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鑫,贺晶,王瑶,杨奕婷
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合作办公室,北京 100730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领域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共同面对和解决全球性医疗卫生问题,形成医疗共同体势在必行[1]。近年来国际社会倡导全球卫生治理,我国实施中国全球卫生战略,全方位积极推进人口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在全球变局中要开创新局,全球卫生技术合作就尤为重要[2]。国际化战略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交流互鉴是战略决策实施的基础保障,外事管理策略是保障实施效果的根本方法。本文将以北京协和医院为例,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背景、现状、挑战和机遇4个方面加以分析,并对外事管理策略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从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结构及实现路径入手,使医院外事管理体系形成良性循环,以提升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全球的卫生健康格局与形势跌宕蔓延,冲击着国际卫生健康领域及公众的心理防线。在新形势,新阶段走出困境,必须形成应对的国际合力。
以本院为例,自创办之初即制定了国际化发展战略,将国际学术权威“请进来”、青年骨干“送出去”的常态化国际交流机制延续至今,在新形势的国际背景下,依然以国际交流不断线,合作项目不停滞的根本原则,启发思路,开启各种形式的线上国际交流合作新途径。
2.1.1 送出去从出访人员的技术职称、出访国家、学科分布、人次、任务类型、出访任务的执行效果来看,内外科高级职称医师以赴欧美发达国家参会、进修、交流占绝大多数,兼顾国际组织任职、援助发展中国家、紧急国际救助。出访人员带回了医学新理念、医疗新技术,开展新业务交流,推进多边合作项目,有效提升了出访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成果产出。申报和参加科研项目的主观能动性增强,科研生命力正向延续。今后将发掘、创造更多专业领域的中级职称以下人员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平衡医院资源,力争多学科齐头并进。
2.1.2 请进来从各级科室申报情况反馈,来院交流的受邀者均为各科室、各专业、亚专业领域的合作者、研究者、互鉴者、引领者,弱势科室及专业领域实力受限,国际交往寡淡。
医院积极应对新阶段的历史窗口期,主动发挥国际合作部门的协调职能,鼓励各科室全力推进远程国际交流,为医院探索在国际合作和竞争环境下走出自己特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提供重要借鉴。建立与国际一流名院、名校、名企战略伙伴关系,深入开展多渠道、高层次、实质性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科技创新、医学教育、医工结合和转化医学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发展共赢。
全面停摆,经济放缓的国际形态大背景使出入境全面受阻,所以医院必须转换管理理念,建立长期持续的国际交流发展模式[3]。
医疗学科竞争激烈的外部因素一直存在,内部因素如医院各级人才梯队建设不合理,新老配比考量标准有待改进,职能部门与临床缺少有效互动,深入沟通讨论不足,合作项目形式受限。交流项目传承需不断更新合作理念。缺乏医教研管培养的综合计划,细节落实过程中尚应宏观把控。
①外事专业培训未成体系,专业人员筛选理念和标准有待更新。
②外事审批管理细节有待优化。项目申请人对政策不了解,经常有误解和曲解,外事审批人工作量大,无法一对一辅导,双方沟通和理解偏差造成渠道链接不畅,影响具体项目的实施效率。
没有了巴库油田的支持,德国受到了致命性的打击。1918年9月29日,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向德皇表示:必须立即签订停战协定。10月3日,德国组成新内阁,向美国请求停战。德国国内石油告罄,只能宣布投降。
③合作项目未能充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广泛传播,从而出现项目高成本、低产出现象。医院需充分认识到外事工作与提升医院整体实力的关系,统筹平衡外事工作的资金投入与人力投入[4-5]。从医院,科室发展角度来设计与定位国际合作项目,调整人员组织架构,形成科室专科与院级一盘棋的国际合作战略统一规划。
④根据外事工作业务性和政治性强的特点,需积极探索一个服务于临床,提供指导和监督的医院外事管理体系,促进外事工作进程的精细化,深入化,实用性。使国际交流项目在系统架构中串联、组织并完善。
新时期倒逼外事工作必须开拓和思考,医疗融合中国际交流势不可挡。在这个行业赛道中,管理者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需要在危机中抓住机会,发掘新思路,新渠道,新通路[5]。
配合国家战略,继续加强与非洲、亚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港澳地区的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一带一路”开放合作的平台下寻求机遇。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6]。
