高于城市,而高中学生情况相反,这提示加强农村学生健康管理的紧迫性。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村学生营养不良的问题已缓解,但随之而来的是超重肥胖率的增加,目前我国农村学生超重肥胖率增幅已超过城市学生,甚至6 岁以下儿童的超重肥胖率也高于城市,如不及时加强干预,会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同时,农村地区的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家庭健康教育缺失,更需要政府通过行政力量推进学校卫生资源下沉,强化农村学校健康教育和健康监测。

每天至少进行1 小时的中高强度运动,不仅是锻炼体能的需要,也是预防近视的有效措施。从2017年的调查结果看,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中高强度运动时间未达标率近三分之二,且随着年龄增长,未达标率也在上升,远远不能达到《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更新版) 》中提到的每天户外活动2 小时的防近视需求,因此社会、家庭、学校应形成合力,以“双减” 政策落地为抓手,扭转过分强调学生学习成绩的思路,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进行体育活动,以健康的体魄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儿童伤害发生率大幅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儿童伤害是全球儿童面临的重要健康威胁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有超过95 万名儿童因伤害和暴力而死亡。在我国,伤害是儿童青少年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9]。死亡仅仅是伤害导致的最严重结局,伤害导致的残疾和失能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负担。

伤害不仅会导致儿童死亡,还会导致儿童暂时或永久性残疾。《世界预防儿童伤害报告》显示,儿童因伤害住院治疗是儿童因伤害死亡的37 倍,同时,儿童发生残疾人数是儿童因伤害死亡人数的4 倍。2015~2018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共报告6~17岁儿童伤害病例331663 例,男女性别比为2.19 ∶1,在报告的学龄儿童病例中,6~11岁占53.5%,12~14 岁占21.5%,15~17 岁占25.0%[10]。2019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1%的儿童青少年在过去12 个月受过严重伤害。

伤害不仅会造成疾病负担,还严重威胁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其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损害,不仅表现在当下的恐惧感、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反应上,还易导致成年后出现行为、身体和精神卫生问题。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5~20 岁儿童青少年死因构成排首位的大类是损伤和中毒,其中城市儿童青少年排首位的死因是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农村儿童青少年排首位的死因是溺水。而2019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调查结果也显示,5.9%的儿童青少年经常有不安全过马路的行为,3.3%的儿童青少年去过没有安全措施的地方游泳。伤害看似意外,实则可以预防,根据伤害预防的“5E” [engineering (工程)、environment (环境)、enforcement (强化执法)、education(教育) 和evaluation (评估) ]原则,学校和家庭应对学生开展积极的伤害预防教育。综合部分省份进行的健康相关行为监测结果看,目前中学生中存在骑车违规行为问题的有近三成,违规行为报告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带人(19.8%)、双手离把(17.4%)、逆行(16.6%)、闯红灯/乱穿马路(9.4%)、互相追逐打闹(8.0%)、攀扶其他车辆(5.9%)。同时,还存在着非安全场所游泳、滑冰等伤害相关行为[11][12],亟须学校加强伤害预防宣教、家长落实监护责任,未雨绸缪,提前消除可能的危险。

(四)物质滥用问题日益突出

物质滥用一直是各国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此类行为的影响大多从儿童青少年期延续到成年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儿童青少年的体格、智力、心理不断发育,同时该时期也是成长的敏感期,他们对酒精、毒品有着比成人更多的好奇心。因此,应加强对儿童青少年的行为干预,帮助儿童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减少物质滥用行为发生。

