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曦
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版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正确出版导向,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挑战,坚持守正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努力提质增效,持续提高优质出版产品供给,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出版强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
十年间,政府为促进出版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政策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作为反映政策效果最直观、最精确的表现形式,本文主要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官方每年发布的权威统计数据,辅以其他相关数据资料,以实证视角,探寻出版产业发展的趋势与规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版业按照中央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了政府职能、体制机制、发展方式等重大转变,大力促进出版生产力的解放发展,产业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呈现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深化出版体制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文化改革的主要任务进行总体部署;2014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目标明确的前提下,2014年11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推动出版改革向纵深发展;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对于新时代的出版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构改革方面,2013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合并,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由中宣部统一管理新闻出版工作,加强党对出版工作的全面领导。出版行政管理职能实现从侧重微观管理向加强宏观管理转变,从集中管理向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转变。
制定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办法。2015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指标考核权重应占50%以上”等要求。为落实中央精神,出版主管部门分别制定了图书、网络文学及新华书店等社会效益考核办法,地方出版单位也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考核办法。
2018年11月,《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中强调,“着力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出版体制机制”;12月底,中宣部印发《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考核评价试行办法》,明确社会效益考核细化量化的具体标准,并以附件形式公布了《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指标和评分标准》,从制度设计层面和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形成对社会效益的可量化、可核查要求,为推动出版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学编制发展规划,为出版产业发展绘制蓝图。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版主管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文化发展规划等有关文件精神,在充分总结经验、评估实施效果、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先后编制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为出版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发展蓝图。《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作为出版工作转隶中宣部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与“十三五”规划一脉相承并有所发展,明确清晰地擘画了新时代出版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
继续实施国家税收优惠政策。2013年12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自2013年1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对出版物在出版环节执行增值税先征后退50%~100%的政策,并在附件中明确列出适用名单;对印刷、制作业务执行增值税先征后退100%的政策;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等。2018年6月,将这一政策延续至2020年12月31日;2021年3月,再次延续至2023年12月31日。
2016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2016年5月1日起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2019年2月,财政部、税务总局、中宣部出台《关于继续实施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若干税收政策的通知》,提出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可享受包括“自转制注册之日起五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2019年3月,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发布《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将图书、报纸、杂志、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增值税税率由10%降至9%,自2019年4月1日起执行。
