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裕祥
563000贵州航天医院,贵州遵义
肺癌的治疗具有一定难度,近年来临床上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放射性粒子采取不同形式植入肿瘤组织中,再根据放射的方法对肿瘤细胞进行杀灭,能够对肺癌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是新兴的一种恶性肿瘤治疗方式,一般需要在CT 引导下将粒子植入,CT 引导比手术植入创伤更小,定位更准确[1-2]。本研究选取贵州航天医院诊治的100 例肺癌患者,对CT 定位下放射性粒子治疗的近期效果进行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贵州航天医院收治的肺部恶性肿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男62例,女48 例;年龄45~79 岁,平均(60.3±2.1)岁;病程2 个月~2年,平均(1.4±0.3)年;肺鳞癌55 例,腺癌40例,小细胞癌5 例。小细胞癌中包括局限期3 例,广泛期2 例;其余肺癌患者TNM 分期:T115 例,T250例,T330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纳入标准:①符合WHO 中肺癌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加入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精神状态异常者;②中途退出者;③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
方法:患者取健侧卧位,CT 层厚设置为3 mm,对患者进行扫描,进针位置选择患者肋骨间的合适位置,防止损伤肺部组织和周围血管,将CT 定位线打开,在患者体表做标志,进行常规消毒和铺巾,麻醉方式为局部浸润麻醉,在预定的位置选择合适的进针角度进行穿刺,在CT 引导下进行准确无误的穿刺,确保一次性穿刺成功。根据组织多肽特异抗原的植入计划使用转盘枪在患者的肿瘤病灶和疑似被侵犯的位置及肿瘤转移途径放入放射性粒子,按照放置要求可以选择多个穿刺点进行穿刺。
植入后进行验证:完成以上操作后,对CT 薄扫和拍摄正侧位胸片进行确认,对植入后粒子覆盖的范围和植入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和评估,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完整的保存,便于患者复查后进行查看和对比。对患者进行1年的跟踪随访,分别在治疗后的1个月、2个月、0.5年和1年进行胸部螺旋CT 检查和血常规及肺部功能检测,对粒子植入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评估。
植入后处理:完成CT 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后对患者进行积极抗感染治疗,对患者血常规和体温进行检测,无异常情况者可以停止药物治疗,抗生素使用≤5 d。根据组织受损情况使用止血药物治疗1~3 d。100 例患者有12 例患者出现气胸,肺压缩≤30%,嘱咐患者保持良好休息,不需要特别处理。1 周后拍摄胸片,胸腔中气体均自行吸收。有10例患者术后第2天有咯血症状,24 例患者体温升高(38.5℃),但在2 d内恢复正常。术后全部患者均有疼痛表现,但程度不同,可能和患者对疼痛耐受不同有关,在止痛和镇痛处理后均好转,随访患者均无头晕、乏力和胃肠道反应。
植入后的临床疗效:100 例患者共植入3 100 颗粒子,平均每位患者植入31 颗,植入粒子最少的为12 颗,植入最多的88 颗,分2 次植入。所有患者在入院时的症状均包括呼吸困难和胸部疼痛,少数患者存在咯血和胸水,治疗后症状均有缓解,缓解高峰期为治疗后的2~6 周。复查胸部CT 和胸部X 线发现50例患者肿瘤彻底治愈,周围炎症组织全部吸收,其中包括小细胞癌5例和腺癌20例,鳞癌8例。32例患者病灶体积显著变小,缩小超过75%,18 例病灶体积缩小在30%~60%,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随访:植入治疗后对患者跟踪随访1年,无患者死亡,出现颅内转移3例。其余患者无胸部复发,无远处转移情况,肺功能正常。
临床对恶性肿瘤采用放射性粒子治疗已有多年治疗经验,国外首次开展粒子治疗恶性肿瘤为前列腺癌在经尿道插入镭管治疗。放射性粒子治疗肺部恶性肿瘤最先在美国开展使用,但近年来使用率增加,效果得到了医学界的肯定。粒子放射治疗属于近距离治疗方法之一,主要通过人体的管腔在病灶部位放置粒子或直接植入病灶组织和表面,通过照射来杀灭肿瘤细胞,属于放射治疗的一种。放射性粒子属于核素,但初始剂量率低,所以可以永久植入并存放在人体中。在粒子植入后会不断释放能量,直接使肿瘤细胞永久丧失增殖能力,将肿瘤细胞杀灭,疗效显著[3]。
放射性粒子具有众多优势,例如治疗距离短、穿透力强、永久植入,能够近距离辐射肿瘤,使肿瘤和正常组织的分配比增加,最大化地降低危害。另外,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能有效缩短治疗时间、抑制细胞增殖。粒子照射剂量率的减低导致有效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不会对氧产生较强的依赖,能够使肿瘤缺氧对放射粒子治疗的抗拒作用得到有效减轻和抑制,改善整体治疗效果。特别是晚期肺癌无法采用手术治疗的患者以及耐受能力差的老年人,采用CT引导下放射粒子治疗适用性更强,操作过程轻松,不良反应少[4]。
综上所述,对于肺部恶性肿瘤采用CT 引导下经皮穿刺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不仅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中、晚期且不适合采取手术治疗的患者适合采用此种治疗方法,可以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显著改善[5]。作为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