利用空档期加强外事能力内涵建设,全面布局外事管理网络,构建以点带面辐射全院的外事工作网,做到全院国合一盘棋。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医学人才,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医学技术发展和更迭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院管理者是否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尤其是外事管理人员知识形态再加工并孕育出崭新的创新思维模式,这种精神与物质能量的转换可以保证管理系统由静态平衡状态走向动态平衡状态[7]。外事平台精准管理是促成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
5.1.1 用人理念创新当前我国社会最需要又最缺乏的是员工能力的充分发挥。“能本管理”源于“人本管理”,又高于“人本管理”[8]。从这个意义上讲,应当把“以人为本”提升到以人的能力为本的层次上。这是更高阶段、更高层次和更新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管理理念。
①外事人才储备与筛选:需要储备扩眼界,扩胸怀,扩领域的复合性医学人才,国合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包容兼蓄,使人员、信息、资源库在更新、共享基础上进行动态链接,求同存异[9]。要筛选擅于储备自身实力,外事综合素质高的斜杠人,能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价值贡献者。
②搭建员工平台:为每个人充分展示自己才能提供相对平等的舞台、机会和条件,还要引导员工把个人的发展目标同组织的需要统一起来,组织和成员构成责、权、利相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使身在其中的人有危机感、责任感、主体感和成就感,从而促进个人和组织共同发展。给每个员工一定的自由创造空间,培养员工的自信心、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形成崇尚能力、支持创造又能互相尊重的价值观念,释放和激发团队活力[10]。外事管理人员应运用能本管理作为意识形态指引,创立“利他”文化,使全体员工进入“被动管理”到“主动经营”的全员驱动系统。就像火车头拉着一节节车厢,如果只有领导的动力,车厢越多,跑得越慢。如果每一节车厢都有内在的发动机,倍增的动力源就会形成“1加1大于2”的效果。
5.1.2 管理机制进阶建立一个创新型、学习型组织,使成员的理念、价值观、态度、心理、思维和行为,都具有高度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能力。员工如果能横向和纵向流动,就可以形成工作经验与工作方法的交流效应,形成不同信息、观念和思想的交流,同时使员工对工作产生新鲜感、使命感、满足感,使组织机构增添活力,形成开放性的系统流转。组织要真正高效、和谐,避免加班常态化,以更先进的方法、更好用的工具,以及内生能力和素质提升来高效地完成工作。
5.1.3 团队角色转变外事管理队伍应该是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文书能力,高效的办事能力,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协调处理能力,高度责任心和主动服务意识、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团队。
①外事管理部门从经验时代进化为团队时代、系统时代,从人才输血控制型学习型组织,转变为流程造血人才复制型组织。网罗人才,用好人才,搭建价值观统一的团队[10]。
②一人专办转变为多人协调,去能人化,建流程化。国际交流项目运行是一项繁杂、细致和专业性、综合性、时限性很强的工作。对医院外事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扩展国际交流及人才队伍培养的基础保障。
③从善于做具体工作向强化宏观指导上转变,从坐等外事工作向主动开拓新局面转变,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拓展,统筹规划所聚合的资源和力量,国合办为科室搭建舞台,在探索过程中建立衔接,推进协同整合,促成医院、部门、专科构建共同体。可以借鉴项目管理的方法来提升国际合作的成果和效率,把单个零散却又相关联的合作研究整合,提升合作层次,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1]。
5.1.4 平台形式升级①建立医院国际合作“智囊团”,以建设国际一流医院为目标,从战略层面为医院发展提供指导,参与内外专家的交流和对接,形成院、校、国际组织外事合作机制,在学习借鉴先进医疗理念、技能、科研思路时挖掘专业领域有潜质的人才。培养和推荐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有关学术会议和工作会议并任职,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②筹建国际咨询委员会。巩固与国际知名大学、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选派优秀人才通过积极参加联合查房、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方式推进学科国际化进程。