儿童青少年身体的生长发育尚不完善,对烟草的敏感性较高。吸烟也会使成年期患慢性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由于尼古丁的成瘾作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吸烟行为往往会延续到成年阶段,因此,越早开始吸烟,往往意味着其吸烟年限也越长。对于大多数吸烟引起的慢性疾病,流行病学证据都表明其发生的风险随着吸烟年限的延长而加大。从2014年和2019年我国烟草调查报告看,中学生吸烟行为明显减少,尝试吸烟率和现在吸烟率下降,2019年初中生曾吸过卷烟的比例为12.9%,现在吸卷烟的比例为3.9%,与2014年相比,每年分别下降约1 个和0.4 个百分点;但是现在电子烟使用率显著上升,2019年现在电子烟使用率为2.7%,与2014年相比,上升了1.5 个百分点,而且初中男生现在吸烟率接近10%[13],说明校园控烟有待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部门也要加大对商超向未成年人售烟行为的查处力度。虽然目前初中男生现在吸烟率数倍于女生,但从初二、初三女生现在吸烟率接近15 岁以上女性吸烟率的结果看,女生吸烟率增长的问题不容忽视,应成为下一步校园禁烟工作的防控重点。

2015年,北京市小学生尝试吸烟率达7.05%,现在吸烟率为1.99%[14],说明应重视家庭在青少年禁烟行动中的作用,将校园禁烟工作范围扩大到学生家庭,加强对家长的健康宣教,利用“小手拉大手” 活动改变学生家庭吸烟环境,减少二手烟吸入和低龄吸烟行为。另外,北京市中小学生尝试吸烟率和现在吸烟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尝试吸烟率和现在吸烟率在13 岁和16 岁有两个剧增趋势,对应小升初和初升高阶段,因此,学校、家长应加强对该年龄段孩子的监管和教育。

据《2014 中国青少年烟草调查报告》报道,我国初中生现在烟草使用率不到7%,但曾经尝试吸烟的人数占比为此数字的近两倍,其中超过八成的学生尝试吸烟的行为发生在小学阶段,同时,男女学生现在烟草使用率差异较大,男生五倍于女生。过去7 天内,近四分之三的学生曾暴露于二手烟(指看到周围有人吸烟)[15],由此可见,儿童青少年吸烟和二手烟暴露的情况比较严重。此外,女生吸烟率的增长值得警惕,部分省份的初中女生吸烟率高于我国15 岁以上女性的吸烟率,这一上升趋势警醒我们需要加强对儿童青少年吸烟的监测和干预。另外,初中生现在吸烟率存在着地区差异,西藏、云南和贵州最高,分别为21.4%、16.5%和16.3%,上海、江苏和浙江最低,分别为1.4%、1.8%和2.6%。这一地区差异提示我们,强化在重点地区的控烟行动可能会取得更明显的控烟效果。

2015年北京市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指出,北京市中小学生过去1 周饮酒率超过一成,饮酒学生的平均年龄为10 岁,最小的饮酒学生仅为6 岁,说明我国儿童饮酒情况应引起充分重视,饮酒行为受居住地、家庭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不同年龄、性别群体的饮酒率也有较大差异[16]。应尽早根据不同人群特点,针对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学龄儿童尝试或持续饮酒行为。

根据北京市[17]和广东省[18]青少年健康行为监测结果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学生现在饮酒率存在着波动下降现象,但总体来看,现在饮酒率仍接近三分之一,同时北京市调查结果显示寄宿制学生现在饮酒率高于走读学生,提示我们倡导学生不饮酒不仅要从家庭教育出发,同时也应在学校强调生活作风建设,加强宿舍管理,杜绝学生在学校沾染不良生活习惯的可能。广东省[18]和河南省[19]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十分之一的学生在过去30 天内至少有一天喝过5 杯以上白酒,应重点关注这一部分重度饮酒学生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心脑血管健康情况,并对其加强健康宣教,合理引导其减少饮酒行为,甚至戒酒。

2018年,辽宁省对省内12598 名在读中学生进行非医疗目的的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情况问卷调查发现,共有118 名学生(0.94%) 存在着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行为,被报告使用最多的精神活性物质是笑气球,其余依次为摇头丸、冰毒、K 粉等[20]。综合部分省份监测结果可知,目前在校儿童青少年滥用成瘾物质的报告率在0.50%~0.94%之间,其中男生报告率高于女生,职业高中高于普通高中和初中[18-20]。除公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禁毒工作、严厉打击向未成年人贩毒的犯罪行为外,学校也应坚持不懈地进行校园禁毒宣传,全方位普及禁毒知识,防止儿童青少年因一时好奇而抱憾终身。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全方位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工作

