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会芬 王玉凤 罗旭 王千千
甘肃省肿瘤医院,甘肃 兰州730050
胃癌是我国常见消化道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外科手术仍是胃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1]。胃癌根治术行D2 淋巴结清扫术逐渐成为标准术式,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也被认为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向。报道显示,胃癌根治术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为30%左右[2-3]。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复右胁部、上腹部及后背胀满不适,偶见疼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食欲欠佳、疲乏无力、畏寒发热、口苦等,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威胁,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老年患者在胃癌患者中占比不断增加[4],老年患者因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整体营养状况差,手术意愿降低,接受二次手术切除可能性低,因此,如何有效防治术后并发症,使其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成为临床医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医学治疗胃癌根治术后并发胆结石具有独特优势。我国著名专家裴正学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经验丰富,其认为本虚标实是胃癌术后并发胆囊炎、胆囊结石的主要病机,临床上常以扶正固本、兼以疏肝利胆、活血化瘀治疗大法,疗效确切。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总结其临证经验。本文报道2 例采用中医药治疗老年胃癌根治术后并发胆囊结石病例,从传统医学角度对胆石症的发病机制及治法方药作一阐述,旨在为临床诊治疗提供一定思路。
胃癌根治术后并发胆囊结石形成中医学没有专门论述,可遵循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去进行研究与治疗。根据其临床症状,在中医学属于“胁痛”“胃脘痛”等范畴。传统医学认为胆位于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胆呈囊形,附与肝之短叶间,与肝相连。肝和胆又有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灵枢·本输》称胆为“中精之府”,《千金要方》称胆为“中清之府”,《难经·三十五难》称之为“清净之府”,胆内贮藏、排泄胆汁,胆汁由肝之余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以助饮食消化,是保证脾胃运化功能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灵枢·胀论》曰:“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说明胁痛为胆腑病的主要症状。《济生方·胁痛评治》曰:“夫胁痛之病……多因疲极嗔怒,谋虑惊扰,悲哀烦恼,致伤肝脏。肝脏既伤,积气攻注,攻于左,则左胁痛;移逆两胁,则两胁俱痛;攻于右,则右胁痛”,故情志不遂是引起胁痛的主要原因。《丹溪心法·疸》曰:“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湿热”,胆汁黏稠郁阻而使湿热蕴结,致肝胆气机不畅,胆汁蕴积,久而成石。故认为湿热邪气也是导致胆病的主要原因。《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内径》亦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胃癌属本虚标实之证,手术损伤胆络,胆囊失其濡养,失去了正常贮存和排泄胆汁的功能,疏泄不利,日久胆液凝结,郁阻而使湿热蕴结,肝胆气机逆乱,失于疏泄,结石得成。因此正气亏虚是所有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的内在基础。故笔者认为此病与肝气郁结,胆失疏泄,肝胃不和,脾虚不运,湿热内蕴等有关。加之术后生活失节而诱发,故病位在肝、胆涉及脾胃、胰腺。
传统医学认为胆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调节,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郁结则横逆犯胃而出现胃失和降,多见心下痞硬,两胁胀痛,口苦嗳气。对应《景岳全书》良方柴胡疏肝散,主治肝气郁滞证,证见:胁肋疼痛,嗳气太息,脘腹胀满,脉弦。《素问·宝命全形论》亦云“土得木而达”。故笔者在健脾和胃基础上运用疏肝利胆之法,俟脾气健旺,则木不乘土,肝气自疏,肝脾调和,气机通畅,而症自除。中药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金铃子散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清代徐大椿认为此方“金铃子善入厥阴,化伏热以祛湿;延胡索善走血分,活血脉以调血。为散酒调,使血气和则湿热自化而木火气伸”,因此金铃子散可疏利肝胆湿热,调畅气机止痛。笔者临证参考传统胆结石治疗方药[5]及裴正学主任医师经验自拟方药治疗2 例胃癌根治术后并发胆囊结石患者,症状明显得以改善。自拟方具体组成:柴胡10g,白芍10g,枳实10g,郁金6g,木香10g,草寇10g,大黄6g,元胡10g,川楝子20g,金钱草10g,甘草6g。中医学认为肝脾主升,胆胃主降,此方核心立足肝胆枢机,具有疏肝和胃、行气活血,清热利湿,旨在调畅人身气机升降。扶正去邪兼施,从而达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的最终治疗目的。
