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旭 , 缪新男
(巴林右旗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 赤峰 025150)
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乡村粮食生产结构逐渐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希望在新时期背景下大力整合优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产出,进而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社会群众幸福生活指数。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农业机械化水平决定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因此,加强农业机械化推广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经济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打造农业新态势的必然要求。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耕种植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农业生产已经成为大多数乡村的支柱性产业,近年来随着国际粮食环境动荡,粮食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因此国内粮食稳定供给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农业发展受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天气情况、地势情况、降水情况、自然灾害等,各种因素导致农业发展具有不稳定的特性,粮食产量和农民收益也比较容易受到较大冲击,倘若一定区域内农业的发展受外部因素的严重影响,那么农民就会损失大量的经济利益,粮食安全也必将面临挑战。农业机械具有响应快、效果好、效率高等特性,很好地弥补了农业发展中应对突发情况能力不足的短板,农业机械化有利于提升当地农业发展水平[1]。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成为主要生产力,各行业都在积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将科学技术运用于农业的集中表现。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国家日益加强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注重提升各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传统农业生产中农民一般全年都要从事强体力劳动,但作业效果、作业效率和实际产出都处于较低水平。农业机械设备的出现有效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由全年无休的工作状态转入分时段、分环节的脉冲式作业,大量乡村劳动力得到解放,现代农民不仅可以依靠农业获取经济收入,还拥有更多的时间发展其他产业,有效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保障了收入的稳定性。同时多余的收入还可以用于农业机械设备的更新,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为粮食高产稳产保驾护航。目前,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农业的根本出路也必将是机械化,农民需要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运用科学技术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离不开先进农业机械设备的大力支持,但是部分在用的农业机械设备不够成熟,农民实际使用过程中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出现农民购买机具后自行改装的尴尬局面。还有许多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条件比较有限,需要在平坦的土地上进行,但在山区地形条件比较复杂,山区农民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无法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不利于提高农业发展水平[3]。受农业机械化的起步时间较晚影响,相关部门和企业对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发和利用均有所欠缺,大多数农业机械设备性能仍有待提升,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目前大多数乡村地区开发水平比较低,没有引入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无法发挥农业机械设备的最大作用。当地农民在使用农业机械设备后没有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也并未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意识到农业机械设备的重要性,因此认为农业机械设备的作用有限,并没有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大量使用农业机械设备[4]。经过调查发现,与其他国家的农业机械设备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设备种类相对较少,而且各方面性能明显落后。另外,个别农民对农业机械设备的认识不足,仍然坚持人力劳动的习惯,甚至为了节约经营成本,避免对农业机械设备的资金投入,这种习惯上的观念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
随着农业机械的长足发展和农机具经营模式的转变,“人跟不上事”的情况时有发生,个别地区现代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不足已经成为限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部分地区并未合理提高优秀农机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福利待遇,不能对优秀人才产生足够的吸引力,进而导致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且长时间没有“新鲜血液”注入,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管理、操作人员接触学习新鲜农业机械知识机会少,只有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限制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5]。现有农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思想认识开放程度有限,个别情况下靠经验吃老本成为常态,主动更新知识技能意愿不强,没有认识到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素养在农业机械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部分地区存在农业机械化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自上而下农机管理机构无法实现对口衔接,令出多门且管理人员流动性大,农业机械化管理制度不完善不仅会降低当地农业机械化水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利于实现乡村振兴、提高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减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目前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虽然农业机械化已经得到了农民的广泛重视,但是农民在实现土地增产增收的过程中对农业机械设备的需求不明确、定位不准确、规划不长远仍是农业机械化进程中较大的阻力。
在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业机械化正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但随着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加深,创新意识和因地制宜意识不足的问题日趋明显,农民通过借鉴其他地区成熟发展经验促进当地农业机械化出现了生搬硬套。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发展水平自然存在差异,农民在引进农业生产设备和技术时,对当地经济、土地、发展方向认识不清,不能有效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特点实现农业机械化,也不能形成符合当地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创新力,无法为当地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长久动力,甚至在引进过程中因困难挫伤积极性。农业机械设备水平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理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农业机械化水平作铺垫则发展理念无从谈起,没有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理念作指导则农业机械化水平再高也无法对农业生产形成良性促进,不利于实现农业的长期快速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客观地讲,城市发展在物资、文化方面都具有农村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大量农村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农村地区老年人与儿童比重大幅提升。农村留守群体知识水平普遍比较低,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受传统观念影响仍然坚持传统的农业发展理念与农业发展方式,并没有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改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要求较高,现有农村居住人口的专业知识水平无法满足当地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条件,不利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机械化水平直接影响农作物生产的数量与质量,在农业生产机械化过程中农民可以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进行大规模耕作,合理使用农业机械设备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大幅度节约人力成本,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6]。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大范围应用于农业生产的表现。必须使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意识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提高对先进科学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进而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状况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技术、装备支撑。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推动乡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地方政府需要发挥积极作用,指导扶持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大范围使用农业机械,并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农业部门应合理布局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各环节中的应用,致力于建设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与机械化水平。
在加强农机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在职工作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工作培训,让工作人员在培训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进而丰富专业知识,提高实操能力。农机管理需要致力于提高在职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组建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农机队伍,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动力[7]。当前市场竞争以人才竞争为主,人力资源是重要的资源,拥有先进的人才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独特的优势,如果组织中缺少优秀的人力资源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因此农机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先进人才在农业机械化中的作用,要关注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更要注重从业人员的具体实践能力,只有将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才可以发挥知识的最大价值,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服务。
农民需要紧跟时代潮流,突破传统农业发展理念的限制,树立创新意识与时俱进,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应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不仅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还可以提升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进一步解放劳动力。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机械设备紧密联系,各农机生产企业应当在优化现有农业机械设备性能、提高农业机械设备利用率、节约成本、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加大对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发力度,促进产品更新换代,进一步扩大农业机械设备的适用范围,使农业机械设备可以得到广泛应用[8]。农民是农业机械的直接使用者,农机好不好,怎么能更好,农民最具话语权。在新发展理念的驱动下,农民需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思维开放水平,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农业机械化,结合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发现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并向农机生产企业反馈,提高农业机械装备质量,进而提升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先进农业机械设备对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有利,政府有关部门也要树立创新意识,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农业发展理念,需要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因此有关部门在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需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支持力度,让广大农民充分了解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加深对农业发展的认识,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9]。农民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农业机械化进程,因此,农机部门应明确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工作职责,同时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提高农民知识水平,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培育大量新生动力,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进而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10]。