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长勇,刘洪全,刘跃廷,安长学
(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手显微外科 四川 攀枝花 617000)
足底损伤主要指足部因车祸、疾病等原因导致的皮肤组织缺损,常合并骨、肌腱、血管的显露[1]。流行病学证据显示足部组织缺损病理逐年增加,因足底皮肤具有坚韧、焦化层厚等特点,游离植皮修复常因不耐磨、感觉恢复差等原因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穿支皮瓣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是皮瓣移植技术的新发展。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是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大腿前外侧部皮瓣,属于穿支皮瓣的一种[2]。自1984年我国学者徐达传首次研究报道以来,游离ALTF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四肢、头面颈部、躯干等部位畸形缺损的修复,大量成功手术证实了其实用性[3-4]。既往临床在实施游离ALTF术式前以常规换药治疗为主,但对于创面较大、皮肤缺损较多的病例难以形成较好的肉芽组织。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是通过VSD敷料覆盖或填充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创面,然后再利用生物半透膜在创面形成密闭空间,然后将引流管接通负压源,通过可控制的负压来促进创面愈合的治疗方法,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5]。目前临床对于VSD联合游离ALTF应用于足底皮肤缺损修复尚缺乏系统科学的随机对照研究,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VSD联合游离ALTF对缺损皮瓣感觉恢复、足外观和足踝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医院2017年3月-2020年8月诊治的109例足底皮肤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55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例,±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例,±s)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伴有足部皮肤缺损;②血压、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正常;③患者知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2 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障碍者;②瘢痕体质者,从3个方面考虑,是否存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或增殖期持续1年以上的陈旧性瘢痕发病史,是否是过敏性体质,家族内是否有人存在上述情况;③严重感染性创面,不适合手术者;④双侧大腿本身病变或已手术,不宜进行皮瓣切取者。
1.3 方法:研究组给予VSD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治疗。VSD治疗:首先加强全身支持治疗和基础疾病治疗,糖尿病足患者调节血糖,感染创面对症给予抗生素,对缺损创面彻底清除死骨、坏死组织、炎性肉芽组织等,并采用生理盐水、双氧水反复冲洗创面。然后将VSD材料修剪为创面形状,密封创面,并开启负压,以VSD泡沫出现管型表示负压吸引良好,保持负压50~60 kPa,24 h持续负压吸引,期间密切检测引流量、肢体末梢血运、引流通畅性以及患者生命体征等情况。同时给予抗炎、补液等治疗。VSD治疗维持7~10 d,待无明显液体渗出或VSD膜硬化后拆除装置,若创面可见新鲜肉芽、易出血,则给予皮瓣修复治疗,否则再次清创并更换VSD引流。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前采用超声探测皮瓣皮支搏动点,并根据其设计皮瓣切取范围,皮瓣面积应大于创面的10%。根据创面大小、形状确定皮瓣的轴心和面积,切开皮瓣内缘,在股直肌、股外侧肌间隙解剖出旋股外侧血管,并分离至皮穿支血管处;切开皮瓣上缘,游离股外侧皮神经;切开皮瓣外侧及下缘,直至阔筋膜,皮瓣内含隐神经及大隐静脉,并分离至皮穿支血管处,最后分离血管束基底肌肉,完成皮瓣切取。根据患者足部缺损情况处理皮瓣,然后将其覆盖于缺损部位,将隐神经、大隐静脉与受区皮神经、浅静脉吻合,将阔筋膜与足部组织或筋膜缝合固定,剪去多余皮瓣缝合成形。对照组给予常规换药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治疗。彻底清创后,创面给予加压包扎,根据敷料浸润、创面情况及时换药,待创面无感染情况、肉芽生长丰满后,给予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方法同研究组。
1.4 观察指标:①统计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采用数字疼痛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于术前、术后24 h、3 d、7 d进行评估,该量表由患者根据自身疼痛程度采用数字0~10进行描述,数字越大,表示疼痛越严重;②采用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Observer scar assessment scale,OSAS)[6]进行评估,进行平整度、瘢痕颜色及弹性程度3个维度评定,评分方式为3级评分法,分值越高表示瘢痕越严重,外观恢复越差;同时采用精度为0.01 mm的游标卡尺测量瘢痕宽度;③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association,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7]于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足踝功能恢复越好;④根据Swanson等[8]制定的周围神经损伤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将感觉分为S1~S5 5级,将感觉恢复范围分为4级,包括R1(<25%)、R2(25%~49%)、R3(50%~74%)以及R4(75%~100%);⑤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并发症发生率为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缺损皮瓣感觉恢复情况为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疼痛程度、OSAS评分及AOFAS评分均为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疼痛程度、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术前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3 d、7 d研究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程度、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s)