病例一,李某,68 岁,女性。2017 年6 月24 日初诊,患者胃恶性肿瘤根治术后1 年,术后行SOX 方案化疗6 周期,定期复查未见复发转移征象。近一周上腹胀痛不适,右胁下为著,时有恶心,口苦,纳差等症状。门诊行腹部超声示胆囊泥沙样结石,大小为5mm×6mm。腹部增强CT 示:胃癌术后改变,胆囊泥沙样结石。门诊诊断胆囊结石。体查见右上腹疼痛并向右肩胛部放射,疼痛拒按,恶心,口干苦,小便黄,大便时干时溏,脉左弦滑,关郁;右弦细,关尺沉。舌红苔黄腻。辨证:湿热蕴阻型(胆囊结石)。治则:疏肝利胆。给予自拟方药加减:柴胡10g,白芍15g,枳实10g,甘草6g,木香10g,丹参10g,草寇10g,黄芩6g,元胡20g,川楝子20g,干姜6g,半夏6g,蒲公英15g,败酱草15g,金银花15g,连翘15g。共6 剂,水煎服。于2017 年7 月5 日二诊:服上方诸症好转,诊左脉弦细,右脉弦缓,舌红苔薄黄。上方去参草豆蔻,连翘,金银花,加龙胆草10g,金钱草15g,地黄12g,以排其结石,7 剂。2017 年8 月2 日三诊:服上服出现大便次数增加,便呈酱色,诊脉弦细,舌红苔淡。原方再给予5 剂。嘱忌生冷辛辣刺激之物,药尽一周后复查腹部超声示胆囊泥沙样结石消失,胆管未见明显异常,患者自诉腹痛好转,精神较前好转,大便次数2~3 日一次,颜色正常。
病例二,张某,70 岁,男性。2019 年10 月8 日初诊,患者胃恶性肿瘤根治术后4 年余,术后给予单药辅助化疗,定期复查未见明确复发及转移。近期复查腹部超声示:肝血管瘤,胆囊泥沙样结石。因仅有口干症状,患者未予重视,于就诊1 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后背胀痛连及两胁不适,胸闷等症状。遂于门诊行腹部增强CT 示:胃癌根治后改变,肝血管瘤,胆囊泥沙样结石。腹部超声示:肝血管瘤,胆囊结石,其大小为5mm。心电图未见异常,体查见后背胀痛连及两胁,头痛,烦闷,恶心,呃逆,反酸,大便时溏时泻;左关弦细,舌质红。辨证:肝气郁结型(胆囊结石)。治则:疏肝理气散郁。给予自拟方加减:柴胡15g,枳实10g,白芍20g,元胡10g,川楝子15g,半夏6g,黄芩6g,郁金10g,香附6g,乌药6g,干姜6g,甘草6g。共6 剂,水煎服。2019 年10 月20日二诊:患者后背胀痛好转,反酸嗳气改善,食欲较前改善。诊左脉弦,舌白红苔薄。上方去元胡、川楝子,加陈皮6g,茯苓12g,白术15g,鸡内金6g,金钱草15g,再服6 剂。嘱忌生冷辛辣刺激之物,药尽一周后随访,患者自诉精神情绪好转,大便次数2~3 日一次,能正常生活。电话随访3 月内症状未见反复。
胃切除术后并发胆石症作为胃癌根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伴腹部疼痛不适和一系列胃肠道消化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尤全山等[6]报告老年胃癌根治术后并发胆囊炎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过高的BMI、经历开腹手术、清扫No.8 淋巴结和No.12 淋巴结等,尤其是手术过程中可能会造成迷走神经受损及胆囊壁血供受影响,术后肝外胆道可与周围粘连,严重抑制胆囊、胆总管收缩功能,导致胆汁淤积、胆囊炎的形成[7]。由此可见,该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受到来自外部手术因素及自身体质的影响。因此,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加强术后管理,或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建议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应调整进食习惯,尽量少食多餐,减轻胃肠功能负担,从药物预防角度来看目前也有研究证实,口服12 个月熊去氧胆酸治疗可显著降低胃癌切除术后胆(结)石的发生率[8]。
研究显示,近年来胃癌的死亡率呈现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9],老年肿瘤患者的生存现状也引起更广泛关注。考虑到高龄患者在生理器官与细胞功能等方面均存在退变情况,相应代偿能力和免疫力低下,部分人群多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加之术后并发症较多,愿意或能够接受二次手术人群比例也会相应减少[10]。中药治疗胆结石历史悠久,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传统医学治疗胆石症体现在两方面,第一,针对由结石诱发的并发症处理;第二,对无法手术或者暂时不需要手术的患者进行辅助治疗,以达到减轻炎症及水肿,缓解疼痛的目的,在患者接受程度及临床疗效方面,显示出其绝对优势及特色。有研究报道[11]中药治疗胆结石在改善上腹痛,腹胀,排石,调节情志等方面疗效明显。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几项基础研究[12,13]也证实,中医药治疗结石主要体现在改善胆道动力学、减少致石性胆汁形成等方面。与西药单一靶点作用不同,中药方剂依靠多味中药按照君臣佐使配伍方法,通过整体以及多途径整合发挥作用,并结合现代医学的成果和方法手段,通过西医诊断,中药治疗,方证相应,达到效如桴鼓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