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因素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

2023-01-03 11:54:49秦海平
南方农机 2022年14期
关键词:农作物农产品土壤

秦海平

(重庆市忠县粮油事务中心,重庆 404300)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将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为保障我国粮食供给,实现国家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然而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受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各地区生态环境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坏情况,甚至部分地区表现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相关问题均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对此,必须深入分析农业种植的各类影响因素,并通过各类先进技术消除其中的不利因素,进而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推进我国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当前农业种植发展需要

传统农业种植对于土地自然环境的依赖性相对较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前往城镇谋求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土地污染等土地破坏问题日益严峻,相关问题的存在均会对传统农业种植造成严重的影响。对此,应以传统农业种植为基础,结合现代化技术理念,充分结合本地区实际特点,构建符合当前时代需求的现代化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开展有机食品种植,尽可能减少使用对土地、环境污染较大的化肥及农药,改用更为生态环保的药品及有机肥料[1-2]。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有机肥料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只要经过充分的腐熟处理,施用后便可提高作物的抗旱、抗病、抗虫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因此,在先进技术的支持和绿色发展战略的引导下,为破解日益严峻的农业资源环境约束难题、满足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偏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绿色生产是未来农业的种植趋势。在实际农业种植生产优化过程中,可发挥先进技术对植物的积极影响,在提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同时,降低环境污染,保障土地生产能力。在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及质量的同时,还需要提高农产品抵御天灾的能力,由此来应对气候变化。当然,为保障现有农产品生产能够满足人民实际需求,农业种植生产优化过程需以农产品保产增收为前提,进而持续提升农业种植绿色环保水平,最终达到绿色种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等目标[3]。

2 农业种植的不利影响因素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与社会经济的不断转型升级,如今城镇化建设与工业化发展势必会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一定破坏,进而对传统农业种植造成较大影响。另外,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开始应用到农业种植领域,进而推动农业种植技术的快速发展。相较于传统农业种植技术,当前各地区农业生产均开始向机械化、现代化转变,不仅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及产量,也为城镇化发展与社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持。然而,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也在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会对农业种植造成较为严重的环境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4]:1)化肥的大量施用将会导致土壤板结等,进而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引发农作物营养不良、产量下降等问题;2)农药的大量施用会导致土壤农药残留较高等情况,其不仅会严重危害自然生态环境,还会影响农作物生产质量和产量,不利于实现绿色农作物生产目标;3)农业种植中的化肥施用不当或者过量施用会破坏本地区自然生态平衡,进而对本地区生物多样性以及土壤营养平衡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发挥农业种植因素对农业种植结构影响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积极影响因素,消除不利影响因素,进而充分发掘农作物的整体生长潜能。具体而言,就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结合生态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绿色生态农业种植体系。

3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3.1 以人为本原则

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地方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以优先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基本需求为基础,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并在此过程中着重考虑当前群众需求与未来可持续发展之间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现有技术手段,合理地解决问题。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一直以来国家发展战略均以保民生为基础,所以在统筹农业结构调整时,应优先满足群众需求,并根据各地区农业种植条件特点以及人民需求来动态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即对人口密度大、农业种植条件较差区域优先保障群众需求;对人口密度小农业种植条件优秀区域则优先推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5]。

3.2 科学规划原则

我国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再加上气候变化以及资源条件和基础条件的多样性,各地区的农业种植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实际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各地区实际气候、地质、基础、水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特征,提出因地制宜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案,充分发挥各地区资源优势,优先发展区域特色种植业,改变传统农业“小而全”的自给型农业生产模式,充分发挥各地区的区域生产优势和生产潜力,推动农业实现专业化、区域化发展[6]。

3.3 市场导向原则

基于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等要求,构建区域专业型农业种植生产基地。将农业种植生产基地作为区域农业生产的高新示范基地,并以此为基础为区域农产品种植者提供技术指导[7]。在构建农业种植生产基地后,还应推动传统农业种植实现产品体系结构改造升级,优先满足新时代市场以及科技发展所提出的“高产、高效、高质”农产品需求,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同时增加种植者实际收益,激发种植者对农业种植的意愿,为农业种植市场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3.4 区域发展原则

不同地区的自然气候、地形地貌、土壤属性特征均存在一定差异,而生态系统又会对本地区农业种植结构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推动农业种植结构优化调整过程中,必须深入考虑本地区气候变化等生态环境特征,如此才能够充分利用本地区生态环境优势,开发出最适用于本地区的农业种植结构体系,在实现增产增收目标的同时,也能够为维持本地区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重要支持。而想要达成以上效果,应以合理布局本地区生产力为基础,以合理利用本地区各类生产资源为保障,推动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区域化生产水平与区域资源之间的协调发展。

