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陈 超
[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北京 100038]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指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
晋陕蒙接壤处的砒砂岩区,是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也是黄河流域乃至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砒砂岩条件恶劣、风化严重,自然植被恢复困难,被中外环境专家称为“地球环境癌症”。
沙棘抗逆性强,耐瘠薄、耐干旱、耐沙埋,能在砒砂岩上茂盛生长;而且根蘖能力非常强,单株第3年能产生10多株幼苗,迅速发挥植物的群体作用,对治理沟道、拦截泥沙效果十分明显。沙棘治理砒砂岩的发现,为砒砂岩区水土流失治理找到了一把“钥匙”。
早在20世纪60年代,砒砂岩区就开始采用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但成效不大。1985年,时任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在山西省考察沙棘在小流域治理中的作用后,向中央提交“以开发沙棘资源作为加速黄土高原治理的一个突破口”的建议。随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开始动员和组织农民种植沙棘,探索沙棘治理砒砂岩的新路子。在砒砂岩裸露区的沟底、沟坡、陡崖、梁峁、河岸选点试种,均取得成功。从1986年开始,黄河上中游6省(区)31县(旗)实施了“沙棘资源建设示范工程”,造林6.13万hm2(92万亩)。从1991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部4旗(县)实施了“沙棘治理砒砂岩试点工程”,造林5.33万hm2(80万亩)。凡是示范、试点的地方,沙棘都能茂盛生长,为砒砂岩区大面积恢复绿色带来了希望。1995—2001年,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正式列项进行“砒砂岩地区沙棘植物‘柔性坝’试验研究”,证明了沙棘植物“柔性坝”在支毛沟壑对沙、土、水的协调作用和沟头拦沙的主导作用,为砒砂岩区和基岩产沙区乃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沟壑侵蚀治理找到了良策。在此基础上,2001年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沙棘中心”)在砒砂岩区进行了沙棘植物“柔性坝”拓宽和推广试验研究,证明了“沙棘是加速黄土高原治理的一个突破口”的科学性。
1998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在对黄河危害最大的砒砂岩地区大力营造沙棘水土保持林,减少粗沙流失危害。”在原国家计委和水利部的支持下,沙棘中心作为项目法人,从1998年开始,先后组织实施了“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晋陕蒙砒砂岩区窟野河流域沙棘生态减沙工程”和“晋陕蒙砒砂岩区十大孔兑沙棘生态减沙工程”,开启了大规模利用沙棘治理砒砂岩区水土流失的新阶段。截至2021年底,三个沙棘生态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83亿元,其中中央投资6.33亿元,地方投资2.5亿元;累计种植沙棘56.93万hm2(854万亩)。
沙棘生态工程持续实施20多年来,在沟深坡陡,干燥、坚硬、贫瘠的砒砂岩区成功栽植了56.93万hm2沙棘,形成了独特的侵蚀沟治理模式,找到了治理砒砂岩的特效药。通过治理,项目区内植被覆盖度大幅度提高,水土流失量显著降低,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实施沙棘生态工程,砒砂岩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植被覆盖率稳步提高,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目前,三个沙棘生态工程累计治理砒砂岩区水土流失5 330 km2,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呈现双下降趋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同时,项目区植被覆盖度从不到20%提高到70%以上,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衍生存提供了良好场所,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为区域生态系统的逐步恢复创造了条件。
沙棘生态工程建设以支毛沟道为重点,通过建立“地上一把伞,地面一层毡,地下一张网”的沙棘保护网络,有效拦截入黄泥沙,减少黄河下游河道的淤积,缓解下游防洪压力,确保黄河安全。据监测,种植4年后的沙棘能将90%的泥沙拦截在沟道中,种植沙棘5年后沟道中沉积的泥沙厚度为20~120 cm。根据各个分区的侵蚀模数推算,三个沙棘生态工程已初步形成年均3 000万t的拦沙能力。经过20多年治理,鄂尔多斯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度达到50%。2016年8月17日,鄂尔多斯市出现历史极值降雨,可正是由于实施的沙棘生态工程等水土保持措施已经见效,当地10条入黄一级支流冲淤变化并不大;暴雨中心西柳沟推算的径流量可达7 176 m3/s,可实际只形成了3 000 m3/s的流量,减轻了山洪泥石流危害。