大力推动出版业融合发展。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3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了出版业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2020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2022年4月,中宣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促进了新时代出版融合向纵深发展。
出版改革“试水”,激发创新活力。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试行,释放出版生产力与产业活力。比如在图书“制版分离”方面,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在坚持出版权、播出权特许经营前提下,允许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2016年7月,图书“制版分离”在江苏、北京、湖北等地开始试点实施。在参与对外专项出版方面,2014年10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参与对外专项出版业务试点办法》,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参与对外专项出版业务,北京华语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和人民天舟(北京)出版有限公司两家试点企业先后成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版业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提质增效,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重大出版工程,充分发挥各类奖项的示范作用,着力打造了一大批内容精深、质量上乘、双效俱佳的精品力作,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十年间我国图书出版业繁荣发展,提质增效成效显著,据统计,2012—2020年总印数由79.25亿册增至103.74亿册,增长了30.9%,年均增长3.4%;单品种印数由1.91万册/种增加到2.12万册/种,其中新书单品种印数由1.02万册/种增加到1.09万册/种,单品种效益的提升,表明图书出版业逐渐从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高度重视主题出版工作,对主题出版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13年1月,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正确出版方向和舆论导向,认真做好重大主题出版、扎实推进新闻出版精品战略。”从2015年开始,出版管理部门连续每年发出《关于做好××年主题出版工作的通知》,就当年主题出版工作进行部署。2018年12月,中宣部印发的《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中,将被列入中宣部年度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的重点项目以每种1.5分计。2021年12月底,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将“做强做优主题出版”作为专节论述,并设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出版传播”和“主题出版传播”两个专栏。十年间,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国家出版基金、国家重大出版工程等评奖资助项目充分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主题出版的数量规模和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围绕主题出版的重要方向和出版项目,出版单位精心筹备、积极策划,2012—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申报数量由1240种增至2240种,增加了1000种;立项总数由100种增至160种,其中立项图书数量由80种增至140种,出版单位申报意愿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等主题出版成果丰硕,内容涵盖文学、少儿、科技等多领域,呈现形式丰富多样,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与喜爱。据国家新闻出版署数据显示,2018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年度印数超过3200万册;2019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印数超过7800万册,《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印数达到4700万册;2020年,在52种年度印数达到或超过100万册的一般图书中,主题图书占30.8%,主题图书在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展示时代新成就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彰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版业努力提质增效,不断优化结构、着力创新、重视原创,提供优质产品供给,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书报刊出版状况及趋势。近十年来,我国图书出版整体表现平稳,结构调整走向深入、内容质量不断提升;主流报刊市场地位日趋巩固,报刊出版单位积极探索业务转型,收到良好成效。
图书出版方面。2012—2020年,我国图书出版总品种自2019年开始出现回落,2020年继续减少至48.9万种,低于2016年水平,其中新书品种自2017年开始持续下降,说明图书出版业控制品种数量、注重提高质量、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重印图书总量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反映出精品著作、常销书经久不衰,广大读者认可度持续提升。受疫情影响,2020年印数指标略有下降,但整体趋势平稳,2012—2020年总印数增加24.5亿册,单品种印数增加0.2万册/种(见表1)。
表1 党的十八大以来图书出版总量及新出、重印图书出版状况及趋势
报刊出版方面。《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等主流报刊不断发挥舆论阵地引领作用;《人民日报》总印数和平均期印数稳居综合类报纸首位,《经济日报》平均期印数突破百万份,《光明日报》印量保持持续增长。借助新技术新手段,报刊的内容传播力与舆论影响力得到提升,报刊出版单位纷纷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转型升级、加速融合发展,收到良好效果。
图书细分类型状况及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社科人文类、少儿图书整体稳中有升,尤其是少儿图书表现抢眼,除2013年、2020年总印数略有下降外,其余7年均实现增长,其中2016年增速最高(40.0%);2012—2020年少儿图书年均增长8.3%,单品种效益年均提升4.1%,自2018年开始均超过2.0万册/种(见表2)。少儿图书发展态势向好,《草房子》《狼王梦》《笑猫日记》《米小圈上学记》《没头脑和不高兴》等大批少儿图书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丰富了广大少年儿童读者日益变化、持续升级的阅读需求,成为拉动图书市场发展的重要板块。
