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彤(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天津 300100)
临床操作实践中,手术切口一般被划分为三种具体类属。其中,Ⅱ类切口属于手术过程中可能导致污染的缝合切口。皮肤难以彻底灭菌处、6h内伤口经清创缝合、新缝合切口再度切开者,都为此类[1]。研究结果显示,妇产科手术切口极大比例均为Ⅱ类切口。由于手术操作过程中,需经腹腔、阴道实施介入,病原菌主要是厌氧菌、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肠道杆菌等,可能导致相关感染。因此,必须在手术治疗过程中,结合应用相关药物实施抗菌处理。实践经验显示,抗菌药物的正确应用,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临床疗效、预防感染的发生以及发展。在患者的围术期,有针对性选择预防性抗菌药物实施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术中感染发生率。相关学者通过临床研究显示,在诸多的基层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相对较高,同时,也造成不合理用药比例相对较高。我院积极开展相关研究,探索分析针对妇产科Ⅱ类切口手术患者实施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干预的操作方法及其合理性,取得了有价值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1 基础资料 回顾性研究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妇产科收入的住院患者病历,共计600份。患者年龄跨度范围25-59岁,均数(35.4±4.6)岁。在具体手术类型方面,涉及剖宫产276例、子宫肌瘤切除178例、输卵管切除82例、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64例。本研究已征得患者同意,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本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自主设计制作调查表,梳理患者相关基本信息,重点涉及其基础资料、手术情况以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重点关注其抗菌药物相关资料,判断准确的药物种类、单一用药、联合用药以及不合理用药等情况。单一用药,是具体类属药物的单一使用类。联合用药,是不同药物之中,有两种或多种的药物在同一患者身上使用。
1.3 评价标准 参考卫健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最新版)、卫生部《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药品说明书等权威性资料。紧密结合患者相关病历资料,研判相关抗菌用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4 统计学处理 结果数据提交SPSS26.0统计学软件处理。
2.1 妇产科600例Ⅱ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600例患者均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100.00%),共达1136次,累计涉及11大类29种具体药品。相关预防性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率排名第一,高达31.16%,硝基咪唑类药物使用率排名第二,为22.71%。见表1。
表1 妇产科600例Ⅱ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n(%)]
2.2 妇产科600例患者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单一及联合用药情况 600例患者中,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单一者占比53.33%(320例),两药联用占比46.67%(280例),无三药及以上联用情形(0例)。见表2。
表2 妇产科600例患者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单一及联合用药情况[n(%)]
2.3 妇产科600例患者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 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高达89.00%(534例),其中,持续给药时间过长占比32.67%,给药时间不合理占比23.00%,药物溶媒选择不当占比21.67%,联合用药不合理占比6.33%,用药次数过多占比5.33%。见表3。
表3 妇产科600例患者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n(%)]
在实施妇产科中Ⅱ类切口手术之前,有必要予以预防性抗菌药物干预,避免细菌进入造成术中感染,进而导致严重后果。研究结果显示,临床操作实践中,不合理运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发生率相对较高,具有明显的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抗菌药物用药时间太长。在围术期,予以预防性用药,对时间方面的严格要求十分重要。选择最为适合的时间用药,能够最为有效地杀死被污染组织细菌以及抑制细菌繁殖,最大化控制和降低感染发生率[2]。抗菌药物于术前0.5-2h使用,可使术中暴露切口形成相对充足的杀灭细菌药物浓度。如果给药时间超前,则无法实现预防感染血药浓度目标。给药时间过晚,当完成手术之后,其机体术中将缺少抗菌药物保护,造成细菌繁殖。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再应用抗菌药物,却为时已晚,无法杀灭细菌,预防作用被严重降低。本研究600例患者中,持续给药时间相对太长的患者,共有196例(占比32.67%),给药时间不合理者有138例(占比23.00%)。遵循围术期预防性合理用药相关权威性文字规范的具体要求,对于Ⅱ类切口手术而言,其持续给药的具体时间应当不要超过24h,必要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延长到48h。但本研究中,不管是单一用药亦或是二联用药,其平均预防用药时间均超标准。
二是药物溶媒选用不当。头孢类药物诸如头孢曲松和含钙剂或含钙产品合并使用,则可能造成致死性结局等不良后果的发生,不可以将其加入格林氏等含钙溶液后提交使用[3]。较大比例头孢菌素类药物无法和葡萄糖注射液(pH=3.2-5.5)予以配伍,在pH<4.0时,将由于分解较快而沉淀,所以更加适合以0.95%的氯化钠注射液现配现用,有助于避免过敏反应发生。本研究中600例患者中,药物溶媒选择不当共有130例,占比为21.67%。表明这一数据已经十分明显,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选择科学的溶媒,并按照患者具体身体表现以及基本耐受情况,科学研判选用最为合适的溶剂。
三是联合用药不合理。联合用药的基本要求,应当选择存在明显的协同或互相减少毒性反应的相关药物。而且,必须是在感染原因难以及时查清,采取单一抗菌药物无法及时有效抑制重症感染,必须采取果断方式,尽快减少不良反应,需要较长疗程干预时,才选择联合用药方案[4]。本研究600例患者中,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单一用药者占比53.33%(320例),两药联用占比46.67%(280例),无三药及以上联用情形(0例)。研究认为,三联及以上用药其实并不能产生更加明显的临床作用,且联合用药品种越多,对应的患者不良反应以及毒副作用发生率将会增加。
四是用药次数过多。本研究结果显示,有32例患者多次给药,不符合合理用药相关操作原则。给药次数以及剂量,应按照药代学及药动学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为保证药物在患者体内能够杀死感染病灶以及相关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药物效果,必须严格控制用药的次数[5]。研究结果显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以及β内酰胺类等消除半衰期短的相关药物,可以1d多次给药。诸如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相关药物,适宜1次/d给药(重症感染者酌情增加次数和剂量)。
本研究表明,对于妇产科患者而言,在围术期实施预防性用药,问题较多,且比较明显。一般是用药指征掌握不严、用药种类不合理、给药时间不对、用药次数太多、联合用药不合理不规范等。作为医院的业务执行管理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及时召集会议研究,针对实际情况建立更为严格科学有效的抗菌用药工作规范,从管理层面着手,持续有效加强合理用药管理,建立健全更加科学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尽可能减少不必要抗菌药物使用率。要切实有效地加强医师相关专业学习的教育培训,严格把控医师的抗菌药物使用规范操作。作为临床药师,要负责定期对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实施调查建档,对药物的使用情况予以科学合理性评价,并及时上报给医院管理层。一旦发现违规用药者,则按照要求进行处罚,确保其能够记住教训。
综上所述,目前条件下,围术期预防性予以抗菌药物干预,还存在相对较多的相关问题,不合理用药现象没有根本遏制,后期临床实践中,必须切实予以规范,严格管控检查,尽可能提升用药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