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俊良,卢明伟
(1.河南省南召县水利局,河南 南召 474650;2.南召县马沟灌区管理所,河南 南召 474670)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南召县共计发生大的山洪灾害11次,造成当地经济损失惨重。其中1975年8月4日-8日连降大雨,降雨量达635 mm,河谷漫溢;1998年夏秋,全县洪灾面积4 300 hm2,鸭河口水库持续超标准运行;2005年6月30日晚,县域突降特大暴雨,24 h降雨量648 mm,达到千年一遇,山洪造成全县11个乡镇5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5 720 hm2;2009年6月17日-19日,全县普降暴雨至特大暴雨,其中南部山区6乡镇发生强降雨,降雨量均超过200 mm,受灾范围涉及48个行政村5.70 万人;2010 年7 月16 日至8 月25 日,全县连续6 次遭遇强降雨过程,平均降雨量达725 mm,其中最大点降雨量四棵树五垛站1 368 mm,全县累计受灾人口46.65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63万hm2;2021年“7·20”“9·24”洪涝灾害,24 h最大降雨量425 mm(郭庄站),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约0.32万hm2,紧急避险转移群众7 000余人。
南召县属秦岭东部余脉伏牛山区,自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山区、丘陵、平原三个阶梯,最高海拔达2 153 m,最低海拔143 m。北部边缘的高大群山阻挡南下冷空气,该县平均气温比相邻其他同纬度的地区高,西南边界海拔1 830 m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宝天曼和海拔1 715 m的五垛山组成两道天然屏障,汛期易形成地形雨,降雨量及强度比邻县大,暴雨中心多,与山洪危险区重叠,极易形成山洪灾害。
流域面积超100 km2河道9 条,30~100 km2河流26 条,30 km2以下河流114 条,河流上游高山、丘陵、岗地等地貌特征显著,影响暴雨分布和洪水组合汇流;山地沟道密布,河床坡降陡;下游趋缓,洪水暴涨暴落,时常造成山洪灾害。
山区县为发展经济,矿产资源开发活动更为频繁,山体失稳易引起滑坡;河道内倾倒垃圾、施工弃土堆渣,拥堵河道;随着城镇化土地供需矛盾加剧,以及人们对山洪成灾机理缺乏了解,侵占天然沟道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居多,山洪沟未有划边定界资料,执法监管空白,跨沟、沿沟、沿河建房建厂致使过流断面缩窄,洪沟、河道泄流能力萎缩,成为山洪灾害重大风险点。
近年来,南召县加大对山区防洪工程治理力度,年投资额均在2亿元以上,但投资主要用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干流及主要支流的防洪工程治理,而诸多山地、洪沟的投资建设明显滞后,基本处于无设防状态。已建或加固河堤410 km,不足全县河岸线1/10,其余未设防,或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沙土或干砌石堤防,险工段较多。工程滞后成为山洪灾害形成的诱因。
南召县地形地质复杂、人员居住分散等因素决定了山洪灾害分布点多面广。通过开展山洪灾害风险普查,划定山洪灾害防治区面积2 781 km2,占全县总面积94%,涉及340个行政村、1 553个自然村,总人口61.98万人。防治区划分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境内山洪灾害主要分布于西部、北部山区,属重点防治区,面积1 807 km2,占国土面积61%。其余浅丘陵区域属一般防治区,面积973.40 km2,占全县国土面积33%。
一是处理防与治的关系。完善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加强防灾知识宣传、落实防御责任、制定落实防御预案,把有限资金治理重点山洪灾害区域,非工程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逐步解决山洪灾害问题。二是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加强防御体系建设,注重依靠法律、法规约束人的不合理行为和生产生活方式,制止侵占河流行洪断面,加强河道管理和山洪灾害威胁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防止人为破坏生态造成山洪灾害。三是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当前立足采取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防御措施,着力提高预测预报预警水平和工程设施的防灾作用。