医院高质量发展也表现在外事高质量管控,筛选培育国际复合型人才,助力医院国际化战略大局。①通过以报刊、座谈会、学术报告、院周会和线上培训渠道,分享研修成果、高新技术、先进理念培育、推进学科梯队,组织院内外事管理政策培训,及时掌握外事国际形势,给机会,抓机遇,出成果,以点带面,形成医院网格化外事人才库。②从长远的人才梯队建设角度,从政策上向低技术职称、低年龄青年科研人员倾斜,不断激发一线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以造福患者为定位,在临床实践中给与员工权利,建立培养基地,放水养鱼,以迭代,淘汰,脱胎换骨机制定向培育医学复合型人才[12]。国合办要参与科室选派出人员的审核意见,包括执行情况,执行态度,执行效果,向能够促进业务能力与科室发展且有国际视野,不贪图个人利益的员工倾斜。激发真正做学问之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公出国(境)管理工作的目标是强基础、补短板、增内涵、精管理,鼓励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对外交流,活跃医院的学术氛围,开拓管理及审批人员的思维理念,促进医院医、教、研、管、护的全面发展。它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事务性工作。
5.3.1 环节多审批工作涉及部门和环节众多,通常包括:单位所属业务部门,党政部门,财政部门,外事部门等多个职能处室,必须以章程为统领,以制度为依据,建立健全外事管理体制,在医院加大国际化培养力度、开拓国际视野同时,加快构建外事系列管理体系,提升精细化医院管理水平,宗旨是必审环节把住关键关口的前提下,想尽办法使审批步骤集约化,缩短流程时限,是出访人与审批部门共同的愿望[13]。
5.3.2 流程杂实践表明,流程信息透明化体现在出访人员行前公示、行前教育、归国报告、成果分享,在各阶段实现因公出访团组信息的公开化,线下宣传,答疑问题,现场讲解,模板发放,专项宣讲,个案点评,互动和头脑风暴,让流程生动起来;在服务需求螺旋式上升的实践中,剖析满意度的分维度项目,即时修正,不断缩减循环改进周期;细节控制,环节对接,全程互动,强化流程把控,在闭环管理质控中切实转变工作思路,规范选派条件,强化过程管理,按照统一领导、统一归口管理的外事管理具体原则,杜绝无实质性内容的出访,有效防止“轻管理”“松派出”现象,确保医院出国(境)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
5.3.3 评估闭环召开专题讲座和科处室单独见面会,出访前了解前往国家地区的安全形势及安全常识,加强廉政教育与政治意识,出访期间进行跟踪督查,全部实行财政先行审核制度,重视交流分享,效果评价,切实提高出访成效。另外还可以汇编年度优秀出访成果,开展院内及院际交流会,落实成果评估共享的长效机制。建立中长期出国境交流学习计划和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评价机制,督促和加快科研成果执行质量和成果产出。外事服务惠及各岗位临床人员,在个人成长基础上扩大医院国际影响力,建立归国人员系统考核机制,真正使成果总结和转化运用落实到具体项目上,起到带动医院全员的示范效应。
将医疗卫生管理体系、保障制度、医院管理、品牌塑造、文化建设等先进经验,在结合医院自身内部条件的基础上创新出适合医院发展的新思路,普及推广先进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应建立稳固而长期的友谊,以项目为纽带策划重点研发持续性培训项目,成功或成熟的项目可以辐射不同国家和地区,互补互鉴互学互推,积极探索与国际研究机构、医疗中心联合申报国际合作项目的可能性,分享中国医疗面对疑难复杂多病种诊疗的主要成绩和成功经验,提高中国在国际医疗领域的地位[14-16]。
外事管理政策多变、流程复杂、档案分散,在管理中涉及多部门的监督和审核,信息化系统既是优化信息管理工作的方式,更是简化申报手续,减轻申报者负担的必然选择。互联网+服务信息化技术将有助于管理效率及管理质量的共同提升。
跨部门间数据融合就是跨界,开放重塑融合[5]。信息技术能破除审批进程在多个部门间割裂,实时维护,数据信息平台,实现全面收集整合。逐步推行网上审核审批,加快无纸化进度,提升服务便利度,让信息多跑路,申请人少折腾。通过把涉及各部门如国合办、院办、科研处、教育处、医务处、人事处、财务处、纪检办、信息中心、宣传处、审计处等各业务模块相互融通,实现各运行环节与申报环节的互通互联。提供一个标准流程的服务平台,实现审批的透明度与参与度,实现多部门进行实时跟进和督导。发起人在线同步查看任务节点的办理状况,开放自助性的信息融合,免去反复咨询的困扰。实现外事信息系统规范的科学化管理有3个层次: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这是所有国际合作管理工作的基础及起点,这项基础性管理工作管理的规范性和准确度,可显著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时代发展,医院各项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慢慢从纸质管理转向了数字管理模式,数字文件管理以及数字文件库运行维护成了重要研究性问题。
5.5.1 档案信息化安全将电子文件设置为只读取,无法修改,通过对文件进行多层加密管理,在管理系统添加符合各个部门查询所需的接口及权限,能够快速查询调取人员的档案信息,对当前存在的系统数据及流程升级和验收,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检索过程的稳定性等实际操作需求。不断结合当前信息化的现况进行自我学习,自我纠错,自我革新,推动档案管理系统优化升级。在信息化日新月异的时代,很多意想不到的黑科技应运而生,要及时调整应急预案,处置措施,纸质档案材料是历史的见证,即使可以实现信息化查询检索数据,纸质档案依然具有独特的保留价值。
5.5.2 档案信息化培训增强档案管理者的工作责任感及重要性的意识,提高档案运维人员的综合素质,深入了解档案管理的相关业务知识,并将这些培训技能运用到具体归档实践过程中,加强对过往工作的总结反思评估,不断完善自我知识更新体系。
通过不断思考与总结,我们会与时俱进地探索多形式、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外事管理体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坚持国际化战略的大局观,扩大国际化交流版图,以临床为牵引、联合医、教、研、护、管,形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外事发展新局面,助力医院在当今国际环境背景下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