4 基于农业种植因素对农业种植结构影响的优化对策

4.1 应用土壤及植物保健技术

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来看,相较于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土壤保健技术可有效提高土壤生产力和调节机能,并由此为农作物生产提供更为良好的生长环境[8]。土壤保健技术的核心理念在于优化土壤结构,而土壤结构又会影响到土壤内无机胶体和有机胶体的培养效果,所以通过土壤保健技术可以根据农作物生长环境需求,合理调整有机胶体,进而解决在传统农业种植中大量施用化肥所引起的土壤板结问题,恢复土壤结构,满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同时,也能够达到保护环境、农业种植可持续发展等目标。要达成此效果,应根据本地区土壤环境特点,以阳离子作为土壤调节剂,合理调整土壤内部无机胶体和有机胶体含量及结构,并促使无机胶体和有机胶体形成复合结构。土壤保健技术不仅可以达成以上效果,还能够改善土壤性质与微生物环境。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土壤保健技术应与土壤保健相关化学技术相结合,共同发挥土壤净化以及土壤性质调整作用。

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土壤保健技术的实际优势,为农作物生产开启次生代谢途径,并由此来为农作物生产提供次生代谢所需的各类营养物质,保障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提高农作物灾害抵御能力和免疫能力,降低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于化肥、农药的需求,避免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以及对农作物正常生长所形成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入各类植物保健技术,如育苗移栽技术、多次收割技术、微生物培育技术、农业固氮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还能够实现农作物增产增收,提高农作物生产的整体经济效益,值得普及应用。总而言之,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过程中,应根据本地区实际特点合理引入先进农业种植技术手段,降低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避免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对土地及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利用先进技术改善土壤结构、保障农作物正常生长的营养供应,以达到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的效果。

4.2 开展水资源高效利用

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水资源作为支持,而高效利用水资源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发展,还能够节约用水,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可通过科学计算等方式来实现。以某地区为例,该地区总耕地面积约为4 260 m2,而其中大部分耕地的农作物生长用水均来自周边区域坝塘供水或者水库供水,平均年用水量约为12 900 000 m3。除了以上两种主要供水方式以外,区域降雨也是农作物生长用水的重要来源,所以在计算时,也需要合理考虑本地区的降雨情况,遵循水资源高效利用原则,合理利用现有水资源高效利用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再根据计算结构来制定区域农作物灌溉计划。结合滴灌、喷灌、渗灌等多种现代化灌溉方式,以保证区域内居民生产用水、工业用水以及生活用水为前提,合理计算出本地区农业灌溉函数,选择适用于本地区的农作物灌溉方式,并从中优先选择出用水量最低、对周边居民日常生产生活影响最小的灌溉方式。此外,应根据区域水资源供应结构,合理调整本地区农业种植结构[9-10]。如果区域水资源量较少,就优先选择耐旱农作物;如果区域水资源较为丰富,就可以在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前提下,适当选用需水量较高的农作物。

4.3 实施农作物科学化管理

我国对于农业种植相关科学技术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所以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前应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并根据我国国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创新,力求创造出最适用于我国的先进农业技术,由此来充分挖掘农作物的生长潜力,为社会提供“高产、高效、高质”的农产品,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相关需求。农业科学技术创新需要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相结合,以降低农作物成本、改良土壤成分、提供多样化植物生长营养等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先进技术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降低农作物种植成本,提高种植者整体经营效益,提高种植者的农业生产积极性,保障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应根据农作物生长营养需求特点,合理研发适用不同农作物生长的有机肥料和病虫害防治技术,降低化肥、有毒农药的使用量,最大限度保障农业生产的纯天然绿色无污染等效果。另外,政府相关部门还需要做好环境污染监控和农产品化学残留监控工作,在发现区域环境污染问题或者农产品化学残留问题后,及时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处理,进而通过环境监管和市场监控来保证农作物的绿色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为满足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偏好,应深入明确农业种植因素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优化措施来充分利用其积极影响,解决不利影响所带来的相关问题,推动农业种植结构的转型升级,落实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此,应基于农业种植因素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从应用土壤及植物保健技术、开展水资源高效利用、实施农作物科学化管理三方面来达成此目标,最终使得农业种植效果达到预期。

猜你喜欢
农作物农产品土壤
土壤污染与农作物
军事文摘(2024年6期)2024-02-29 10:01:50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4:16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9:08
土壤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10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灵感的土壤
学生天地(2020年34期)2020-06-09 05:50:36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