围绕儿童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找准问题和短板,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儿童健康管理,落实三级预防的疾病防控策略,减少儿童常见病的发生发展,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推动儿童健康服务均等化。2009年深化医改以来,国家全方位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在城乡普遍开展儿童预防接种。同时,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新生儿疾病筛查等重大项目,儿童健康服务公平性、可及性获得长足发展,儿童公共卫生水平持续提高。

加强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建设。2016—2018年,我国投资84.8 亿元支持建设500 家妇幼保健机构,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妇幼保健事业得到长足发展。2018年数据显示,全国共有超过3000 所妇幼保健机构、800 家妇产医院、200 家儿童医院,相关从业人员超过60 万人,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妇幼保健机构—基础医疗卫生机构—中大型综合医院三方面紧密联系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加深了保健与临床之间的协作。

(二)聚焦重点问题,提高儿童青少年健康水平

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儿童青少年健康对全民健康建设影响深远。我们应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健康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相关政策文件,持续实施《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 》,不断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

1.重点关注儿童青少年营养工作

一是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修订食品标签标识相关规定。通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 等标准,对能量、营养成分及营养声称等标识作出规定,规范指导企业生产,引导儿童青少年等特定人群合理选择食物。加强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做好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协调工作,加强营养健康教育,杜绝高盐、高糖、高脂食品进校园。二是完善校园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培养健康饮食习惯。2019年,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卫健委等多部门印发《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提出全面加强学生营养不良的监测、评价和干预工作,着重保障学生膳食健康。2020年,国家卫健委等四部门印发《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方案(2020—2022年) 》《关于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好秋季学期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提出要防范学校食品安全风险,大力普及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相关知识,推动中小学生通过正餐摄入营养所需,防止片面依赖零食。2021年6月,多部门联合印发《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指南》,鼓励学校配备食品安全员、营养指导员和健康教育教师三类人员,并制定相应的培训和考核制度,对学生开展食品安全、合理膳食和卫生防疫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增强其营养健康意识,提高学校食品安全和营养配餐的工作能力,不断提升学校营养与健康工作质量。三是持续开展儿童营养监测。及时了解包括儿童在内的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的变化及出现的问题,每3年开展一次中国慢性病与营养监测、食物成分监测,每年分别开展一次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经济落后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的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四是落实儿童肥胖干预。全面开展对儿童生长发育的监测和评价工作,依据工作实际和科学研究进展不断更新儿童肥胖预防和干预适宜技术,针对不同肥胖风险的儿童进行分类管理,引导儿童形成健康合理膳食和充足体育锻炼的生活方式,实现营养的供需平衡,完成儿童肥胖综合预防和干预工作。

2.加强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

一是强调家庭责任,贯彻父母是孩子的健康责任人的观念。引导家长培养儿童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以身作则,充分激发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与孩子一同提高身体素质。提倡家长创造家庭支持性环境,保证孩子锻炼的必要条件,使孩子在校外也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培养儿童青少年体育技能及兴趣,使其入手至少一项体育运动技能并长期坚持,引导孩子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减少儿童视屏及久坐时间,按照相关指南建议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二是落实学校责任,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体形。保证学生在校每天至少1 小时的活动时间。确保体育课和课间活动保质保量完成,各级学校要充分学习贯彻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狠抓落实,避免以学生健康为代价片面强调学习成绩,各地政府合理安排学生考核,全面评价学生素质。教师不得挤占学生课间活动时间,鼓励学生减少静态行为。幼儿园的幼童应保证每天至少2 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以打好身体素质的基础; 中小学生则应保证每天参与至少1 小时校内中高强度运动,并适当侧重肌肉力量和强健骨骼的练习,以预防肥胖和脊柱弯曲异常等常见病的发生发展。三是强调政府责任,全面建设社会层面的支持性环境。合理规划市政建设,增大儿童青少年锻炼设施密度。在社区、公园、多功能运动场地等儿童青少年常见活动场所进行设施补足。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儿童青少年开放,支持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在非上课时段向儿童青少年开放。保证儿童青少年可以在运动场所获得充足且安全的饮用水。

