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研究
——以怒江州为例

2023-01-03 21:39和春庭黄泽胜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8期
关键词:怒江州怒江物种

和春庭 黄泽胜

(云南省怒江州林业和草原局,云南 怒江 673199)

1.怒江州自然地理概况

怒江州(25°33′—28°23′N,98°08′—99°39′E)地处云南省西北中缅滇藏结合部、青藏高原南延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及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公河3条国际河流的上游地区,国土面积1.46万km2。境内群山耸立、江河纵横,担当力卡山、独龙江、高黎贡山、怒江、碧罗雪山、澜沧江和云岭呈“四山三江”南北横断排列,担打力卡山、高黎贡山山脉分水岭为中缅边界,国境线长450km,是国家西南生态安全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最高峰嘎娃嘎普峰海拔5128m,最低点怒江出境处江面海拔738m,98%以上面积是高山峡谷,76.6%的耕地坡度均在25°以上,垦殖系数不足4%。属低纬高原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纵跨亚热带、温带和寒带3种气候带,具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分明,四季不明显的特点,年均气温11.2℃~20.2℃。有林业用地1898.3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86.77%;森林蓄积量1.86亿m3,林木绿化率84.06%,森林覆盖率78.90%。

2.生物多样性概况

2.1 生态系统多样性

怒江州地处东喜马拉雅山地、西南山地、印缅山地3大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交汇区,涵盖了森林、灌丛、草甸、河流、湿地等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境内保留有大量原始的、未受到人为干扰的森林、湿地、灌丛、草甸等生态系统,有从南亚热带到高寒带完整的气候类型,从谷底至山巅有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高原气候区6个热量带和亚热带、温带和寒带3种气候带;有寒温性针叶林、温凉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寒温性阔叶林、温凉性阔叶林、暖性阔叶林、竹林、灌丛等8个森林生态系统;有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竹林、稀树灌木草丛、灌丛、草甸11个植被类型30个森林类型和7个植被垂直带谱。有11个土类、14个亚类,29个土属,55个土种,主要土壤有寒漠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棕壤、黄壤、黄棕壤、红壤、紫色土、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水稻土等。境内怒江、澜沧江和独龙江分属萨尔温江、湄公河、伊洛瓦底江3大水系,流长706km,流域面积达1.42万km2。

2.2 物种多样性

怒江州拥有丰富独特的生物资源,是全球三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素有“动植物王国的明珠”“世界物种基因库”等美誉,是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已知分布有11个植被型,4300多种种子植物、580多种脊椎动物。有怒江金丝猴、滇金丝猴、戴帽叶猴、菲氏叶猴、高黎贡白眉长臂猿、高黎贡羚牛、白尾稍虹雉、灰腹角雉等3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小熊猫、白腹锦鸡、亚洲金猫等107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须弥红豆杉、光叶珙桐、杏黄兜兰、虎斑兜兰4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和有滇桐、桫椤、董棕、秃杉、贡山三尖杉、云南榧等115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丰富,有哺乳类8目25科74属106种,占中国哺乳类总数的18%,云南哺乳类总数的35%。有鸟类269种(含亚种),两栖类10种、爬行类14种、鱼类72种和亚种,昆虫已记录1690多种。灵长类12种,占中国灵长类物种26种的46.2%,占云南省灵长类物种16种的75%,是全国唯一拥有两种金丝猴、12种灵长类的地区。兽类和鸟类种类占云南省的1/2以上,灵长类占云南省的3/4,两栖类、爬行类占云南省的1/5和1/3,植被类型、植被亚型和群系分别占云南省的4/5、1/2和2/5。

2.3 遗传多样性

怒江州蕴藏了大量珍贵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特别是许多经济价值高、利用广的栽培植物与家养动物,都能在怒江找到其野生类型或近缘种。中国3大名花报春花、杜鹃花、龙胆在怒江分布有215种。云南8大名花在怒江分布有394种。已知分布有杜鹃花122种,是杜鹃花的起源和分布中心带,也是杜鹃花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世界上观赏植物宝贵的种质基因库,也是怒江乃至云南发展花卉产业的资源保障。通过长期的筛选,形成了品质高、适宜当地生长的优良栽培品种,如丙中洛板栗、拉马登石榴、古当梨、兔蛾依主梨、岩头小柿子、中排黄果、川箐花椒、瓦姑茶、凤凰豆、老姆登茶等;养殖品种有独龙牛、龙元猪、独龙原鸡、巴坡犬、贡羊、乌骨羊等家畜家禽,保存了丰富的种质遗传资源。

2.4 民族文化多元性

怒江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存环境造就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多元性,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多种宗教信仰、多种生产生活方式和多种风俗习惯的荟萃之地,是中国乃至世界民族文化最为富集、历史文化极为丰厚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多种社会形态并存,被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化石”。境内居住着傈僳、怒、普米、独龙、白等21个少数民族,独龙族和怒族是怒江特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是全国民族类别最多和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自治州,也是云南省乃至全国原生态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傈僳族民歌等8项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级名录,122项非遗项目列入省级名录。

