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文,杨建新,郭文峰,张虎威
(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 水土保持处,宁夏 银川 750001)
宁夏自古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因黄河而美,是黄河承上启下的重要河段,是黄河“几”字弯能源富集区之一,是唯一一个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是全国重要生态节点、重要生态屏障、重要生态通道,特别是黄河流经宁夏的先天自然条件和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的特有地理地势,决定了宁夏阻挡沙漠东进、拱卫华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特殊地位。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指出,“宁夏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大力加强绿色屏障建设”。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宁夏时,赋予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历史使命。宁夏各级党委政府和水利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和两次视察宁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大胆创新,积极实践,统筹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0年7月,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纲,明确了建设先行区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实施意见》把治水主线贯穿全文,既将治水任务融入相关领域,又从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强现代水网体系建设、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加强流域生态系统建设、发展黄河文化、保障黄河安澜等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既是谋在长远的“路线图”,也是干在当下的“任务书”;既为守好生命线、建好先行区、护好母亲河提供了基本指导,也为水土保持工作指明了方向。
2020年9月至2022年6月,自治区先后召开七次推进会,强力推进先行区建设各项工作。2022年1月,自治区人大审议通过并发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促进条例》,为先行区建设提供了法规制度保证。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自然资源部等先后印发了支持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施方案或意见,为宁夏做好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强大支持。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黄河宁夏段水沙关系、全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远超生态警戒线,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更为严峻复杂。宁夏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省区,水土流失严重,宁蒙河段“二级悬河”迅速发育,森林资源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涵养水量严重不足,水土保持任务繁重。先行区建设有力推动了宁夏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修复,有效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促进局部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宁夏各级水利水保部门充分认识到,治理水土流失、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关系美丽新宁夏建设,关联流域生态水平,关乎黄河安全健康,是先行区建设的重要任务,推进先行区建设,水土保持责无旁贷;深刻认识到,准确把握先行区建设的历史意义、生态意义、全局意义,全力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自治区水利厅党委率先行动,提出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担使命、走在前、作表率。按照《实施意见》要求,制定了涉水目标任务分工方案,全面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大力推广彭阳县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结合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积极探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提升水土保持能力,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在南部水源涵养区,大力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以梯田、淤地坝、水库为主的拦水减沙体系,推进黄土高原地区固沟保塬、坡面退耕还林还草。在移民迁出区加强生态修复和沟道水土保持林建设,支持固原市实施林草产业发展工程,促进产业发展,提升治理成效。在中部干旱带实施草灌结合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持续封山禁牧、退耕还草、人工种草,坚决遏制人为破坏林草植被行为,推行用地养地结合、合理轮作倒茬耕作方式。在引黄灌区建设高标准农田防护林网,新建、改造、提升黄河护岸林,实施退化土地治理工程,有效治理盐碱耕地。同时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完善监管体系,规范监管行为,加强国策教育,增强全民水土保持意识,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
自治区编制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在该规划中,“十四五”期间全区将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 000 km2,治理率达到66%,水土保持率达到78%,森林覆盖率达到20%,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到57%;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治理质量、效益有效提升,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建成符合新阶段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水土保持政策制度、基础支撑和工作保障体系,初步实现水土保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贯彻落实《实施意见》,以“一河三山”(黄河、六盘山、贺兰山、罗山)生态坐标构建“一带三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有效保护修复生态,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打造绿色生态宝地、塞上乡村乐园。
黄河生态经济带,即沿黄主要城区和黄河两岸滩区,是承载宁夏人口、经济的核心区,为潜在风蚀区。防治任务是统筹城市发展与河湖生态建设,突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守护城乡优美生态环境;配合黄河滩区生态修复和岸线利用专项整治,实施黄河宁夏段水土保持生态长廊工程,加快恢复河岸滩地湿地;连通内外水系,构建滩区生态空间,打造河道水生态带,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北部绿色发展区按照水土保持功能区划分为贺兰山水蚀区、银川平原潜在风蚀区两个亚区。
2.2.1 贺兰山水蚀区
该区以封禁、监管为主,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推进水源涵养林建设,实施贺兰山东麓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提升工程,在葡萄长廊及其骨干道路、排洪沟两侧建设防护林带,促进酿酒葡萄产业发展。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防止人为水土流失。
2.2.2 银川平原潜在风蚀区
该区以防止风蚀为主,加强农田保护修复,推广少耕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加快交通道路、沟渠水系、城镇、农田周边防护林网建设,治理灌区退水渠两岸水土流失,营造生态湿地。加强沙湖、星海湖、典农河等河湖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促进河湖生态系统健康稳定。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稻鱼共生生态系统,助力奶产业发展。加强人为活动水土保持监管。
该区以防风固沙、保护草原为重点,进一步落实封山禁牧政策,协调推进枸杞等特色林果、草畜、沙产业发展。坚持大面积自然修复与局部工程治理相结合,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加强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盐碱地改良和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建设防护林体系和草方格固沙造林种草,发展设施农业。结合金银花、文冠果、黄花菜等经济林草种植,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提高区域植被覆盖率和群众经济收入。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类项目水土保持监管,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加强风蚀监测。
