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铁英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 130031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强调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1]。“双高计划”也被誉为职业教育领域的“双一流”。计划要求高职院校需要打破固有教学模式,转变思路,顺应时代要求,培养一批引领创新改革、具备综合职业能力、服务于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2]。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而实验室是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和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管理和建设水平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水平的实验室建设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实验技术队伍作为支撑。
但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对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和管理上还存在着不足和偏见,许多高职院校都存在实验技术人员数量不充足、队伍结构不合理、培养机制不完善、考评机制不健全、职称晋升困难等现象,影响了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和发展。因此,如何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尤为重要。
由于高校普遍对教学和科研工作重视,而将实验技术人员定位为“教辅人员”,导致很多地方高校对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普遍重视不够[3]。从事实验教学的实验技术人员工作认可度较低,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业务培训、津贴等方面与专任教师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并且由于职称晋升空间受限等原因,导致一些实验技术人员为谋求更好的发展,寻找机会调离实验岗位,造成了实验队伍的不稳定性。因此,高职院校实验技术队伍普遍存在“进人难、留人更难”的局面。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实验技术队伍在结构、数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从年龄结构上看,有些高职院校实验技术队伍严重老化,中青年比例较低,缺乏新生力量,甚至人员出现断层;从学历结构上看,虽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但基本上都充实到了教师队伍中,到实验室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少之又少,而且有些实验技术人员是从其他岗位分流过来的,整体学历层次偏低;从知识结构上看,有些实验技术人员专业知识相对缺乏、知识老化等现象也非常突出;从职称结构上看,实验技术人员职称普遍偏低,初级、中级职称较多,高级职称甚少或者没有。虽然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给实验室增加了一些高学历或高职称人才,但由于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完善的用人机制、管理制度,他们大多不安心于实验室工作,使得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最终导致结构性失调[4]。另外,还存在着实验技术人员数量不足、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实验技术队伍结构和职业素质与现代职业教育所要求的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
实验技术队伍的职称评聘不受重视。①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实验技术岗位评聘的最高级别为高级实验师,相当于“副教授”职称,在评聘体制中根本没有“正高级”,副高级已是实验技术人员职称的天花板,实验技术人员职称偏低的现象一直很严重。②大多数高职院校中,职称评聘并没有单独的实验系列,而是和教师系列一起竞争评聘。但晋升评聘的标准,大多数是参照专任教师的标准来设计执行,两者之间的岗位性质有较大的差异,用专职教师的评聘标准来评审实验技术人员,显然缺乏公平性,并且在与专任教师职称评聘竞争中,实验技术人员明显处于劣势,造成了实用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困难。
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十分重视,制订了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机制和奖励措施,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都有专项资金资助,对各种教学活动有专项资金支持,对教学获奖,尤其参加国家、省、市各级比赛获奖者,给予了重金奖励。但针对实验技术人员的激励措施却少之又少。而实验技术岗位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实验技术人员需要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辅助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与日常管理、实验室开放管理与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等工作上,但这些工作内容难以量化,实验教辅工作不计入教学工作量,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受到挫伤,实验技术岗位缺乏吸引力[5]。
长期以来,实验技术队伍顶层规划及培训制度缺失,导致实验技术人员缺少培训进修及提升的机会[6]。目前,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各高职院校对师资队伍建设投入大幅增加,但对实验技术队伍的专业培养却重视不足。专任教师有专项资金的资助,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专业培训、对外交流或出国进修。但学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机制不健全、经费难以保障,亦很少为他们提供外出学习、交流、进修、参加会议等机会,学校内部也缺乏系统的、专业性的培训。
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充分肯定实验技术队伍在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支撑作用。①必须改变实验技术人员为教辅人员的观念,淡化理论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身份界限,解决实验技术人员被边缘化的问题[7]。新时期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不仅仅是实验辅助,更是实验室管理与建设、实验教学与研究的主要力量。②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的发展需要,在人才聘用、发展评价、职称评定等方面应充分考虑这支队伍的岗位特点和现实需求,向一线实验技术人才倾斜,制订差异化、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和制度,从而通过科学规划、顶层设计与发展目标明确,切实推动实验技术队伍健康良性发展[8]。
2.2.1 实验安全培训实验室安全是学校安全的关键环节,通过开展培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对实验室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其在日常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根据实验室性质不同,开展实验室安全专题教育,如实验室安全、危化品管理等相关的安全培训,并进行准入考试,相关考核合格者,持证上岗。把实验安全教育纳入实验教学中,做到“分级管理、责任到人”,树立在所分管负责的实验区,实验技术人员为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将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做细、做实,为师生营造良好的、安全的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环境。