3 怒江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系统退化

怒江州山高坡陡,地形狭窄,98%以上面积是高山峡谷,生态环境敏感而脆弱,土地承载力低。海拔2400m以下区域为群众集中开展陡坡耕作、放牧、樵采、林产业等生产生活集中区域,加之紫茎泽兰、飞机草、水花生等外来物种入侵传播和蔓延速度惊人,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生态系统总体向好、局部恶化趋势未完全遏制。虽然经过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多轮生态修复,但物种分布相对丰富区域的面积还是进一步被压缩,各保护地、各原生境间互联互通不畅或阻断,耕地、林地及各类保护地破碎化、碎片化、孤岛化程度较高,导致动物、植物原生长、栖息、繁殖、觅食于此类生境中的动植物也受到较大影响。南北纵向排列的“四山三江”阻断物种交流,物种特化程度高,分布地域狭窄,分布面积小,种群规模小,个体数量少,不利于物种种群的增长和扩散,物种容易出现濒危或灭绝。近年来以草果为代表的林下产业发展迅速,人为活动增多,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的破碎化和孤岛化,阻碍生物之间的交流,使得森林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

3.2 资源家底不清

怒江州共有5个保护地类型,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5.59%。受地理区位、自然与交通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除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等开展过资源本底调查外,以碧罗雪山为代表的保护外区域至今未进行过系统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调查,是云南省生态本底情况最大的空缺区域和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的最大空缺。生物多样性资源本底不清,难以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和开展精准的保护,严重制约怒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3 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

怒江州26.33万乡村人口主要生活在山区,占国土面积5.57%的海拔1500m以下的河谷区集中分布了近70%左右的人口,“四山夹三江”狭窄的地形和高达61.81%的生态红线限制了怒江的发展空间,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活空间相互挤压。境内陡坡耕作普遍,生产方式原始传统,樵采、放牧、采挖野生药材、发展林下经济等生产生活对自然依赖较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也较大。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项目的实施,城镇开发边界外移,永久基本农田边界上移,原来在峡谷冲积滩、冲种扇、半山台地上的群众生产生活空间逐步向林缘扩张,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趋紧张。越来越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剧,部分路网、电网、通讯网及采石采砂场等将不可避免的触碰生态红线。中缅450km的国界线同时也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和动物迁徙交流的通道,但两国无论是体制、法律和生活习惯都有所不同,随着缅甸国内野生动植物数量的减少和保护野生动植物法律的实施,像怒江金丝猴、高黎贡羚牛等跨境生活的野生动物很难实现较好保护,甚至出现越境盗采盗猎中国野生动植物情况,给边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威胁。

3.4 科技支撑不足

怒江州缺少专门的生物多样性科研院所,虽然以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为首的保护地管理机构也开展了一定的科研监测活动,但科研深度和广度不够,资源本底不清、变化不明,缺乏对外交流,导致信息交流不畅,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缺少野生动植物救护、科研基地等配套的基础设施,技术设备、保护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致使一些濒危物种仍处于研究空白区。在科研监测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及协调和整合科研力量等方面还很薄弱。加之怒江州条件艰苦,福利待遇不高,难于吸引人才,科研人员总体素质不高,文化素养、政策法规水平、管理能力、业务技术水平以及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均亟待提高,现有的人才队伍满足不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需求。

4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4.1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空间

统筹布局生态、城镇、农业3个功能空间,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全面推进怒江州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积极申建设高黎贡山国家公园,努力建成以高黎贡山国家公园为主体,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罗古箐省级风景名胜区、新生桥国家森林公园、箐花甸国家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实现各级各类保护地间生物多样性保护廊带互联互通。

4.2 查清生物多样性资源本底

开展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和资源本底调查,特别是碧罗雪山为代表的调查空缺地区的科学考察和本底调查,实现生物多样性资源本底调查全覆盖。落实《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暂行办法》,划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和边界。编制并适时更新本行政区域生物物种名录、生物物种红色名录和重要生态系统名录。实现生物多样性资源数据清楚,各类保护地、管控红线边界清晰,不断完善自然资源“一套数、一张图”动态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资源动态变化,提高预警预报和查处问题的能力,建立怒江州生物多样性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智慧化管理水平。

4.3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积极防治外来有害生物物种入侵,提升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复原力、完整性和连通性。加强怒江、澜沧江峡谷中、低海拔生态脆弱区域封山育林育草、退化林修复等开展国土绿化,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对交通干线、苗圃基地等入侵生物重要传播途径建立入侵生物观测网络,定期开展监测和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土壤和白色污染治理行动。实施重要湿地修复与综合治理,遏制自然湿地面积减少。持续推进河(湖)长制、林(草)长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管理,减少对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

4.4 加强人才培养

加快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强化技术及管理培训,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水平。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建立完善生物产业科学、有序发展的激励机制,鼓励自主创新,提高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和管理水平。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科学研究及相关技术交流,鼓励开展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项目合作和人才培养。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和国内外科研组织合作,以工代训,提高干部职工的能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基本知识教育,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增强职工的工作能力。

4.5 加强保护宣传

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宣传工作机制,开展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进机关、进校园、进农村等活动开展自然教育。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宣传册、宣传画、培训班等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探索建设生物生态安全宣教中心、自然博物馆、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生物生态安全教育培训基地、自然体验教育基地等开展公众科普教育与体验活动,增强生物生态安全意识。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的社会参与式共管机制,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社团社会监督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志愿者及当地群众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保护知识、利用技能等宣传、普及和教育工作,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常识,增强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营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良好氛围。

5 结语

中国有许多像怒江一样生物多样性富集又地处边疆、民族的地区,保护好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国土安全和战略安全。对怒江州生态多样性保护的研究及探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保护好怒江州的生物多样性怒江应尽的责任,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职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COP15精神在怒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怒江州怒江物种
一图看懂怒江特大桥
怒江卡雀哇节
怒江 神秘绝美的“东方大峡谷”
民间方言的弦外之音
怒江州通过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省级初验
反思与展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染病防控研究——以云南省怒江州为例
怒江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探析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
怒江青年“五四”用朗诵助力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