表2 两组疼痛程度、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s)
2.2 两组术后瘢痕情况比较:研究组瘢痕颜色和平整度评分及瘢痕宽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弹性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瘢痕情况比较 (±s)
表3 两组术后瘢痕情况比较 (±s)
组别 瘢痕颜色/分 弹性程度/分 平整度/分 瘢痕宽度/mm 研究组 0.57±0.29 0.75±0.21 0.87±0.38 0.93±0.28对照组 0.68±0.25 0.79±0.24 1.02±0.34 1.07±0.22 t值 2.119 0.927 2.171 2.899 P值 0.036 0.356 0.032 0.005
2.3 两组手术前后AOFAS评分比较:术前两组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研究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手术前后AOFAS评分比较 ( ±s,分)
表4 两组手术前后AOFAS评分比较 ( ±s,分)
组别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研究组 53.36±7.14 81.48±5.87 87.56±6.38对照组 52.84±8.47 76.54±6.31 83.15±5.76 t值 0.347 4.233 3.786 P值 0.729 <0.001 <0.001
2.4 两组皮瓣感觉恢复情况比较:术后3个月研究组皮瓣感觉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皮瓣感觉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皮瓣感觉恢复情况比较 [例(%)]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2.6 研究组典型病例:某女,37岁,因“车祸致左足后跟处皮肤软组织缺损”来院行修复治疗。入院后给予左足皮肤清创+VSD治疗。术后给予抗感染、镇痛等对症处理。拆除VSD见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无感染,给予游离ALTF修复治疗,术后常规给予抗感染等治疗,术后伤口愈合良好。见图1。
图1 典型病例治疗前后
双足具有支撑、平衡、运动和感觉功能,足底皮肤缺损的发生会影响上述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治疗的难点在于不仅仅需修复缺损的皮肤和软组织,还需恢复足部感觉、运动功能。既往对于足部皮肤缺损的治疗通过长时间的换药、清创,辅以应用抗生素,待创面无感染、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再行皮瓣修复,其弊端在于治疗周期长、患者需耐受长时间的换药痛苦,且易继发感染。随着临床医学的深入发展,VSD逐渐应用于临床,可较好的联系一期清创和皮瓣修复,其效果优于常规换药治疗,可降低并发症[9]。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学者将VSD联合游离ALTF应用于足部皮肤缺损治疗中[10],但大多数研究报道病例数较少,未设置随机对照实验,仅对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研究,且缺乏科学的评分系统对术后患者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故仍有待于更为科学合理的系统性研究再次对VSD联合游离ALTF的应用效果进行论证。
ALTF优点在于皮瓣可供切取面积大,且切取后不影响肢体功能;皮瓣血管蒂长、管径粗;可根据需要制成筋膜瓣、岛状瓣、感觉皮瓣等,现已成为临床常用的皮瓣之一。已有研究表明游离ALTF可修复创伤、感染以及肿物切除等导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11]。王波[12]等将游离ALTF应用于修复小腿或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发现该方法可较好的修复缺损部位,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另欧昌良等[13]研究显示游离ALTF与VSD术应用于足部软组织缺损可有效控制创面感染,修复缺损。基于此,本研究也将游离ALTF与VSD术联合用于足底皮肤缺损,结果提示游离ALTF联合VSD可较好的修复足底损伤,并促进缺损皮瓣感觉功能以及足踝功能恢复。分析其原因,一方面VSD治疗过程中的负压吸引作用可刺激创面组织新生血管的生成,并促进生长因子分泌,刺激局部肉芽组织增殖,加快创面愈合,更利于游离ALTF术的治疗;另一方面,ALTF术式中选取的股前外侧皮瓣多在大腿中下2/3区域切取,该区域上有丰富的神经分支,故切取的皮瓣携带有股外侧皮神经前支,与缺损部位缝合后,供体神经可作为动力神经,以侧支发芽的神经再生方式促进缺损区域感觉功能的重建,从而更利于足踝功能的恢复[14]。游离ALTF除可根据缺损的形状设计皮瓣的形状和大小外,还可根据功能重建的需要设计成相应的皮瓣,如携带股外侧肌或股直肌的运动神经的肌肉皮瓣,或携带股外侧皮神经的感觉皮瓣等,推测这也是可促进足底缺损部位神经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原因[15]。此外,术者的操作经验以及技术也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还提示游离ALTF联合VSD可减轻患者创面疼痛,减少并发症。其原因可能与VSD技术的应用有关,治疗中采用生物半透膜封闭创面可隔绝其与外环境接触感染机会,避免二次感染;同时全方位的引流,将传统的点状或局部引流变为面状引流,保证能随时将创面的每一处坏死组织和渗出液及时排出体外,减少患者清洁时间和换药次数,进而减少患者疼痛和并发症[16]。笔者通过临床实践发现在实施VSD治疗过程中,需注意术中应彻底清创,对于血运不佳的创缘挫伤皮肤不能姑息保留;若发现引流管内形成血痂或VSD敷料干硬变瘪,应用生理盐水灌洗,保持引流通畅;对于较大创面,最好保留两条引流通道。在实施游离ALTF治疗中应注意术前采用彩超探测股前区所有穿支血管情况,根据其具体位置设计股前外侧皮瓣,并尽可能保留皮瓣神经周围1~2 cm的脂肪组织;剔除皮下组织的操作最好在显微镜下进行,避免损伤神经;在转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缺损时,应合理调整张力,避免张力过大影响皮瓣血运。
综上所述,游离ALTF联合VSD应用于足底皮肤缺损修复中可减轻患者疼痛,减少并发症发生,有利于足外观、缺损皮瓣感觉功能以及足踝功能的恢复。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随访时间较短,未对远期疗效作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