该区按照水土保持功能区划分为六盘山水蚀区、黄土丘陵沟壑残塬水蚀区、黄土丘陵沟壑水蚀区、黄土丘陵沟壑水风蚀交错区四个亚区。
2.4.1 六盘山水蚀区
该区着眼增强六盘山天然水塔、生态绿岛功能,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严格保护天然林资源,封山育林育草,促进林草自我恢复。局部水土流失严重地段,加强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质量,净化水质,促进以乡村旅游为主的绿色产业发展。
2.4.2 黄土丘陵沟壑残塬水蚀区、黄土丘陵沟壑水蚀区
该两区以六盘山为界,分别位于六盘山东、西麓,以水蚀为主。以增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水土保持基础功能为主,加强塬面保护与沟头治理,修建水利水保工程调节地表径流,进行库坝窖池联合高效利用,发展灌溉农业。加快推进15°以下坡耕地全面梯田化,大力开展老旧梯田提升改造,积极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沟道防冲林,建立健全自梁峁顶、梁峁坡面到沟道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果林,促进冷凉蔬菜、马铃薯、肉牛养殖以及红色旅游、观光旅游等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开展以保护水质和改善人居环境为主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因地制宜建设淤地坝,改造病险淤地坝。加强人为水土流失监管。
2.4.3 黄土丘陵沟壑水风蚀交错区
该区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坡耕地占比大,是水土流失治理的薄弱区,清水河流域多沙支流主要分布于该区。要狠抓旱作梯田建设,大力推进老旧梯田提升改造,把坝地和洪漫地作为主要基本农田,在盆地沟道打坝拦蓄坡面径流泥沙,用洪用沙,发展径流(聚水)农业。在高山及阳坡实行封禁治理,在阴坡阳洼发展以灌木为主的防护林草和经济林果业。重点治理清水河支流折死沟、大红沟、双井子沟、苋麻河、西河等多沙河流,加强淤地坝建设。预防和治理人为水土流失,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加强监测工作。
通过实施贺兰山生态保卫战、六盘山天然林保护、400 mm降水线精准造林等生态工程,贺兰山防风固沙能力明显提高,六盘山“绿肺”和“水塔”功能显著增强。2019—2021年,全区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84项,坡耕地整治23项和新建淤地坝10座,除险加固病险淤地坝114座,新建(改造)水平梯田 1.47万hm2;全区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 746 km2,水土保持率由2018年的75.71%提高到2021年的76.6%,中度侵蚀及以上面积减少1 509 km2,减幅达22.64%,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全区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分别由“十二五”末的13.8%、52%提高到2021年的16.9%和56.5%,全区400多种野生动物和近1 000种野生植物得到全面保护,生态环境持续稳定向好发展,西部地区生态安全屏障作用不断显现。
充分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构建了“天上看、地上测、网上管、实地查”的立体监测体系。全面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严格高效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强化日常监管,深入开展黄河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2019—2021年,自治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2 691件,组织完成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和报备943件,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9.1亿元。其中,仅2021年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额就超过了“十三五”期间征收额的总和。
经过不断创新实践,在宁南山区探索出“山顶封山育林、山坡荒山造林、山脚退耕还林、山村生态移民”的治理方式,形成了“工程引水、水库蓄水、地窖存水、智能节水、生态养水”的水生态建设模式,蓄水保土功能显著增强。隆德县“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河库共治、高效节灌”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成果,入选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泾源县大力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把水土流失治理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有机结合,互动发展,营造了生态优美、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荣获了“全国十佳生态旅游城市”“宁夏生态旅游县”等称号,并连续五年荣登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2021年上榜“中国天然氧吧”。西吉县总结出多种治理模式与治理经验,如聂家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型、车路沟坝系发挥淤地坝灌溉退耕还林增效型、黄家川流域坝地增产型、三河坝系方便交通解决人畜饮水型、月亮山水源涵养林涵养水源补给地下水型、葫芦河县城过境段南北山绿化河道整治宜居舒适型等,对相同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起到了借鉴示范作用。位于宁夏中部毛乌素沙漠前沿的灵武市,探索出工程措施打草方格初步固定流沙,再跟进植物措施,通过种植沙拐枣、柠条、花棒等先锋灌木树种,提高沙地植被覆盖率,固定流沙,最后在有水源条件的地段配套节水设施,进一步实施平田整地,种植生态林和经果林、花卉等的治理方式,有效控制了风沙危害及水土流失,也为促进治沙产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涌现出“人民楷模”王有德等治沙英雄。
一是水土流失防治形势依然严峻,防治任务依然艰巨。全区水土保持率位于黄河流域各省(区)中游水平,与建设先行区的要求不相适应。尚未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重点分布在宁夏中南部地区,尤其是中部干旱带的海原、同心、盐池、沙坡头和灵武5个县(市、区)水土流失面积均超过1 000 km2,治理难度大,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二是人为水土流失现象依然存在。部分生产建设项目违法违规问题时有发生,人为水土流失风险依然存在。水土保持监管力量薄弱,个别市、县配套机构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水土保持监管体系还需不断完善,监管能力还需持续提升。三是水土保持基础支撑依然不足。水土保持监测站网不健全,监测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监测手段、监测设备现代化程度不高,信息平台建设智能化还有待加强,标准体系不完善,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研究投入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土保持的重要指示,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水土保持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水利部出台的《关于支持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意见》,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促进条例》等,为新时期宁夏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宁夏第十三次党代会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加快“三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紧盯“四新任务”(开创经济繁荣新局面、续写民族团结新篇章、绘就环境优美新画卷、创造人民富裕新生活)目标,实施“五大战略”(创新驱动、产业振兴、生态优先、依法治区、共同富裕),为推进新时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今后一个时期,宁夏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勇担历史使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坚持预防保护和综合治理并举,积极探索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新模式,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强化监管,全面落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在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进程中,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水土保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