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重大国家战略推动河南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2023-01-03 18:14:05李建顺
中国水土保持 2022年9期
关键词:淤地坝黄河流域水土保持

李建顺

(河南省水利厅,河南 郑州 450003)

河南省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跨黄河两岸,境内黄河干流长711 km,流域面积3.62万km2,占全省面积的21.7%。流域内黄土地貌分布广,侵蚀沟道数量多,坡耕地面积大且集中连片,大部分沿黄的沟壑和河汊是直接入黄的一级沟道。河南省黄河流域是河南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2020年河南省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7 565 km2,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35.8%,中度以上侵蚀面积2 023 km2,占全省中度以上侵蚀面积的67.4%。河南省围绕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全力做好水土保持各项工作。

1 河南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措施及成效

1.1 提高政治站位,持续高位推动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有关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河南时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

一是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先后6次召开会议研究重大问题,动员全省上下、社会各界共同投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

二是印发了《2020年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关于在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的实施意见》等,围绕重点地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生态修复,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三是出台了《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要求全面加强黄河中游林草植被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持续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恢复提升区域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功能。

1.2 完善法治保障,织密规划体系

2020年河南省开展了水土保持“一法一办法”执法检查,有力推动了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和责任落实。2021年,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对《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进行了修订,并且加快推进《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立法工作。

此外,河南省政府印发了《河南省四水同治规划(2021—2035年)》《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全省完成水土流失防治面积6 200 km2,水土保持率达到88.55%,到2035年全省完成水土流失防治面积10 133 km2,水土保持率达到91.55%。印发了《河南省黄河流域淤地坝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十四五”实施方案》《河南省“十四五”水土保持规划》《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土保持专项规划(2021—2035年)》等,确定了“十四五”期间河南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总体布局和主要任务。

1.3 强化监督管理,严控人为水土流失

一是持续推进“放管服”工作。河南省按照依法下放、宜放则放、应放尽放的原则,持续推进“放管服”工作。主要包括:①以“放得下”提高运转效率,向郑州市、洛阳市和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下放部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权限,全面推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制度和各类开发区内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承诺制,进一步简化了审批程序,提高了水土保持行政许可运转效率;②以“接得住”增强服务能力,加强配套建设,通过征集解答水土保持监管问题、定期组织专家培训、编制河南省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手册等形式,提高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服务能力;③以“管得好”推动依法监管,加强后续监管,建立权责清单,同时不断总结、发现、纠正问题,督促有关部门严格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

二是强化全流程监管。从源头加强水土保持方案质量管控,督促项目建设单位、方案编制单位、技术审查专家、批复单位认真履职尽责,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把好方案审查审批关。加强生产建设项目跟踪检查,采取现场检查、书面检查、会议检查、遥感监管、“互联网+监管”等方式,实现在建生产建设项目跟踪检查全覆盖。严格落实自主验收报备核查,保障事后监管不缺位。

1.4 坚持多策并举,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一是加大水土流失防治资金、政策保障。河南省印发了《河南省建立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方案》,将水土流失防治面积、水土保持补助资金完成率作为省级财政引导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成功申报了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总投资50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0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5万hm2;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在三门峡市实施了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项目,总投资24.8亿元,其中水土保持投资7亿元。

二是坚持“项目为王”,持续加大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2019年以来,完成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452 km2,建设梯田0.38万hm2,除险加固淤地坝60座,新建淤地坝2座。河南省水利厅积极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淤地坝建设地方投资全部由省级落实,保障了工程的顺利实施。通过一大批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生产条件,促进了群众增产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三是坚持示范引领,以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截至2021年底,河南省黄河流域共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5个、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6个、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2个,省级水土保持示范15个,种类齐全、影响广泛的一批高标准示范样板成为展示水土流失防治成效、引领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不断引领河南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例如郑州市大力发展城郊型、旅游型生态清洁小流域,新密伏羲山、登封仙人谷小流域已经成为热门景点;洛阳市将小流域治理与沟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形成了以宜阳县香汤沟小流域为代表的沟域治理典型;三门峡市统筹实施老旧梯田提升改造、矿山治理修复、国土绿化等工程,打造了湖滨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示范区。

四是坚持宣传引导,讲好河南故事。河南省高度重视发掘总结在推进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典型事迹、案例、做法,将法律普及、政策宣传、典型推广作为重点,创新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载体,推动水土保持进党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例如发表的《治理水土流失 留住绿水青山》《河南完成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1.1万平方公里》《让生态美景永驻中原大地》《绿水映青山 中原焕新颜》等文章,被《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和中国网、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等多家网站、客户端转发,引发强烈反响;“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治理”案例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生态文明论坛上发布,得到了高度评价。

