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峰
(甘肃省水利厅,甘肃 兰州 73003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1]。水土保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江河治理的重要措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有效手段,必须根据新阶段的新要求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新阶段,甘肃省将始终把保护黄河、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担好上游责任,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扎实推进水土保持各项工作,助力甘肃水土保持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交会地带,总面积45.78万km2(民政部公布),境内地形复杂,陇东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陇南土石山区山高谷深、河西风沙区荒漠戈壁广布。据2021年中国水土保持公报,甘肃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8.31万km2,居全国第三,占全省总面积的40.00%。其中:水力侵蚀面积6.34万km2,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34.63%;风力侵蚀面积11.97万km2,占65.37%。侵蚀强度以轻度为主,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52.67%;强烈及以上侵蚀面积、中度侵蚀面积分别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34.62%和12.71%。
新阶段甘肃省水土保持工作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做好“跳出水保干水保”,全力推进新阶段甘肃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一件事”;破解规则零散、长板发挥“两个难点”;履行示范带动、社会监管和牵头协调“三大职能”;解决思想认识、工作机制、项目管理、基础工作不到位“四个问题”;做实党建统领业务聚合力,工程树亮点谋出路,监督攻难点盯整改,创新抓试点建机制,管理变思路促融合“五大举措”;建立健全政策、标准、监督、责任、评价和保障“六大体系”;完成依法严格监督、科学推进综合治理、全力打造示范工程、守住安全生产底线、加大基础支撑力度、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突出目标责任考核“七大目标”。
全面落实“跳出水保干水保”,推行“大水保”思维、一盘棋理念。按照《水土保持“十四五”实施方案》《甘肃省“十四五”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深化水土流失监测评价,推进智慧水土保持建设,夯实水土保持发展基础,增强水土保持发展活力。一是摸清水土流失基础数据,探索开展生态损失评估;二是统筹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着力支撑区域内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三是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粮食安全保障等,以人民生产生活区域为中心辐射带动,统筹推进工程、植物等治理措施提质增效[2-3],谋划打造整区域、整流域水土保持项目,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四是做好水土保持率、目标责任考核等工作,协同推进各部门联动,发挥好指挥棒作用[4];五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六是突出绩效管理,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和碳汇指标,初步构建行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七是坚持完善新发展阶段水土保持工作体系,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水利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
围绕破解“两个难点”,建立健全多规融合、环环相扣、权责清晰、分工明确的政策制度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执行力建设;制定涵盖监督管理、工程治理等内容的工作规则,真抓实干、较真碰硬,规范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做细做实“两单”,起到震慑作用,逐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工作流程;依托高标准示范小流域建设,突出协作,找准长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创新项目管理机制,推广水土保持工程以奖代补、以工代赈、村民自建等建设管理模式。
强化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全面落实“四抓一打通”[5]“为民办实事”工作任务,持续深化淤地坝“四变”改革[6],及时总结推广工作经验。一是加大示范创建力度,提升水土流失防御体系功能。在提高新建水土保持措施建设标准和老旧措施提质增效的基础上,融合区域经济社会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不同类型区建设一批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以示范为引领,推动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二是持续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及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工作。推行水土保持方案评审“一稿制”,开展水土保持方案质量抽查,加强源头监管;规范水土保持方案评审程序和专家遴选,严格落实评审单位和专家责任;对已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的在建项目开展全覆盖跟踪检查,建立问题台账,执行整改销号管理;规范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报备、核查,重点复核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和技术支撑材料的真实性,杜绝自主验收“闯关”行为;持续加强履职督查,常态化开展遥感监管,实现年度问题动态清零;推动各级水利水保部门建立水土保持审批与监管、监管与执法、执法与司法的衔接机制和公益诉讼制度;强化运用信用惩戒手段,及时认定“重点关注名单”及“黑名单”,并将信用惩戒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三是发挥牵头组织和统筹协调作用。围绕规划目标任务、“四抓一打通”、“为民办实事”、淤地坝“四变”改革和水土保持率目标落实等工作,推动建立与发改、交通、自然资源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以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建设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用导向,着力解决思想认识上交差式、被动式、机械式等惯性思维,抵制改革事项,敷衍塞责的问题;工作机制上合作渠道不畅通,各自为政,小肚鸡肠的问题;项目管理上缺乏整体系统观念,随意性大,没有章法,治理碎片化,单打独斗,画地为牢的问题;基础工作上底数不清,没有具体化、规范化操作,浮皮潦草的问题。
围绕新阶段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定位,做实做细“五大举措”。一是党建统领业务聚合力。按照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坚持以“四个全面”“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五位一体”“五大发展理念”“两个维护”“两个确立”的政治要求,统领新阶段水土保持工作,融党建目标于水土保持日常工作之中,推动甘肃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二是工程树亮点谋出路。2019年8月19—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调研期间指出,“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7]。围绕《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 “一带四区多点” “一带一核三基地”战略布局中提出的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内容,在不同类型区建设一批高标准示范小流域,以示范为引领,推动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三是监督攻难点盯整改。在建立健全政策制度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力度和管理政策的执行力度,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较真碰硬,采用技术、政策、法律等手段,攻克难点,确保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落实到位,盯住问题整改到位,积极推进“四抓一打通”、“为民办实事”、淤地坝“四变”改革落地见效,提高社会对水土保持的认知度。四是创新抓试点建机制。修订《甘肃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出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促进新时代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管理机制。选择基础条件好、干群积极性高的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建设试点,力争取得可示范、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推进全省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五是管理变思路促融合。按照融合发展、协调推进、形成合力、提高效能的要求,在整合社会资源、融合法律法规政策资源、完善政策制度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多部门联动,高效协同推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结合甘肃省实际,构建系统完备、务实管用的政策体系,科学权威、切合实际的标准体系,手段先进、措施得力的监督体系,权责明晰、协调高效的责任体系,绩效显著、全面立体的评价体系和基础扎实、创新引领的保障体系。在“六大体系”的支撑下,依法严格监督,保障实现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推进综合治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力打造示范工程;守住安全生产底线,确保淤地坝安全运行;加大基础支撑力度,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水保改革发展;突出目标责任考核,严守法律法规底线等“七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