沙棘是优良的经济树种,其果实、叶片乃至枝条均有经济价值。种植3年的沙棘就开始挂果,盛果期平均单产可达6 t/hm2,现在市场上沙棘果可卖到5 000元/t。农民不仅可以从沙棘生态项目中获得劳务收入,还可以通过后期采果、采叶,增加经济收入。项目区农民每年种植沙棘20天,人均可获得劳务收入2 000元,采果大户每年户均还能增加1万元采果收入。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从1998年实施沙棘生态工程以来,累计种植沙棘9万hm2,参与项目建设的农民平均每年从沙棘种植、采果、采叶直接收入达500余万元。沙棘生态工程将生态兴与百姓富紧密结合,吸纳农民参与工程建设和沙棘资源管护,据初步测算,工程实施以来共吸纳农村劳动力约177万人次,明显提升了区域人口收入水平,充分发挥了生态帮扶作用。
沙棘浑身是宝,具有较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沙棘生态工程实施以来,各地对沙棘的认识逐步提高,在沙棘植被建设、科学研究、加工利用和产品销售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走出了一条既建设资源、培植资源,又利用资源搞开发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统计,目前全国专门从事沙棘加工的企业有200多家,年产值达70亿元,较20世纪90年代的年产值2亿~3亿元大有提高;全国有各类沙棘企业3 200余家,已开发出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8大类约200多种产品,年产值在260亿元以上[1]。
20多年来,沙棘生态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做法,走出了一条沙棘治理砒砂岩的成功之路。
沙棘生态工程建设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中央领导、有关部委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作为沙棘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对沙棘建设给予了大力的关怀和支持。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对沙棘生态工程建设工作做出指示、批示,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沙棘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水利部历任领导都把沙棘种植作为水土保持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推动。计划、财政、林业、农业等部门都对沙棘建设与开发给予了大力支持,提供了有力保障。内蒙古、陕西、山西、甘肃、辽宁等省(区)领导都非常重视沙棘建设与开发工作,在人力、物力方面倾斜,设立专门的沙棘建设与管理机构,把沙棘种植纳入生态建设总体规划[2]。
沙棘生态工程建设通过20多年的实践,探索建立了“政府+企业+农民沙棘协会+农户”的项目运行管理机制,将生态资源建设、产品开发和农民增收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先期投入,产业后期拉动。在工程实施中,政府为投资主体,推动实现减沙效益;沙棘中心作为责任主体,负责项目的全面管理;地方市级政府负责筹措配套资金,县级政府负责落实地块、组织劳力,县级水利部门负责勘测设计和对农民沙棘协会进行监督指导;沙棘龙头企业负责沙棘果叶采购加工;农民沙棘协会负责组织农户种植、管护、采摘果叶和兑付资金。种植后的沙棘林,通过“谁种植、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落实到农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和管护沙棘的积极性,有力保证了中央投资的治理成效,实现了生态和经济同步协调发展。
沙棘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发展沙棘产业是实现其经济效益、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根本保证,是拉动生态建设的直接动力。随着沙棘生态工程的实施,沙棘资源建设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沙棘产业开发也在同步推进。2005年,沙棘中心在鄂尔多斯市投资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沙棘粗加工企业,年加工沙棘鲜果能力2万t。近年来,各地进一步加大产品开发,特别是沙棘深加工力度,大力兴建产供销一条龙的沙棘龙头企业,利用产业发展反弹琵琶,以加工促种植,以种植保加工,进一步带动了沙棘生态工程建设。
随着沙棘的大规模种植和开发,沙棘标准化建设也在不断推进。现已颁布的行业标准有10项、地方标准有20多项,还有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多项,其中沙棘中心负责编制了水利部行业标准8项、团体标准5项[3]。这些标准涵盖了种子、苗木、育苗、种植、验收、效益监测,以及沙棘汁加工、沙棘果叶采摘、沙棘籽油、沙棘黄酮、沙棘原汁等资源建设、行业管理、产品加工及产品标准各个方面,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标准化体系。这些标准的出台,有效地规范了育种、育苗、种植和管护过程,提高了种植成活率和保存率,提升了产品质量和资源开发综合效益,规范了行业的管理。