2.2.2 设备管理培训对实验技术人员定期开展设备管理培训,使其在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时能进行及时的检测和排除,确保仪器设备能正常运转,保障实验教学顺利开展。可通过邀请校内外资深实验技术人员对实验室常规仪器设备、常用工具的使用进行培训;同时,每学期还邀请仪器设备厂家的技术工程师来校,对仪器设备使用操作、维护、保养和维修进行讲座,使实验技术人员对所负责的仪器,做到“懂原理”“善操作”“会维护”“能培训”[9]。
2.2.3 信息化素养培训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高校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程度不仅是展示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强实验室的信息化建设,提升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但目前,实验技术人员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较弱,应定期对他们进行信息化培训,通过对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使用进行培训,提高其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实验室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实验资源的统筹规划和资源共享、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科研效率以及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积极搭建实验技术人员学习交流平台,促进实验技术人员专业发展。新时期,高职院校实验室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高水平的实验室建设不仅需要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更要具有先进管理理念、过硬专业知识和良好专业技能的优秀实验技术队伍进行管理。因此,迫切需要提升实验技术队伍综合素质和能力。①通过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交流活动,搭建校内学习交流平台,促进实验技术人员相互学习和借鉴;②可选派实验技术人员到兄弟院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进行访问、交流、调研,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了解实验室发展的趋势和前景,拓宽视野,提升实验室管理能力;③可选派实验技术人员定期到行业企业、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单位等考察、观摩、调研,接受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等,了解工艺流程、操作规范、技能要求,提升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2021年4月29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了《关于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强调要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加强评审监管、强化结果应用等改革措施,形成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以促进实验技术人才职业发展为核心,覆盖全面、设计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的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10]。并将实验技术人才职称设为初级、中级、高级。高级分设副高级、正高级(即高级实验师、正高级实验师),为实验技术人员评聘正高级职称提供了政策依据。各高职院校应按照本《指导意见》要求,完善实验技术队伍的职称评聘机制,保障实验技术队伍的职称晋升渠道畅通。
各高职院校应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充分认识到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在学校发展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同等重要,通过制订相关政策,采取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注重职称评聘等激励措施,肯定和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安心从事实验室工作,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能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积极开展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以学生为主,融督导、同行参与的综合评价方式,制订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标准。定性考评以实验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工作态度和能力等为主要观测点;定量考评以实验技术人员的实验教学工作量、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科研工作等为主要观测点。对实验技术人员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促进其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技术能力。
高职院校要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在对现有实验技术人员培养的同时,健全实验技术队伍引进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从校内外引进高层次、高学历、高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人才[11]。并鼓励实验技术人员不断加强自我完善,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高层次的实验技术人员对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优秀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从新入职到逐步掌握实验技能、承担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及仪器设备使用维护、实验室管理等工作,需要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12]。因此,要关注青年实验技术人员的成长,积极探索“导师制”,做好“传、帮、带”,选择思想好、业务精、能力强、经验丰富的高资实验技术人员作为导师,指导、帮助青年实验技术人员快速成长,使他们尽快、较好地承担起实验室各项工作。
高职院校实验技术队伍是学校教学与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各高职院校应结合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针对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专业化培训、健全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为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做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