汛期建立以乡镇政府为单位,村委会为单元,以自然村、山洪灾害危险区、地质灾害风险点等责任区为网格的基层防汛责任组织体系,及时调整更新基层山洪灾害防治责任人,录入山洪预警平台实施动态管理。修订预案,组织村组基层预警员业务培训,定期在危险区组织山洪灾害避险演练,使当地干群熟悉危险区、风险隐患点分布,掌握“谁通知、通知谁、谁帮谁、预警信号、撤离线路、避险点位”等关键要素,形成“条件反射”,变被动防灾为主动避险,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群众积极参与的灾害防治工作格局。创新宣传形式,刷写墙体防洪标语、栽立户外山洪警示及转移路线标识牌、发放明白卡、山洪防御公益影片下乡等方式,提高群众对山洪灾害破坏性全面认知。
践行新时期防灾减灾理念,开展山洪灾害风险普查,摸清山洪灾害风险底数。通过河道控制断面测量、设计暴雨计算、设计洪水分析、调查历史山洪资料、排查风险源,综合评价防灾对象现状防洪能力、成灾几率,对沿河沿库村落、城镇等防洪重点区域进行山洪灾害风险评估,绘制现状防洪能力图。根据评估结果划分山洪灾害危险区等级为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危险区和转移安全区。识别出危险区面积557 km2,人口4.13万人。加强乡村建设监管,施工前做好山洪灾害影响评估,主动规避山洪风险威胁。结合乡村振兴对极高危险区群众实施避灾搬迁安置。对高危险区和危险区实施动态清单管理,加强隐患排查与实时管控,根据风险等级分类制定应急预案,部署抢险力量和物资储备,努力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力防范化解风险。
土洋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雨水情监测预警网络。县水利部门利用山洪预警平台,密切监视雨水情变化,当监测雨量或水位达到预警或成灾临界值时,核实后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向基层发送预警信息,乡村组三级网格责任人发挥群测群防作用,通过微信工作群、预警广播、手摇报警器、铜锣示警甚至挨家挨户上门预警等方式,将预警信息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村、到户、到人,做好转移避险准备或及时撤离转移,切实解决预警传导“最后一公里”问题。自2005年11月,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山洪灾害防御建设试点县以来,实现山洪灾害“零死亡”。
创新“三个三”防治工作法:即平时履行三项职能,预测预报预警、水工程调度和应急抢险技术支撑三项职能;战时拿出三张图,险工图、风险图、抢险图。险工图,让防汛决策领导知道具体出险的部位及等级;风险图,演算风险点失事范围、紧急撤离人数及方式;抢险图,为决策者提供两种以上抢险技术方案。关键时刻处理好三个关系,为山洪防御决策提供雨强大小、洪水蓄泄、危险区弃保的理论与数据支撑。
按照县包乡、乡包村、村包组、党员包群众的五级包保责任,加强对危险区的巡查管控。持续强降雨天气,一旦发现山洪灾害征兆或收到山洪避险预警刚性指令,果断组织受山洪威胁群众按照既定路线转移。根据极端天气预报,提前一日转移。分片包干防御责任人将转移避险措施落实到户到人,“宁可千声骂、不可一声哭”,着重做好留守儿童、孤寡老人、行动不便人员等群体的转移工作,采取“人盯人”或结对方法,不漏一户一人,对转移群众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并由政府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在山洪危险解除前,禁止擅自返回,严防二次灾害发生。
首先,根据防治区类别,优化自动水位站、简易雨量站、防洪工程视频站等监控设备布局,保证监控质量。其次,预警指标准确调整,探索开展动态预警指标分析。再次,增强对山洪灾害的预测研究,保证准确率与时效性。根据降雨强度、地表径流、土壤含水饱和度等因素,预判山洪的规模、位置、时间和可能导致的损失,保证区域内群众及时得到信息,提升山洪灾害的前置应对措施。最后,利用微信公众号、官方头条号、手机短信、地方电视台等贴近群众生活的平台来拓展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和覆盖面,及时发布灾害天气预报、短临暴雨预报和山洪灾害预警,以人民生命为中心,推进信息社会化发布。
一是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巡河管理体系;二是组建自然资源综合执法大队,公安、水利、国土等行业执法人员实行统一指挥调度,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整治等行动,为维护河势稳定、行洪畅通做好执法保障;三是建立“河长+检察长+警长”联动工作机制,执法、司法、监督有机结合。
南召县乡村振兴任务艰巨,大力发展经济,山洪防治是前提。充分利用河长制优势,由河长负责,加强水域岸线管护和生态修复。持续开展群测群防,预报预警体系日臻完善,风险评估、预测预警、风险研判、应急响应等非工程防治措施长远发展,群众防灾意识提高,雨水情监测、预警发布、组织转移三者有机衔接,为避灾抢险争取更多时间,灾害损失将逐步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