在沙棘生态工程实施过程中,沙棘中心非常重视沙棘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对沙棘育苗、栽培、抚育管理等技术的研究为我国大面积营造沙棘林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栽植技术上总结出“一年生实生苗,穴状整地,顶凌栽植”的方式,造林季节方面从过去的一年一季造林发展到每年春秋两季造林。针对砒砂岩质地较硬的特点,发明了砒砂岩沙棘种植专用工具,与普通铁锹和镢头相比,栽植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在品种引进和良种选育方面也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利用国家“948”项目引进俄罗斯、德国沙棘优良品种,组建沙棘育种科研团队,培育了多个适合项目区自然条件的生态经济型、叶用型和大果丰产型沙棘优良品种。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沙棘生态工程建设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开展沙棘生态工程建设,治理砒砂岩区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也是实施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的需要。
沙棘生态工程实施20多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与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目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一是投入有限,治理标准和质量不高,尚不能满足水土流失治理的需求,与老百姓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二是林牧矛盾仍然较为突出,禁牧政策阶段性执行不严,造成部分沙棘林保存率不高;三是系统治理作用发挥还不够,综合防治体系还不完善,治理效果还没有达到预期;四是科学研究有待加强,对适合生产应用的沙棘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快。
为了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就要切实理清思路,统一思想,继续发挥沙棘治理砒砂岩区水土流失的优势,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在砒砂岩区牢牢盯住“减沙”这一目标不动摇,以黄河多沙粗沙区作为治理重点,以沙棘作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治理的先锋树种,一张蓝图绘到底,着力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减少入黄泥沙,确保黄河河床不抬高,促进黄河流域农民增收,使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治理砒砂岩区水土流失,是减少入黄泥沙特别是减少下游河道淤积的关键。从实施沙棘生态工程20多年的效果看,种植沙棘是治理砒砂岩区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特别是作为治理裸露砒砂岩沟道水土流失的一项植物措施是不可替代的,而且费省效宏。要发挥沙棘的“突破口”作用,持续推进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建设。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坡面有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沟道有淤地坝、拦沙坝、谷坊等措施,但在砒砂岩沟壑区的支毛沟,其沟道发育、侵蚀活跃,是治理难点。沙棘生态工程正是以支毛沟为重点治理区域,填补了这一空白,攻克了这一难关。要坚持以系统的、全局的观念,将沙棘生态工程与坝系工程、坡面治理工程等紧密结合,把沙棘放到整条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统一考虑、统一设计,做到集中连片、系统治理、整体推进,推动水土流失治理从相对独立向系统融合发展转变。
沙棘生态工程建设仅仅依靠行政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要研究优化现行项目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县两级在规划实施、资金配套、组织发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沙棘中心要做好统筹指导,项目建设、管理交给市、县两级,形成权责明晰、管理顺畅、协同共治的合力。此外,应大力推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模式,鼓励自主建设,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同时,配套采用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解决沙棘林建后管护问题。
为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任务,加大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着力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应将沙棘生态工程建设作为一项水土保持内容,纳入国家有关规划,加大投资力度,持续实施。要以砒砂岩区为治理重点,逐步扩大范围、扩大规模,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域,以及适宜以沙棘为主要树种的地区推广。同时,做好沙棘生态工程建设中长期规划,并纳入地方相关规划和投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