社科人文类图书总印数由73.6亿册增至98.3亿册,增长33.7%,年均增长3.7%,单品种印数自2019年起连续两年超过2.5万册/种(见表2);其中文学类(I类)图书出版亮点纷呈,除古典文学作品持续热销外,《平凡的世界》《三体》等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作品亦广受欢迎,总印数年均增长4.9%,单品种印数年均增长2.5%。
表2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科人文类、科学技术类及少儿图书出版状况及趋势
科学技术类图书由于品种升幅大于印数降幅,单品种印数有所降低(年均下降4.2%);随着压缩品种、调整结构,近些年品种增长趋势放缓,2018年印数止跌回升,实现6.0%的增长,由此,单品种印数实现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批反映科学技术前沿领域、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最新成果问世,《中国中医药重大理论传承创新典藏》《航天器自主天文导航原理与方法(第2版)》《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等多部科技类图书的出版,大力推动了科技出版领域的繁荣发展。
发行网点及销售状况的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版物发行网点不断扩大,网点布局建设逐步优化,物流建设能力持续增强,发行领域加快转型升级,拓展线上平台销售,发行能力不断提高。2012—2020年,出版物发行业营业收入由2418.7亿元增至2953.0亿元,增长22.1%,年均增速2.5%;利润总额由196.0亿元增至215.2亿元,增长9.8%,年均增速1.2%;近年来,出版物发行业经济规模在新闻出版各产业类别中一直位居第二,仅低于印刷复制业。全国出版物发行网点增加10907处,年均增长0.8%;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出版物纯销售数量增加15.9亿册(张、份、盒),年均增长2.7%。
图书零售方面。2012—2020年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图书零售数量增加20.4亿册,增长33.1%,年均增长3.6%;占出版物零售总量的比例持续稳定在98%或以上(2017年占比最高,为98.7%),其中文化、教育类图书居主导地位,由2012年的81.4%提升至2020年的90.4%,提高9.0个百分点。中小学课本及教学用书、教辅读物销售市场保持稳定,具有较强的需求刚性和抗风险能力,2020年分别实现6.2%和4.3%的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小学课本及教学用书零售数量年均增长3.5%,教辅读物零售数量年均增长10.8%;少儿图书零售数量大体稳定在1.9亿~2.3亿册之间,整体增长4.8%,市场前景向好(见表3)。
表3 党的十八大以来图书零售状况及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受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出版产业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尤其2020年开始疫情肆虐全球,出版业面临着严峻挑战。面对重重考验,出版业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团结一心、共克时艰,产业整体发展态势平稳,注重高质量、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潜力与活力持续强劲。
整体发展状况及趋势。最新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6776.3亿元(不含数字出版),其中印刷复制、出版物发行和图书出版营业收入所占比重分居前三位,三者合计占比94.8%,印刷复制业占到七成以上(71.5%)(如图1)。
图1 2020年出版产业营业收入构成
2012—2020年,图书出版营业收入由723.5亿元增至963.6亿元,增长33.2%,年均增长3.6%,占全行业的比重由2012年的4.9%增加到5.7%,增长0.8个百分点;利润总额由115.2亿元增加到163.8亿元,增长42.2%,年均增长4.5%,图书出版业效益不断提升,近年来经济规模连续位列传统出版业之首。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版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成效明显,数字出版产业势头迅猛,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疫情期间数字出版业提速增效,《2020—2021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逆势上扬,整体收入规模实现11781.7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
2012—2020年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由1935.49亿元增至11781.7亿元,增长高达508.7%,年均增长25.3%;远超过《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规划》设定的2020年目标值(9600亿元)。数字出版产品结构中,电子书收入、互联网期刊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9.1%和10.8%;移动出版收入年均增长22.8%,在数字出版产业中的主力军地位稳固(如图2)。
图2 党的十八大以来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移动出版收入变化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图书出版、报刊出版和发行集团集团化建设取得实效,规模与实力稳定提升,产业升级不断加快,集团在出版产业发展中的骨干地位日益凸显。
整体发展状况及趋势。据统计,全国出版发行集团由2012年的106家增至2020年的112家,增加6家,其中,图书出版集团增加7家,报刊出版集团减少2家,发行集团增加1家。如排除集团数量变动的影响(集团数量变动影响因素的同口径数据尚难以获得),2012—2020年出版发行集团主营业务收入由2333.9亿元增至3491.0亿元,增长49.6%,年均增长5.2%;资产总额由4202.2亿元增至8338.8亿元,增长98.4%,年均增长8.9%;利润总额由194.3亿元增至341.2亿元,增长75.6%,年均增长7.3%。2012年,出版发行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书报刊出版和出版物发行的57.9%,利润总额占全国出版发行全行业的44.6%;到2020年占比分别提高到80.5%、74.2%,分别提升了22.6个百分点、29.6个百分点。
出版发行集团集中度及综合排名。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版发行集团在产业发展中积极整合优势资源,持续扩大规模实力、竞争力,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12年,全国图书出版、报刊出版和发行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和资产总额超过100亿元的“双百亿”集团4家;资产总额超过100亿的“百亿”集团8家。到2020年,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和所有者权益均超过百亿元的“三百亿”集团有9家,其中,图书出版集团8家,发行集团1家;“双百亿”集团1家;“百亿”集团11家,其中,图书出版集团2家,报刊出版集团4家,发行集团5家。随着“百亿”“双百亿”和“三百亿”阵营逐渐扩大,集团的旗舰地位与骨干作用日益凸显。