3.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

一是国家出台《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 》《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提出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制订校园突发危机事件处理预案,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健康服务。要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务人员精神障碍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注重提高抑郁、焦虑、孤独症等心理行为问题和常见精神障碍的筛查识别、处置能力。二是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工作。2013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关于做好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设置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完善精神科设置和发展规划,合理设置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或心理治疗门诊,各县(市) 应至少有一家县级综合医院设置精神科门诊或心理治疗门诊。提高心理健康服务可及性。目前约80%的县(市) 具备提供精神卫生服务的能力。鼓励各地开通心理援助热线,向包括儿童青少年在内的各类人群免费提供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目前,全国有超过200 家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开设心理援助热线,其中174 条热线提供24 小时服务。三是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卫生日等,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聘任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士宣传精神卫生相关知识,利用宣传视频、海报等宣传材料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指导各地充分利用各种新旧媒体渠道,积极开展精神卫生相关知识科普宣传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公众关注心理健康,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4.加强儿童传染病和其他常见病防治

一是继续坚持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各地开展预防接种培训,加强日常督导,印发《关于切实增强责任意识狠抓预防接种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持续推进预防接种规范化管理。组织开展自脊灰免疫策略调整以来未接种脊灰灭活疫苗人群的补种工作。印发《完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集中采购机制实施方案》,协调保障疫苗供应。二是全力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传播。三是以诺如病毒、流感、手足口病、心理障碍等儿童常见病为重点,研发并推广儿童常见疾病防治技术,预防和减少儿童疾病发生。

(三)以学生健康为目标,加强部门合作,合力提高学校卫生工作水平

学校卫生工作是保证学生健康的根本,关系到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做好学校卫生工作是政府的责任。同时,学生健康是健康中国的一部分,因此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始终把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作为学校卫生工作的基本目标之一。要会同多部门,统筹协调解决学生健康中的重要问题。因此,建议加强部门间合作,补足学校卫生人员数量,提高相关工作能力,完善学校卫生设施和制度建设,精准解决学生健康问题及其危险因素。

(四)以中小学校为重点,动员学校、家庭和社区力量,塑造学生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方式

充分发挥学校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在学校、家庭和学生中强化“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改善学校和家庭中的不良生活环境,引导学生采用自我管理的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因此,建议贯彻落实自主自律健康理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素质教育的各层面。进一步按照中小学健康教育规范,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发科学严谨、生动活泼的健康教育读本,采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课,以及自媒体和传统媒介,因势利导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健康意识和行为。落实“健康第一” 的理念,学校、家长和社会合力培养青少年健康行为方式,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虽然“双减” 政策已落地,但学生仍存在着学习压力大的情况。因此,家长、学校和社会应落实“健康第一” 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真正使学生“减负”。家庭和社会为其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树立榜样力量,做孩子健康行为方式的支持者和督导者。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处理情绪、应对压力和解决矛盾的能力,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支持网络,防止欺凌和校园暴力发生,早期发现情绪异常儿童,开展心理咨询,预防自残和自杀行为的发生。开展控烟限酒宣传教育,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防止孩子吸第一口烟,减少上网时间,培养安全上网行为;加强青春期性教育,增强儿童青少年性道德、性健康、性安全的相关知识和意识,以减少青少年早孕和性卫生问题。

猜你喜欢
比例卫生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人体比例知多少
保护环境卫生
组成比例三法
用比例解几何竞赛题
卫生歌
讲卫生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