1.5 狠抓运行管理,确保淤地坝安全度汛

一是全面排查,建立台账。全面开展大中型淤地坝隐患排查,掌握河南省268座中型以上淤地坝的规模、影响人口等信息;重点开展病险淤地坝风险隐患排查,掌握河南省中型以上淤地坝病险状况、除险加固内容等信息,建立淤地坝汛前检查台账;扎实开展安全度汛检查,重点围绕防汛预案编制、防汛“三个责任人”落实、防汛应急演练等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建立问题台账,立查立改。同时督促市县对下游有村庄、重要设施等的淤地坝开展溃坝和溃决风险分析,制定应急避险措施,确保淤地坝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科技赋能,助力防汛。依托水土保持信息化基础平台,河南省建成了集工程概况、“三个责任人”信息、防汛预案、监测信息等内容于一体的淤地坝数据管理平台。借助淤地坝除险加固、淤地坝防汛能力提升等项目的实施,为206座淤地坝安装集雨量、水位、视频监控及信息传输功能于一体的监测系统,形成“一个平台+一套系统”模式,大大提高了淤地坝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

三是除险加固,消除隐患。2019年以来,河南省落实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资金5 420万元,水毁淤地坝修复资金2 135万元,完成了60座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和46座水毁淤地坝修复。此外,省级财政积极筹措淤地坝管护经费,支持各有关市县做好淤地坝巡查管护工作。做到汛期未因淤地坝出险造成人员伤亡和群众财产损失,实现安全度汛,为黄河安澜贡献了水土保持力量。

1.6 加强科技支撑,推进水土流失监测信息化建设

河南省依托大数据、遥感等新技术,大力推动水土保持信息化发展,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监测水平。主要包括:①完成全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组织完成2021年112个县(市、区)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配合4个流域机构完成46个重点县(市、区)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②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组织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及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大学和科研单位对鲁山、嵩县、济源等市(县)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站进行了专题调研,促进了产学研结合。③进一步提升监测能力。开展监测站点业务人员培训,省级安排监测站点运行经费235万元,保障监测站点正常运行和监测数据质量。④建成了河南省水土保持信息化基础平台。经过2年的建设和1年的试运行,河南省水土保持信息化基础平台通过验收,实现了全省水土保持“一张图”及业务的管理、展示、查询和分析。在遥感监管、方案审批、监督检查、补偿费征收、重点工程建设进度控制等方面,已被省、市、县三级水行政部门和生产建设单位广泛应用。⑤初步建立了淤地坝监测预警体系。在全省57座中型以上淤地坝构建了雨水情预报系统,结合气象预报、防汛预案等,初步实现了淤地坝安全预报预警。⑥首次实现了对全省数字小流域的划分。基于数字高程数据,完成了全省5 576条小流域的划分工作,并将2020年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栅格数据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6个县的238条小流域进行了嵌套,初步实现了小流域划分与动态监测成果的耦合,为精准治理水土流失探索了新途径。

1.7 健全考核体系,加强综合督导

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河南省水利厅牵头成立了由河南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等12家单位组成的水土保持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细化水土保持任务分工,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加强水土保持目标考核和监督检查,开展规划评估和分析总结,统筹推进全省水土保持工作。通过互通信息、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充分发挥联席会议作用,初步形成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此外,从2019年开始河南省连续三年对省辖市开展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完成情况考核评估,经过市级自评和现场评估,考评结果及工作建议以“一市一单”方式印发,精准指导、细化实化各地下一步工作重点,通过持续开展考核评估,不断压实地方政府的水土保持目标责任,持续调动地方政府干好水土保持工作的主动性。

2 抢抓机遇,持续推动河南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2.1 抓住生态文明建设机遇

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江河治理的重要措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要抓住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兼顾、综合施策、整体推进。以水土保持率为目标,以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为手段,压实地方政府责任,协调有关部门,共同治理水土流失,努力实现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2.2 抓住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机遇

河南省要围绕国家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突出抓好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旱作梯田和淤地坝建设;围绕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强水源涵养,突出抓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意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态功能相结合的工作。水利部门要积极与财政、发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对接,加快区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2.3 抓住稳经济增长的政策机遇

自2022年5月25日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稳经济的政策措施,要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将水利作为重点领域,提出一系列支持政策。水利部印发了《关于推进水利基础设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政策性金融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进一步为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各级水利部门要抢抓国家政策机遇,认真学习贯彻新的投融资政策,利用社会资本和金融投资,积极谋划一批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实现河南省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淤地坝黄河流域水土保持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坝系工程除险加固防洪标准与洪水组合探讨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坝系工程除险加固时防洪标准和洪水组合问题探讨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10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人大建设(2019年12期)2019-05-21 02:55:42
水土保持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