从集团总体经济规模排名看,在图书出版集团2012年、2020年的排名中,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均列居首位,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由第七位升至第二位;报刊出版集团中,上海报业集团(2013年10月成立)自2014年起排名均处于首位(除2018年外),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由2012年的第七位升至2020年的第二位;发行集团中,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从2012年的第二位升至2020年的首位,江西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和河南省新华书店发行集团有限公司排名均有所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版发行上市公司阵容持续壮大,经济效益整体提升,主业核心地位更趋稳固。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共有出版发行上市公司28家,其中2006—2011年上市12家,2015—2021年上市16家。16家上市公司中,出版公司9家,报业公司1家,发行公司6家;直接上市14家,借壳上市2家,而2012年以前上市的12家公司中,有6家是通过借壳方式进入资本市场,2016年以后上市的13家公司则全部直接上市,说明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出版发行企业自身实力与竞争力明显提升。按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划分,28家上市公司中,东部地区占一半以上(16家),中部地区7家,西部地区3家,东北地区2家;按公司所在地划分,北京、浙江、山东和广东各有3家,占整体比重的42.9%。
收入与利润。2012年,12家在中国内地上市的出版发行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329.7亿元,净利润42.4亿元;到2021年,按同口径计算,原有12家公司营业收入767.0亿元,净利润87.9亿元,收入与利润均翻一番以上。2021年,28家出版发行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392.0亿元,其中凤凰传媒、浙版传媒、中南传媒、山东出版、中文传媒、新华文轩和皖新传媒7家公司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组成出版发行上市公司第一梯队;凤凰传媒营业收入125.2亿元,净利润24.8亿元,跃居出版公司第一位。与2020年相比,28家出版发行上市公司整体营业收入增长20.8%;其中16家出版公司营业收入1067.8亿元,增长20.7%;2家报业公司营业收入25.1亿元,增长15.6%;10家发行公司营业收入299.0亿元,增长21.4%(见表4)。
表4 2021年在中国内地上市的28家出版发行公司收入与利润发展状况
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012—2021年,出版发行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由10.1%提高到10.3%,增长0.2个百分点,盈利能力有所提升,其中出版公司由10.6%增至11.6%,增长1.0个百分点,高于出版发行公司整体水平;16家出版公司中有10家公司收益率超过两位数,龙版传媒、凤凰传媒、浙版传媒、中文传媒、山东出版、中信出版和南方传媒7家公司超过出版公司整体收益率,龙版传媒和凤凰传媒收益率超过15%(如图3)。
图3 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版发行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变化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出版业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扎实推进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中外互译图书项目、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等重大出版工程项目的实施,积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创新海外分社、海外并购等“走出去”方式,出版版权输出提质增效,国际传播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出版版权输出。2012—2020年,出版版权输出由7831项增加到13895项,增长77.4%,年均增长7.4%;实现《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十三五’时期,版权输出的增长速度达到5%,到‘十三五’期末版权输出规模突破13000种”这一预期目标。出版版权输出结构中,图书版权输出占比最高,电子出版物版权输出增长最快,录音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版权输出增速均超过整体水平(见表5)。
表5 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版版权输出情况及趋势
图书版权引进与输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图书版权引进与输出两条趋势线逐渐靠拢,版权贸易逆差大幅缩小,2020年版权引进与输出数量几近持平(如图4);版权贸易逆差由2012年的8547项降至2020年的1004项,降低88.3%,图书出版“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效。
图4 2012—2020年图书版权贸易变化趋势
从图书版权引进和输出地看,引进地排名第一、第二的一直是美国和英国,第三名是德国或日本;输出地第一名除2019年是俄罗斯外,其余年份均为美国,第二名则在英国和韩国之间轮换,第三名德国与英国居多。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我国向俄罗斯、韩国输出图书版权首次超过美国(见表6)。
表6 党的十八大以来图书版权引进与输出地排名前三的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版产业取得了全方位的显著成就,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笔者基于对出版产业各项业务、经济数据展开的实证分析,清晰、直观地呈现出当前产业发展的状况、趋势和规律,充分体现了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举措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出版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出版产业必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谱写新征程上的新篇章,再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